APP下载

运用智慧评价系统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2024-11-27石元元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评价,多是基于观课者的直觉印象,缺乏客观、有力的数据,因此课堂评价都偏主观。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详细分析课堂教学结构特征的一种课堂洞察工具,重点聚焦课堂思维激发、互动交流两大方面,协助教师定量诊断课堂教学情况。借助这一工具,教师可以更客观、更具体地剖析课堂教学行为的发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最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运用智慧评价系统课堂表现数据提升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学习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和评价方式等因素,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目标达成度的可测量化是一线教师特别期待能够实现的,因为只有目标达成度高才能证明目标定位准确。

借助智慧评价系统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报告,一线教师有望解决如何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难题。智慧评价系统课堂表现数据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和互动数据,如学生的发言次数、提问次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某个教学方法的喜好等。更重要的是,智慧评价系统可以计算出教师课堂上“目标定位”和“目标达成”的数值,从而较为精准地判断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在两个单元的分析报告当中,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对比,先看第一组数据(见图1)。

图1的标注部分是智慧评价系统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报告中马克·吐温《登勃朗峰》一课的数据。可以看出,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值很高,但“目标达成”分值却很低,是低于平均值的,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回看了课堂学习目标,也随机听取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得出了如下结论。

1. 目标符合课标要求,不代表符合学生的学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创造,要求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登勃朗峰》的一个学习目标是“欣赏课文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这个目标符合新课标关于审美创造素养的培育要求,目标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目标忽略了一点—我们学习的是译文。译文无法原汁原味地呈现作者的意图和语言风格,例如,文中“车王”和“勃朗队长”,是两个喝醉酒的人,作者在原文中故意将“车王”说的法语、“勃朗队长”说的德语直接译为英语,以产生滑稽的效果,但是汉语译文却无法表现出来,只好用略显生硬的语言稍加表示,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品味出马克·吐温幽默的语言风格,所设的这一学习目标自然无法很好地达成。这就提醒教师,在确定课堂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教材的特点等。

2. 目标的表述,要选择适合学生的语言

与图1标注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图2的标注部分。

可以看出,图2中标注部分的“目标定位”数值非常低,而“目标达成”数值却高于此。这就促使笔者再去回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是《岳阳楼记》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有“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思维激情”。新课标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辩证地理解作者范仲淹的“览物情”“悲喜观”“忧乐观”,从而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授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不同表现,并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事实上达到了教师教学的意图,或者说与“目标”本质上是契合的。但是,目标中“思维激情”四个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无法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表述学习目标时,一定要基于学生立场,而非教师立场。

利用智慧评价系统课堂表现数据来提升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价值。当然,智慧评价系统课堂表现数据主要通过师生课堂话语来分析,授课教师只能通过“目标定位”和“目标达成”的数值来推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或需完善之处。如果可以增加一些分析的维度,例如,通过教师撰写的“目标”的分析、与新课标的比对,评价教师目标撰写是否符合课标要求;通过课堂上教学环节(内容)与目标的比对,评价教师教、学、评的一致性……也许教师会更受益。

二、运用智慧评价系统大单元分析报告优化教师的课堂理答

新课标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语言运用,要求学生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尤其要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

教师抛出的话题有意思、有趣,学生有表达的动机,学生才“想说”;课堂文化开放、民主、包容、平等,允许说真话、质疑,学生才“敢说”;学生具备表达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还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学生才“能说”。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让学生“敢说”,教师如何鼓励学生“敢说”?通过智慧评价系统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报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复盘自己的课堂,进一步思考在课堂上如何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1. 引导教师以“探问”替代“消极反应”

在智慧评价系统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报告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特点”中具体的数据呈现,清晰地统计出自己在课堂上的“积极话语次数”,并从“教师本堂课的教学特点小结”中,得到基于数据分析而产生的课堂调控风格的分析,以及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消极反应,即“课堂负极氛围”分值。而从“学生的课堂反应”相关数据中,授课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发言情况的统计,如“发言时长”“发言人次”“发言的充分表达量”,进而思考前述教师的理答方式与学生发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师在其后的课堂教学中改进理答方式,用诸如“你是否可以尝试从……的角度再想一想”这样的探问型理答话语,代替“这个回答不够准确”这样的消极反应式理答。在不断地反思与课堂实践后,教师的课堂理答会更合理、积极,更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才能更多地偏向正极,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2. 促使教师运用“积极反应”的理答激发学生互动

教师“积极反应”的理答,包括口头表扬、表示接受学生观点等。口头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例如,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表示“你的回答特别有启发性”。表示接受学生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教学,例如,“刚刚××同学提到……那么在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呢?我们一起回到文章中去。”很显然,这种理答方式很适用于课堂上对有价值、有质量的学生回答的回应。

智慧评价系统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报告中的“弗兰德斯(FIAS)互动分析”数据,清楚地记录了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情况,这个指标是用教师接纳学生情感,称赞、接受学生想法,发出提问的时间片段占比来衡量的。弗兰德斯雷达图更是将整堂课上教师的启发性、教师正面回应学生、教师聚焦讲授与提问、教师发问、学生表达稳定、师生话题交流稳定、学生发问等维度以雷达图的形式呈现,并与常模数据进行比较。通过对这项指标的关注,教师可以发现“积极反应”的理答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或增强主动发言的欲望,增加师生教和学行为互相转换的次数,提高师生话题交流的稳定性,促进课堂教学深度思考的发生。

教师积极正面的理答方式,能在课堂上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尽情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敢说”的前提,才有“想说”的欲望、“能说”的可能,才能真正将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智慧评价系统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报告能基于数据促使教师直面课堂教学中理答方式的问题并加以优化,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输出。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并且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智慧评价系统工具的开发及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凭借大量翔实具体的数据,找准切入点,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