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趣慧课程

2024-11-27慕振亮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双减”背景之下,各学科教育教学均在大力探寻减负增效之路。作为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施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让高阶思维课堂教学落地落实?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与需求,探索多样化作业、丰富的课后服务?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趣慧课程对此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经验。

一、内涵与意义

1. 课程内涵

“趣慧课程”是一种基于儿童数学思维全面发展,以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四大”课程任务群为载体,以班本、级部、人本、校本课程为实施路径,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相关资源,进行学科整合、课例探索、家校合作、区域整合等实践研究。

建构数学趣慧课程是基于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根基,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及数学思维的训练,形成数学基础类课程;以地方及校本课程为延伸,同时将数学阅读贯穿始终,形成拓展类课程;以儿童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数学趣味性及跨学科运用为主,形成探索类课程;以数学文化为引领,以“做数学”为脚手架,发展“数学智慧园”实践,开展“数学文化节”主题活动,形成数学综合类课程,凸显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建构数学趣慧课程是基于学校特色办学发展理念的需要。学校以“德润益文,智绘童心”为办学理念,围绕“润其德、文其言、益其智、雅其性、健其身、乐其劳”中的“益其智”,打造趣慧数学课堂,引领智慧校园发展。“趣”指课程体现“四趣”,即课程内容有乐趣,教学方法有兴趣(课前激趣、课中融趣、课后延趣),课内外作业有情趣,数学实践活动有雅趣。“慧”指课堂上体现“四慧”,即问题“慧”—向学生呈现有价值的问题,向学生借智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情境“慧”—教学设计能够反映复杂的任务和学习环境,使学习活动尽可能发生在现实情境中;思维“慧”—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小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互动“慧”—师生、生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在交流分享中互动共生,获得多元的、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数学趣慧课程从单一的“数学教师+学生”走向“各科教师+全体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实现全数学课程育人、“全素养”提升,成为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的新方式。

2. 实践意义

(1)整体构建,拓展数学学科课程

学校围绕“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智启人、以美培元、以健塑人、以劳育人”的课程育人目标,构建了“六领域四类型”课程体系。其中,数学学科拓展类课程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大单元教学理念,从阅享数学、趣味数学、乐游数学、指尖数学四大板块拓展。课程体现了“培养兴趣、训练思维”的特点,立足学生实际需求,回归学生实际生活,尊重学生自由选择,通过绘制丰富多彩的课程,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点燃儿童人生。

(2)多元构建,以数学学科课程结构重整为中心,倡导跨学科教学

趣慧课程以数学学科课程重整为中心,多元构建,突破传统的视域、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从学科本位走向“全人发展”与“全素养”提升。通过跨学科融通整合和汇总相互关联的学习素材,更加凸显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也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

(3)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

趣慧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层面的拓展,还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心智品格的培养,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其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构建路径

我们以班本化基础课程为基点,以学生自选课程为生长点,以校本化课程为锚点,以拓展性课程为着力点,结合讲好益文故事的“数学故事慧”,衍生出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程框架。

1. 整体课程规划:基于思维进阶全数学课程的整体架构

指向思维进阶的趣慧课程,将数学课程进行大观念的统整,在新课堂的处理上更倾向于大单元整体教学,在练习的设计上更注重一题多解、一式多练的变式教学,在思维进阶的发展上更注重螺旋上升性,在教学的评价上更注重多元性,在课程的编排上更注重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了重大转变,由原本学科本位转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拓展为涵盖数学阅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从学科内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2. 设计重组:素养本位,从数学课堂走向数学课程

指向思维进阶的趣慧课程,是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的。学校基于儿童立场,始终将学生的思维进阶和能力培养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从数学与生活、思维发展与提升、数学与人文、数学与科技四个主要方面,通过选择与设置大问题,创设有趣味、有意义、有意思的任务。

3. 多维设计:突破樊篱,走向思维进阶发展

(1)数学阅读课程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阅读体系。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开展绘本阅读、数学科普,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数学进行全息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数学学科进行整体架构,把数学课程体系从学科本位转向对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关注,从单一单调转向全面综合素养,从学科内阅读转向跨学科拓展阅读。

(2)数学思维训练

在变题和变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素养本位导向下,小学数学变式教学借助各种不同形式的变式,让学生分辨并认识到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特征及联系,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关于事物的科学概念。

(3)数学益智课程

通过数字类、益智棋类、益智学具类学具在益智课堂进行益智分享和益智竞赛,实现益智课程落地。

(4)数学实验课程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科学和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拓展学科融合和数学跨学科学习,开设趣味编程课程、数学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数学创客实验课程、机器人课程。

(5)数学实践课程

在研学旅行、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中开展航空航天数学、旅游中的数学、家庭中的数学、节气中的数学等内容的学习。

三、构建策略

一是基于素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数学课程构建,始终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构建全面的“趣慧”课程群;二是在实施主体上分为班本化必修课程、级部化选修课程、人本化精修课程、校本化综合课程;三是在实施的策略上,以数学阅读与益智学具为两翼,以社团和托管服务为载体,推广数学课程与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四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的模型思维聚焦思维、发展能力。教师通XzHE3ReGbsy/MB7+bwRFiQ==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自选课程和综合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探索、操作、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本质,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1. 基础类课程班本化必修

基础类课程指基于学情、学生发展进行内容整合、模块知识重组、学习活动策划的大单元、大观念、大主题的探索,即优化整合后每周固定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比如,思维与创新领域的科技之光课程就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将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以编程为主的特色课程,每周一节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

2. 拓展类课程级部化选修

国家基础性课程之外,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每周从该学科总节数中拿出1~2节不固定的课时数,由同级部同学科备课组教师一起开发与该学科有关联的学生喜欢的内容,由任课教师负责组织,如思维与创新领域数学学科拓展类课程。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大单元教学理念,从阅享数学、趣味数学、乐游数学、指尖数学四大板块进行拓展。以学段为组织形式,每双周从数学课程当中拿出一节课,课程体现了“培养兴趣、训练思维”的特点。

3. 探究类课程人本化精修

探究类课程的设置凸显学校的“暖”文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个性化的需求,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更好、更适合的发展,秉持尊重个性差异、推动多元发展、力求人人绽放的原则。通过两个渠道开设,分别指每周三下午面向全校学生的“社团走班”和每周五下午面向课后服务学生的“课程超市”,共计10余门跨学科数学课程,如数独社团、益智学具、小卢比实验室、趣味数学、玩转魔方、小儿编程、乐高等数学社团。

4. 综合类课程校本化同修

教育的起点与归宿理应是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儿童品德的塑造源自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会与感悟。综合类课程就是将课程渗透进时间和空间以及学生的生活中,融合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自选课程之后的综合表现形式,以主题活动形式展示。课程开设体现了“四性”,即全员性、自主性、自然性、趣味性,以弹性课时实施,如4月的数学文化节和每周1次的各班级的讲好益文故事(数学)。

数学趣慧课程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课程、沐浴多元的学校文化,激发出异彩纷呈的体验和感悟。趣慧课程,行有“慧”之教,育有“趣”之人,让优秀的课程文化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理想校园,成为趣慧教育的乐园。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益文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