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11-27孙飞燕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摘 要】在落实江苏省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幼儿园音乐课程存在幼儿不自主、教师高控,课程实施缺乏游戏态度和游戏精神,教师忽视儿童音乐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等问题。教师应突破困境将游戏精神贯穿于幼儿园的各类各项音乐活动中,用游戏化理念重构教师的教育观、重构音乐课程资源库、重构音乐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实施路径和课程评价体系等,将游戏精神融会贯通于幼儿园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音乐活动 实践困境 优化路径

江苏省2014 年出台《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本文中的“课程游戏化背景”指的是基于上述文件的区域性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索工程。课程游戏化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并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倡导的“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的深度贯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是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幼儿园课程,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游戏化不是要将幼儿园中所有的活动都变为游戏,而是要让游戏精神深入各种类型的活动之中,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对相关课程进行游戏化重构,将游戏的理念与精神逐渐渗透于幼儿园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中。

在落实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们更多关注课程游戏化如何在区域游戏、美术活动、环境创设等方面实施,而对音乐课程的具体开展少有涉及。笔者希望通过实践研究将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植入幼儿园音乐课程中,将游戏精神贯穿于幼儿园的各类各项音乐活动中,用游戏化理念重构、优化幼儿园音乐课程,在实践中探索路径、突破困境。

一、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问题审视

1. 音乐活动缺乏自主性和自愿性

“儿童自身的学习目标”替代“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游戏化最为核心的价值。陈淑琴认为,在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时将游戏化和活动化的方式运用其中,就是音乐活动游戏化。在音乐活动游戏化中,幼儿主动、自发自愿、愉快且不知疲倦地参与音乐活动,在活泼轻松的过程中学习和感受音乐[1]。但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常见的情况是,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或者做什么样的游戏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是音乐活动的绝对权威,幼儿只是音乐活动的跟随者或拥护者。比如,在大班“春天来了”班本主题课程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经验为幼儿选择《柳树姑娘》《春雨沙沙》等歌曲进行教授。之所以凭自身经验选择音乐活动,是因为,首先教师认为幼儿无法确定音乐活动内容,音乐活动不像区域游戏,可以由幼儿自由自主选择;其次,教师认为音乐活动的实施方式和游戏活动设计也应该由教师确定,教师担心幼儿选择的游戏活动设计会比较简单或者复杂,不利于把控和开展。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活动中幼儿在确定活动内容上的主动权和参与权无法得到保障。这种以教师意愿为主导的音乐活动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其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甚至规则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师成人化的主观意识限制和干预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活动中教师明显处于领导和权威地位,幼儿活动缺乏自主性、自愿性,幼儿无法自由探索、创造,无法获得愉悦的游戏性体验。

2. 音乐活动缺乏游戏态度和游戏精神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2]但在幼儿园的日常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模式往往是“教学”重点,“游戏”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游戏的本体性价值以及“游戏精神”被忽略。中班音乐活动《小毛驴》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歌唱活动,教师在进行活动时希望通过衬腔的节奏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的整体韵律,于是设计了“我来唱你来拍”游戏—教师唱一句歌词,幼儿跟着把后面衬腔节奏拍出来。很明显,这个游戏是教师为实现掌握歌曲韵律这一目标的“教学工具”。这种带着游戏帽子的“游戏”违背了游戏精神,是真正的“假游戏”。这种传统的音乐活动,游戏与音乐课程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融合。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教师的目的不是把幼儿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希望他们在享受活动本身的同时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和游戏性体验,所以,音乐活动应用“我要学”取代之前的“要我学”,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是否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3. 忽视儿童音乐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许多教师都认可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学习方法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运用音乐更好地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素养,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很容易聚焦到歌唱的准确性、动作的合乐性、作品理解的正确性等知识技能的问题上。例如,大班音乐活动《小狗抬轿》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教师通过游戏化的语言使这首歌以故事的形式展开。由于歌曲段落多、歌词内容多,教师为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通过清唱引导幼儿注意听歌词,并借助图谱逐步掌握歌词等。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过分纠结于歌词的记忆,忽视了歌曲的趣味性、音乐性,以及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阶段进行艺术启蒙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在实践中鼓励、提倡更多教师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上,更多地转向关注幼儿的审美体验,以及活动对幼儿的艺术熏陶。

4. 忽视音乐游戏环境及一日活动中的音乐软环境

“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者之间的愉悦关系,创作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臻完美,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意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这些皆对幼儿的福祉和安全感有所助益。”[3]但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音乐游戏环境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更多地关注“我们有音乐区域环境”而没有深度研究“环境是否能支持儿童的学习”。比如,大班教师用纸盒做了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投放在表演区,这些材料结构高、操作性弱、使用价值低,幼儿无法开展更高级、更复杂的游戏,只能简单、重复摆弄游戏材料,这样的游戏区域无法支持幼儿欣赏美、创造美。

许多教师抱怨没有时间进行音乐活动,其实一日生活中可以充满各类各级音乐教育。比如,入园时播放一些轻缓的背景音乐,让幼儿沉浸在艺术氛围里,安定幼儿的情绪,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饭前等待环节,可以带领幼儿跟着音乐做一些有趣的律动,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睡前播放舒缓的音乐,不仅能够助眠,也能够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欣赏美、感受美。

二、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价值向度

1. 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理论上讲,游戏与音乐课程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价值核心,而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在充分挖掘两者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其融合,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江苏省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音乐课程将游戏精神融会贯通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并在快乐的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重视的是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以及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教师应通过游戏化音乐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并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艺术,同时通过音乐欣赏和创造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自由自主愉悦的体验又促进幼儿对音乐活动的渴望,幼儿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得以快乐成长,主体性得到回归,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2. 改变教师儿童观、教育观,提高专业素养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中,教师应引导、支持幼儿在游戏化情境中发挥主体性。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课程游戏化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思考如何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者、传授者的身份中抽离出来,变为幼儿音乐活动的合作者、游戏化环境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实施的优化路径

以游戏精神为起点是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本质,笔者在实践中本着“回归儿童本位,关注幼儿生活”的思想,通过课程游戏化理念重构幼儿园音乐课程,丰富幼儿园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提升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素养,优化幼儿园音乐课程,全面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1. 重构教师教育观,强调“儿童为本”理念,改变音乐活动中的“高控”行为

支持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进行深入学习,通过概念辨析厘清课程游戏化的精髓,用课程游戏化理念重构教师教育观,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根植于思想中。对标游戏精神,解析以往的音乐活动案例,通过观察、一对一倾听等,进行案例问题分析、反思,找寻“高控”的原因,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2. 重构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库,构建符合幼儿需求的园本音乐课程资源库

鼓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建构幼儿园园本音乐课程资源库,资源库采用共享机制,通过“影、音、物”资源支持幼儿园工作坊和班级音乐角的开展。遵循以儿童为本的理念,由幼儿通过商量、投票等方式选择喜欢的音乐、歌曲以及乐器等。然后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音乐资源库,包括电子资源库和乐器资源库,方便一日活动各环节、区角以及集体教学活动使用。提倡教师、幼儿和家长相伴成长,让资源库支持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学习。

3. 重构音乐课程实施方式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

通过教研、反思、研讨、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厘清思路,支持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实施音乐课程过程中,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支持幼儿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规划学习任务、自我控制学习行为、自我调节学习结果,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

4. 重构音乐课程实施路径,强调跨学科学习范式

每学期通过项目学习开展迎新年童话节、庆六一等小型或大型演出活动,支持幼儿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自己选择剧目、商定角色,自己制作服装道具,自己排练、演出,教师通过观察适时介入,有效支持幼儿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重构音乐课程评价体系,让幼儿成为自身生活的主人

本着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原则,通过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儿童的发展,通过纵向评价看到儿童自身的进步。在用观察、访谈、作品分析、量表测查等传统方法进行课程评价的同时,利用马赛克方法进行评价。用这种不同视角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凸显评价中儿童的参与性,让儿童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幼儿期是人生的基础期,正确的美育对幼儿人格塑造、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要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观,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方方面面,让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实际需求,激励、启发幼儿对音乐的感知、鉴赏、理解、表现和创造,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并对艺术产生热爱和共鸣,在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幼教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4-27.

[2]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29-139.

[3] 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 金乃琪,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3.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公园巷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