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点追踪:STEM视角下支持幼儿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2024-11-27李雨轩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摘 要】“四点追踪”为教师基于STEM理论探索出的支持幼儿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方法,包括追踪“问题点”、梳理问题,追踪“着力点”、设计方案,追踪“生长点”、制作实施和追踪“赋能点”、反思项目,促使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经验,最终实现师幼共同成长。

【关键词】STEM教育 探究性学习 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幼儿STEM教育的本质属性,强调幼儿通过体验、探究、实践,运用创造性思维探索解决问题,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立足STEM教育理念,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将探究性学习融入整个活动过程,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大班“大玩家”主题活动的背景下,幼儿对轨道产生了兴趣。教师在区域游戏中投放了材料“滚珠轨道”,幼儿专注、耐心尝试摆出不同轨道让弹珠滚动起来,直线的摆法对他们来说太容易,弧形和直线联合的轨道小球无法滚动……于是,幼儿结合玩过山车的经验,提出想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一个更长、更刺激的“过山车轨道”。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问题,我们确立了STEM项目活动“搭建过山车”—以探究兴趣和问题驱动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促使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经验,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一、追踪“问题”点:梳理问题,点燃幼儿探究兴趣

STEM项目强调让幼儿围绕真实、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幼儿探究的深度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深入程度。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提出的问题呈现散点不成链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幼儿的经验和需求,梳理出有意义的、可探究的问题,以问题点燃幼儿的探究兴趣。

1. 关注幼儿,捕捉兴趣

在初次搭建过山车轨道时,幼儿生发了“轨道搭起来了总是倒下,怎么办?”“轨道太短了,小车一会儿就到站了!”“轨道怎么能加长?”“能不能不用手推,让小车自己跑起来?”等问题。面对幼儿零散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分析、识别,提出共性问题,聚焦到一个或几个兴趣点上,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集体谈话,我们将问题聚焦在“如何设计一条刺激又安全的过山车轨道”上。

2. 价值判断,梳理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一个项目活动的灵魂。教师从之前游戏的真实情境和幼儿的经验出发,结合幼儿的讨论,通过课程审议问题的价值,梳理出了本次项目活动的驱动性问题:(1)什么是过山车?你们见过的过山车长什么样?想设计什么样的过山车轨道?(2)搭建过山车轨道还需要哪些材料?(3)过山车轨道上的小车为什么可以滚起来?(4)怎样搭建可以让小车在轨道滚起来?

二、追踪“着力点”:设计方案,唤醒幼儿工程意识

STEM项目中拟订工程计划是工程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活动之初,幼儿并不完全具有明确的“工程意识”,因此,教师聚焦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引导幼儿针对驱动性问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幼儿成为项目的主人。

1. 聚焦问题,畅想玩法

“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思维方式。”搭建“过山车轨道”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当幼儿面对搭建中出现的问题觉得难以入手时,教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链接已有经验,积极动脑、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对搭建过山车轨道的相关问题进行“会诊”。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用什么材料搭建轨道?”

“你们需要在哪里搭轨道才能让轨道延长?”“怎么搭轨道可以让小球滚起来?是自己一个人搭还是邀请好朋友一起搭呢?”

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各抒己见,进行了第一次的思维碰撞讨论。最后,幼儿决定以材料选择和过山车造型为依据分组,小组合作寻找不同的轨道材料,设计不同形式的过山车轨道,活动由个人游戏计划过渡到小组合作计划。

2. 小组计划,多元表征

合作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小组都表达了搭建“过山车轨道”的不同方法,教师赋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跟进和解决问题。每次交流和尝试后,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运用绘画、图标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既让自己的具体思维形象化,又便于与同伴进行玩法碰撞。同时,借助儿童会议,每组派一名幼儿代表分享本组关于过山车轨道的设想和发现,有的将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合在一起,有的设计了垒高的轨道,有的设计了螺旋轨道。分享交流将小组经验扩散为整体经验,在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经验的叠加和生长。

三、追踪“生长点”:制作实施,助推幼儿建构经验

伴随活动中不断涌现的问题,秉承 STEM 教育理念,教师不断优化项目组织路径,将数学经验、空间造型、科学知识等经验的“生长点”,合理地融入幼儿探究性学习中。

1. 巧搭支架,链接生活经验

结合轨道的设计,幼儿展开了第一次实验。但小球并没有按照大家设想的路径滚动,散得满地。如何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迁移新经验让幼儿解决问题,成了支持幼儿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关键。幼儿园的滑梯和过山车轨道结构类似,教师抓住这一关键点,从滑梯入手,组织幼儿近距离观察、亲身体验滑梯,并讨论两者的相同之处,大家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小球滚起来的奥秘在于“坡”的斜度!结合新经验,幼儿利用教室里的积木、椅子等物品进行探索,增加轨道倾斜度,使小球顺利滚到终点。

2. 活用资源,迁移游戏经验

随着多次搭建,轨道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幼儿发现了新问题:已经增加了轨道的长度、宽度,可是小球依旧没办法顺利地到达终点。链接STEM工程思考,教师围绕出现的关键问题,通过投放材料、扩展经验等方式让幼儿自己探索答案。

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绘本《过山车,真过瘾》《弹珠轨道》供幼儿翻阅,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斜坡与动势能的关系,解决滑梯斜坡架设的问题。教师巧搭支架,打通了问题点和经验点,幼儿也在矛盾和质疑中找到平衡。结合户外活动的观察和绘本中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科学实验,找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再次动手改造轨道,借助桌椅、柜子增加斜坡的坡度,将圆纸筒、PVC轨道、纸板、积木等不同材料连接起来搭成了斜面轨道。作品从平面转向了立体,轨道变得更陡了,小球滚动的速度也更快了,大家顺利地让小球从高处往低处落,到达终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幼儿“能通过探索并发现常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者影响因素”。针对“小球为什么滚不快”这一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科学区投放了更多不同材质的小球、积木、管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通过“同坡不同球”“同球不同坡”的实验,在观察、对比与分析中发现球的体积、质量、光滑程度和斜坡高度对小球滚落速度有不同的影响,积累了关于摩擦力、重力等方面有益的知识经验(见表1)。

3. 工程优化,拓展学习经验

实验和改进是STEM项目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通过科学实验解决了让小球在轨道上滚起来、滚得快的问题,但是小球总是冲出轨道怎么办?通过讨论,幼儿提出可以为轨道制作“防护栏”,用纸板或者积木将轨道两侧围起来。开始时,幼儿使用的是积木,但是发现积木不贴合轨道,且容易倒。经过反复调整,幼儿最终选择可以改变护栏弯度、贴合轨道且容易粘贴的纸板,用纸板把轨道围起来,小球就能顺利通过了。大家在游戏过程中还发现,有一些弯道没有护栏,但小球也能顺利通过。通过对比不同的弯道,幼儿发现,比较平缓的坡道,小球行驶得慢,所以不会飞出轨道。最后,大家还在终点处设置了围栏,确保每次游戏最后小球都顺利到达终点。在一次次探索中,幼儿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复回顾分析,最终形成了更具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过山车”作品经历了不断的调整、优化和迭代,幼儿的工程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工程活动不仅是一个“作品”,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追踪“赋能点”:反思项目,实现师幼双向成长

1. STEM视角下支持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行为反思

“挖兴趣”是幼儿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兴趣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探究学习。幼儿探究的内容既可以来源于幼儿的好奇心,也可以来源于共同生活中的随机事件,还可以来源于幼儿谈论或讨论中的“焦点”,更可以来源于幼儿在探究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教师在与幼儿共同游戏生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发现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活动。

“抛问题”是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同时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发现新兴趣点时,也要恰当地抓住幼儿抛过来的“球”,通过观察、倾听,以引导式追问、开放式提问等方式把“球”抛回去。“抛问题”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幼儿深度思考,将幼儿的活动引向更深层次。当然,教师在准备“抛问题”时,应巧设探究留白,鼓励幼儿质疑,让幼儿主动参与讨论,亲自探索验证。

“搭支架”是幼儿探究性学习的保障。STEM视域下幼儿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准确分析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发展,适时介入,做出适宜的支持性回应。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的方法支持和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提供材料、创造条件支持幼儿深入探究;通过多元表征和评价的方式帮助幼儿反思活动、拓展经验等;通过运用“活动日志”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自评和互评,用“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方式对活动实施进行评价等。

2. STEM视角下探究性学习中的幼儿成长路径

自主探究,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幼儿的游戏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活动中,幼儿探究了怎样让小球滚起来、怎样让小球不乱跑、怎样搭建才能让小球顺利滚到终点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来自教师的提问,有的来自同伴的建议,更多的则来自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产生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多次反复操作,不断调整搭建方式,寻找合适的替换材料,体现出了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幼儿提供了充足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

坚持不懈,提高合作交往水平。活动中,幼儿的交往是和谐友爱的。在探究给轨道加宽、加护栏、延长的时候,幼儿有商有量;当轨道完成需要带小球滚动时,幼儿轮流排队验证,整齐有序;探究失败时,幼儿一起找问题,毫不气馁,不断调整方法材料;当小球成功到达终点时,他们能够为同伴的成功而喜悦。

分享交流,助推学习经验生长。通过分享照片、视频、表征记录,幼儿与同伴交流讨论,共同回顾游戏内容,梳理探究过程,总结提升探究经验。在幼儿的表征记录中,有与同伴分工合作搭建过山车轨道的场景,有一起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总结自己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的记录。自由表达与分享映射的是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儿不仅可以收获别人的经验,还可以助推自身经验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水冰沁,姬生凯.STEM理念融入幼儿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以“小货架”活动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12):67-74.

[2] 蔡婷怡,谭尚谦.基于儿童兴趣的大班STEM建构项目指导——以“我的梦想小镇诞生记”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4(4):89-9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以STEM项目活动提升幼儿工程思维的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310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