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实习场”课程实践与探索

2024-11-27金学英隆春燕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摘 要】“我的实习场”是包含多种经验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是立足幼儿成长、基于幼儿生活体验,以项目活动、主题活动等方式实施的园本课程,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设计和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园所从现有的实习场建构方式固定、缺乏创生的灵活性,经验建构零散、缺乏领域的完整性,活动内容单一、忽视幼儿的主体性等困境出发,进行了十多年的持续探索。在课程的建构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主张实习场建构中幼儿的全过程参与;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设计,让教师在追随幼儿的过程中规划实习场内容;完善课程的园本化建设,让课程真正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服务。

【关键词】实习场 “我的实习场”课程 情境 自然成长

“实习场”是当代教与学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虞永平教授把实习场的特征归纳为“情境性”“做中学”“与社会相关”“面临问题”[1]7。笔者所在园所以此为理论基础,立足幼儿的真实生活,从幼儿的兴趣点及现有的资源出发,研究包含幼儿当前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的“我的实习场”综合情境开发及应用,创设了“基于关键经验预设实习场”和“捕捉真实需要创生实习场”两大课程线索,探索了“节日链接、文化体验”“《指南》引领、主题实践”“好奇好问、自然探究”“品德启蒙、文化浸润”四个课程模块,构建了实习场的开发、运作模式,丰富了园本课程,促进师幼的共同成长。

一、思考与设计:“我的实习场”课程理念

1. 立足幼儿的自然成长

尊重幼儿、尊重自然是“我的实习场”课程开展的前提。幼儿是实习场的规划者和使用者,也是实习场的创造者。在实习场这个学习情境中,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历,同时实习场的活动应贴近自然成长的节律,有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在尊崇自然中关照每一个个体自然的成长。

2. 关注幼儿的经验生长

杜威认为:学习就是在直接的经验中建构意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幼儿的经验是连续的,“我的实习场”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链接幼儿多维度领域经验的生长[3]。“我的实习场”是基于幼儿原有的经验,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教师等相互作用,通过观察、讨论、操作、探究、合作等方式改造现有的经验,从而获得新经验,不断推动课程重构的过程。

3. 注重课程的开放共享

“我的实习场”课程不是封闭的、单一领域的,课程的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实施过程都是开放和共享的。空间可以是固定场域的某一个活动场所,如沙水池、建筑工地、涂鸦墙等,也可以伴随着幼儿的活动需要随机转换,如教室、操场、草地等;时间是弹性的,在满足幼儿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幼儿自主选择的时间,以达成实习场的活动目标;内容是多元的,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随机产生;材料是开放的,伴随着活动的开展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和删减;活动的实施是灵活的,伴随着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不断调整。

4. 强调情境的动态关联

“我的实习场”中材料、环境、活动的人有着明显的或者隐藏的关系,构成的实习场情境也是在动态中相互关联的。一个个实习场情境的动态连接就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开展[1]7。实习场的情境是在实践—审视—实践的动态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幼儿在情境的动态生成中完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开发与规划:“我的实习场”课程架构

1. 关注幼儿生活,开发实习场

幼儿园课程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之中,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开发“我的实习场”课程要关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深入分析幼儿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和发展价值,从幼儿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出发合理规划实习场的活动空间[4],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5],以实现课程目标的制订和内容的开发真正满足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以《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引,围绕预设的活动内容开展课程审议,梳理关键经验,形成适宜现阶段幼儿发展的目标。

2. 挖掘课程资源,优化实习场

幼儿是在与丰富的环境和材料互动中获得发展的。“我的实习场”是一个与特定材料相互关联的场所。教师带领幼儿搜索园内、家庭、社区资源,绘制资源地图,让幼儿成为资源的共建者。在盘点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指南》,将现有资源与幼儿发展之间建立链接,预设相关的实习场活动。同时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围绕一个资源点,通过分享交流、调查研究、绘画表征等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及同年龄段的个体差异,在了解个体和兼顾群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个实习场的资源,在资源的不断调整和丰富中优化实习场。

3. 把握发展路径,推进实习场

教师深入观察幼儿的行动与实习场情境之间的联系,了解幼儿的行为与实习场情境中的规则、人物、材料之间的关系,评估幼儿的行为。通过“情境创设—交流讨论—活动探究—互动生成—推进情境—引发问题”的课程发展路径,不断丰富实习场的内容,推进实习场的持续开展。

4. 建立评价体系,诊断实习场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有效诊断实习场的建构与实施过程,生发新的活动内容。我们采用多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鼓励各主体之间互动交流,引导幼儿、教师、家长、管理者、教科室共同参与,注意课程评价之间的协同性以及评价工具和测量的科学性。同时重视预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相互作用。在活动开展的初期,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预测性评价,对幼儿活动开展前的能力有大致评估;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和效果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幼儿自我表征、教育叙事、观察记录等方式完善个性评价;活动结束后,通过课程审议、园级引领、教研联动的方式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内容的适宜性、课程实施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探索与实践:“我的实习场”课程实施

师幼充分挖掘室内、户外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构建“基于关键经验预设实习场”和“捕捉真实需要创生实习场”两大课程(见图1)。

1. 基于关键经验预设实习场

关键经验是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参考因素。教师将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链接,梳理不同年龄段五大领域关键经验,创设了具有普适、系统、显性特征的由“节日链接、文化体验”“《指南》引领、主题实践”两个模块构成,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的“基于关键经验预设实习场”,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1)节日链接、文化体验

“节日链接、文化体验”课程模块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线,通过挖掘各传统节日中的教育价值,创设有节日特色的实习场环境,提供传统节日活动材料,创生以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为导向的实习场主题活动。包括追随节日变化的“舞龙舞狮”“花灯”“龙舟”等“我是节日小行家”节日习俗体验实习场;结合传统节日美食元素如月饼、青团、重阳糕、饺子等开展的美食制作、加工、品尝和分享的“我是节日美食家”劳动体验实习场;以木工体验为主,围绕“风筝”“伞”“灯笼”等开展的选材、设计、制作、展示四个阶段的“我是快乐小工匠”实践体验实习场;挖掘民间手工艺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和价值,如陶泥、剪纸、扎染、穿编、皮影等的 “我是民间小艺人”艺术体验实习场;以微型博物馆理念创设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切入点的“造纸”“指南针”“风筝”“鲁班造锯”等“我是小小发明家”游戏体验实习场。

以主题“元宵节”为例,幼儿在实习场中体验木工制作灯笼架、造纸糊灯笼、扎染布艺灯笼、赏花灯、猜灯谜、做元宵等,融通实习场,体验传统文化。

(2)《指南》引领、主题实践

以《指南》五大领域关键经验引领,立足幼儿的全面发展创设“我是小小音乐家”“我是建筑小行家”“我是神奇小画家”“我是沙水小玩家”“我是运动小高手”“我是游戏小玩家”“我是表演小达人”“我是小小科学家”等八个实习场。同时在开设的过程中以特定主题如“夏天”“竹林”“毕业啦”等为线索,通过师幼共同创设环境、收集材料、生发活动支线等途径,以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方式融合多个实习场,满足幼儿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原有关于主题线索的零散经验的整合与提升。

以主题“毕业啦”为例,幼儿在实习场中合作建构小学、创意绘画毕业照、“小学生的一天”游戏小玩家体验、自创绘本剧“我们长大啦”表演、毕业运动会、留给幼儿园的小树苗种植探究、毕业典礼音乐演出等,以幼儿的“自然成长”链接多个实习场,建构完整经验。

2. 捕捉真实需要创生实习场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习场具有生长的特质,预设实习场无法满足每一个个体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需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并以此作为教育契机,创设由具有个性、灵活、隐性特征的“好奇好问、自然探究”“品德启蒙、文化浸润”两个模块构成,以项目活动方为主要实施方式的“捕捉真实需要创生实习场”。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预设为了更灵活地生成,生成有助于更适切地预设,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满足幼儿多元发展。

(1)好奇好问、自然探究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此模块以核心问题为起点,以自然探究为主线,以好奇好问为动力,以“资源”“情境”“共同体”为支撑,帮助幼儿获得多领域经验的融合建构并促进其自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体现课程设计的自主性。包括以幼儿对昆虫的兴趣为起点,以不同问题为主线开展的“我是小小法布尔”实习场;通过游戏的形式感知沙、土、石头、水等不同材料特性,了解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的“我是地质探险家”实习场;围绕一种天气或者多种天气进行感知探索创作的“我是天气预报员”实习场;以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主要路线的“我是植物研究员”实习场;围绕种植体验的全过程,满足幼儿观察、探究需要的“我是种植小达人”实习场。

以项目活动“下雨”为例,活动的开展源于幼儿对雨的兴趣,立足幼儿自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形成了“看雨,感知雨水的秘密”“玩雨,探索雨中的游戏”“听雨,了解雨水的妙用”三条项目活动主线,幼儿在持续探究中获得有关于雨的多种经验。

(2)品德启蒙、文化浸润

以“好品德,好儿童,好人生”为主张,以品德启蒙为目标,尝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挖掘优秀而独特的文化因子,并用儿童化的方式呈现。关注真实的生活问题,创设综合的实习场活动情境,落实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细节,在个人、班级、社区、家乡、祖国递进式的活动脉络主线中开发“我是绿幼好苗苗”“我是班级小主人”“我是社区小大人”“我是虞城小百晓”“我是小小中国娃”实习场,育己爱人。培育诚信、友善、文明等品德以及爱父母长辈、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生动实现幼儿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项目活动“虞山十八景”为例,实习场的开展以虞山文化为基石,通过虞山著名景点的挖掘,师幼共同梳理项目活动线索,开展了打卡十八景、虞山导游、绘制虞山、搭建虞城等活动,萌发幼儿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我的实习场”课程建设中,我们持续关注国家政策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立足儿童的发展与需要,努力实现幼儿在实习场中“自然成长”的课程愿景。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07(1).

[2] 米丽娅姆·别洛戈洛夫斯基,莉萨·戴利.让早期学习理论看得见[M].赵红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6.

[3] 杨萍.指向经验生长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实践[J].早期教育,2024(1):50-51.

[4] 虞永平.再谈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J].幼儿教育,2022(Z4):4-9.

[5] 常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4(4):83-86.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实习场的儿童经验画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LX/02/038/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绿地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