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逆向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2024-11-27于宗玲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存在耦合。本文从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开展学习评价4个方面,探究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逆向教学设计策略,回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教学 逆向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1]31-32。可以说,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在小学阶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出发,将学生要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转变为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一要求与逆向教学设计相吻合,即提倡从“终点”出发,循着结果—过程、终点—起点的路径,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逐步揭示文本内核,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根本转变[2]。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核心概念导向预期结果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核心概念不仅串联起文本的各个部分,更成为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文本内涵、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通过梳理核心概念,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理解文本的结构和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这种有深度的探索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核心概念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实现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因此,教师在提炼核心概念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代表性:核心概念应能够代表文本的核心价值和主要观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统领性。启发性:核心概念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迁移性:核心概念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迁移性,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和问题中去。提取核心概念有很多种途径,例如,依据专家思维、概念派生、学习难点、评价标准等[3],系统地梳理文本结构、厘清思路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炼出核心概念后,教师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以便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评估学习成果。通过以核心概念为导向设定预期结果,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阅读指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理解核心概念的意义和价值。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真实情境推进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1]45。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逆向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以真实情境推进教学活动,是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逆向设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境导入、情境模拟、情境拓展和情境反思等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阅读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实物或故事讲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文本主题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例如,在《草房子》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情境模拟,深度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例如,在《草房子》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设计“假如我是桑桑”的情境写作任务,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情境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情境拓展,应用实践。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在阅读《草房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心中的美好家园”主题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想象,创作出心目中的美好家园。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情境反思,提升素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反思,思考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和收获。例如,在每次情境模拟或拓展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收获。通过反思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优化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转变教学方式
素养导向下的知识是探究性、资源性与生成性的[4]。逆向教学设计策略以目标导向、问题驱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思路。
在教学之初,教师应根据整本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几个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应能够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向,深入思考文本。例如,在《草房子》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草房子在故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主人公桑桑的成长经历了哪些变化”等核心问题。围绕这些核心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体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针对《草房子》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草房子象征的意义,也可以设计文本分析任务,让学生找出主人公桑桑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心理变化。
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支架,如阅读指导、问题提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这些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草房子》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份详细的阅读指南,包括人物关系图、情节发展线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结构。
除了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并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自主提问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文本。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教师在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阅读策略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有效思考。
四、开展学习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关注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方式,与逆向教学设计策略相得益彰。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思考过程及问题解决能力,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表现性评价时,教师应首先明确评价目标,确保其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评价目标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在《草房子》教学中,评价目标可以包括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阅读策略的运用等。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评价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包括口头报告、书面作业、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例如,在《草房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评价任务:①口头报告:让学生选择文本中的一个章节或人物进行口头报告,展示其理解和分析能力;②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人物分析文章,考查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③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文本中的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评估其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④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某个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展现其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考过程,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吉才.语文要素训练的逆向教学设计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1):49-51.
[3] 唐文艳,申宣成.大概念视域下的语文学习目标设计——以事理说明文单元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2(3):71-76+81.
[4] 张良.素养教学论:化知识为素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94.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圣井学区学校李福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