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用合一:指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深度学习

2024-11-27王祥连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核心素养导向,倡导学习任务(群)设计,驱动深度学习。笔者以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为例,立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独当之任,着力于“文学阅读”的“体悟”(人物形象)学习过程与“创意表达”的“创用”(“活用”“化用”)学习过程,以四个高度相关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结构化学习任务贯通教学过程,实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即体用相生,体用合一。

【关键词】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 体用合一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属于“文学阅读”范畴,具有“文学阅读”属性。这篇文章是《故乡》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选入教材时加上的。文中塑造的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我”(家里的少爷)与少年闰土形成鲜明对比,而少年闰土又与中年闰土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

一、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定位的“体用合一”学习任务设计与思考

基于“文学阅读”的定位及新课标相关年段的学习要求,《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笔者主要设计四项学习任务。

1. 学习任务一:品味事例,体会形象

课文第6~18自然段,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四件新鲜事。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并作批注。

【说明】本任务侧重于“体悟”:聚焦典型事例,想象画面,品味语言,体悟人物形象与特点。

2. 学习任务二:情景还原,演绎新鲜事

选择一件新鲜事,小组合作分角色模拟表演“讲新鲜事”场景,还原当时情景,表现人物特点。

【说明】本任务侧重于“活用”:通过分角色模拟表演“少年闰土讲新鲜事”的场景,活化课文语境,体验故事情景,加深对新鲜事与人物形象的体悟、理解。

3. 学习任务三:创意表达,补充新鲜事

如果补充第五件新鲜事,请你创编一个片段,联系上下文,注意要符合当时当地情况,体现人物特点。

【说明】本任务侧重于“创用”:指向“文学阅读”的独当之任—“创意表达”,基于文本语境—“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在联系之前四件新鲜事的“体悟”与“活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迁移运用,以少年闰土的身份创编补写第五件新鲜事,恰到好处地基于文本落实“创意表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

4. 学习任务四:拓展比较,反思人和事

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你从中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阅读《故乡》关于中年闰土的节选片段,思考:中年闰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与差异,你有什么感悟?完成表1。

【说明】本任务侧重于体现“贯通”:第一,体现的是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学习的贯通。学生用前面三项学习任务的“体认”与中年闰土的形象进行对比,震撼之余,思维被深度激活,深入思考中年闰土变化巨大的根本原因,从而深刻体认鲁迅文学深刻的思想性与批判性。第二,体现的是“明体”与“达用”的贯通。少年闰土的“体”(体认其形象特点)成为阅读与体认中年闰土形象特点的基础,而中年闰土的“体”又让人反观与反思少年闰土的形象、少年“我”的形象,体用相生,体用贯通,加深对封建礼教和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度审视与批判!

结合新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关年段的要求来看,显然,学习任务一(品味事例,体会形象)切合新课标中的“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学习内容要求;学习任务二(情景还原,演绎新鲜事)切合新课标中的“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内容要求;学习任务三(创意表达,补充新鲜事)切合新课标中的“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学习内容要求;学习任务四(拓展比较,反思人和事)切合新课标中的“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学习内容要求[1]。

二、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定位的“体用合一”学习过程再现与评析

1. 品读新鲜事,体会人物鲜明形象

教师以“雪地捕鸟”为例,指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1)出示“雪地捕鸟”语段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2)品味事例中的关键词句

从一系列的动词(语段中加点的文字)中,引导学生感受少年闰土经验丰富的人物特点。从“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中,引导学生感受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的人物特点。从“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中,感受“我”对少年闰土的敬佩与羡慕,侧面衬托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人物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当时“我”的孤陋寡闻与失落心理。

【评析】这里的学习过程着眼于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运用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品味关键词句”来感受人物形象、体悟人物特点。“体中用,用中体”的“体用合一”的思想体现于这一常规的学习过程之中。

学生迁移“雪地捕鸟”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三件新鲜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品味关键词句,从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三件新鲜事中体会少年闰土纯朴、善良、机智、勇敢、勤劳能干、生活丰富等特点,感受闰土绘声绘色地讲新鲜事的情景和“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评析】“体用式”语文学习,强调举一反三,强调学中用,学以致用;强调用中学,用以致学;强调体用相生,体用合一[2]。迁移“雪地捕鸟”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三件新鲜事,体现的是学法迁移,学用结合,体用合一。

2. 情景还原,分角色模拟表演“讲新鲜事”,体验当时场景

有了前面“品读新鲜事,体会人物鲜明形象”的学习基础,教师出示文中插图(见图1),创设一个讲述一个倾听的情境,学生很快融入其中。于是,学生两两合作,一个扮演娓娓讲述新鲜事的少年闰土,一个扮演托着下巴,聆听少年闰土讲述新鲜事的神往的“我”。少年闰土讲述的四件新鲜事,就这样一件件地予以“情景还原”。学生设身处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入情入境,跨越时空,与少年闰土和“我”通过文字美好地“境遇”了。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样的学习活动把文字转化为情境,实现了主体的深度阅读,学生在情景模拟演绎中移情体验,获得深刻而丰富的阅读体验。

“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讲新鲜事’)”是一个综合运用型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运用之前的学习成果—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才能贴近人物角色,走进人物内心,传神地表达人物情感。所以,这里的“用”,即“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讲新鲜事’)”是对前面所教所学的综合运用,并通过这样的“用”深化所教所学,促使学生在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创造性地发展。

【评析】这一生动的沉浸式体用课堂学习过程,变“串讲串问”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分角色模拟表演故事),变“用问题教”为“用任务教”,依托文本语境,基于故事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跨越时空、情景再现、体验角色、模拟表演,从而入情入境,深度体验。课堂效果妙不可言,实为“体用合一”所创生的美好课堂境界!

3. 在创意表达实践运用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在品读及表演少年闰土讲述四件新鲜事后,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模仿创造,以少年闰土的口吻创编第五件新鲜事,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学生创作1:

他眉开眼笑地用手比画着一个圆,绘声绘色地说:“我告诉你,我们那儿没有你们这种买的玩意儿,都是自己做的,最好玩的就是那用竹枝等编成的小球,名叫蹴鞠。我们几个村子的小孩就在那松软的沙地上踢它,可好玩了。我们为了分出个胜负,总会挖两个小洞当球门。谁先踢进对方的洞里,谁就赢!但是啊,有时潮起得晚,洞总是被浪头打没了。因此挖洞也是一种快乐,改天我带你玩那蹴鞠,你一定很喜欢的!”

“蹴鞠?那是个什么呢?好玩吗?”于是,我的心里充满疑问。

学生创作2:

等潮汛退了之后,很多小动物稍一不留神,就留在了沙滩上。这时,你便赤着脚,拿个小铁铲,拎个小铁桶,把它们“捉拿归案”。什么都有:螃蟹、鱼、猫眼螺……拿到猫眼螺,别急着放入桶中,用手一挤,那水就“滋滋”地喷了出去。也有些卧沙蟹,受到伤害时会迅速卧沙。这时,拿起你的铲子,跟它们来一场“生死极速”……

从以上创作来看,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恰当地运用任务一中对四件新鲜事的学习经验,以少年闰土的口吻,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创编出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精彩的新鲜事,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体会“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至此,反复朗读“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相信学生对作者当时这一番感叹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评析】如果说前面任务二是通过“演”(分角色模拟表演)的方式来实现“体用式”深度学习,那么这里则是通过“创”(创写第五件新鲜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移情体验及创意表达。基于文本语境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少年闰土的身份与口吻来创编第五件新鲜事,此任务极具挑战性与创造性。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体用相生:体生用,用生体”的“体用合一”学习方式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又得到了充分验证。

4. 在拓展阅读比较中,认识鲁迅作品与思想的深刻与伟大

引入《故乡》中关于中年闰土的文段,可以让学生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与反差(见表2),从而深度认识封建社会对农村穷人的束缚、压迫,认识鲁迅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性,进一步开展“走近鲁迅”单元主题学习。

【评析】如果没有这一拓展性阅读学习任务,之前的教学只停留于对“少年闰土”的形象感悟上,并没有深度触及“走近鲁迅”的单元主题,显然局限了文本的阅读价值。同时,也制约了本单元后面几篇课文(《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深度学习,需要设计相互关联结构化且体现其独当之任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实施要注重“体用相生,体用合一”,更为精准有效地指向任务的达成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7.

[2] 王祥连.体用合一:语文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4(1):56-5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重点课题“小学‘体用式语文’学习范式建构研究”(课题编号:B/2023/03/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崇文路校区)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