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思路与优化方案

2024-11-27刘露何捷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试图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思路,聚焦跨学科素养,构建以“遴选概念—提出问题—确定目标—研制评价—部署活动”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模型。在实施过程中,着眼于调控活动开放性、增加活动适切性,切实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效能。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为落实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课程内容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2]20。

区别于以往的跨学科学习和主题学习,字面上,“跨学科主题学习”由“跨学科”和“主题学习”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内涵上,“跨学科”指各学科间或同一学科内部紧密合作、深度交流,“主题学习”指“将某一学科内部的多块内容或者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用一个中心或者线索组织在一起,并以多重视角和方法整合处理相关信息”[3]。两个概念指向虽有不同,但总体联系紧密,“跨学科”为“主题学习”提供知识支撑,“主题学习”为“跨学科”课程统整指明实施路径。学者孟璨结合课程方案中的相关表述,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4]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以语文学科为基础,扩大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领域,充分挖掘学科间的融合点,秉承、建立相同的行动目标,坚持共同的原则,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协同扩大育人的整体功能,促使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本文借案例设计,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的设计路径,思考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化方案。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思路

1. 设计的模型建构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两种设计模型。一种是围绕某一学科选取一个中心主题,协同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开展指向该主题的教学活动;另一种是确立一个主题,再融合多个学科,通过主题活动共同指向学习目标。结合上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界定,本案例设计偏向于第一种,即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以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主干,从理解目标出发,实现逆向设计,逐步构建以“遴选概念—提出问题—确定目标—研制评价—部署活动”为基本逻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型(见图1)。

该模型遵循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为基础的学习思路。其中,遴选出的大概念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将围绕大概念展开学习;问题围绕大概念提出,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进一步理解大概念;确定的学习目标,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确定学生需知道的知识、应获得的技能;收集评估证据、研制评价标准,表明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结果;部署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大概念和基本问题的探索。最后,在综合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设计的基本思路

(1)基于跨学科主体,寻求跨学科学习活动主题

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强调“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2]36。可见,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应先从学生的认知实践维度出发,再选择学习主题。“主题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主题内容形式包括基于学科课程标准与内容、与学科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日常生活经验、大概念或跨学科概念、任务等。”[5]主题的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注重找到与生活的联结,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凸显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价值。二是综合性。除主导学科外,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内容、技能与方法。三是探究性。实践活动贴合学生日常生活与体验,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挑战欲。四是地域性。跨学科课程的开展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虑学生的先验知识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

以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展现了世界各地的景色;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作讲bc9795b4378583c8651f84e982ded7211620bc1b7b3c279ab669bd8549a55164解;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基于此,教师先在各学科中寻找内容的相通点,如美术“我国的世界遗产”、数学“条形统计图”、信息技术“制作PPT”等。再围绕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组织美术、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关知识内容,链接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从学生兴趣点、能力点出发,最终确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为“环游世界,我来推荐”。

(2)聚焦跨学科素养,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第一,遴选概念。“以‘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6]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强调大概念是核心的、有组织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联结各个知识点。他们形象地作出比喻:大概念是一个车辖,能使车轮固定在车轴上。因此,车辖是理解的必要条件[7]。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止步于学科间的主题拼盘式教学。教师应聚焦学生跨学科素养,从“大概念”的角度优化跨学科教学。在本案例中,教师可依据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关键概念”“目的和意义”“策略和战术”“使用情境”这四个与大概念有关的类别划分,生成“概念群”,结合学生的先验知识,整合、遴选出大概念(见表1)。

第二,提出问题。基本问题的提出,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大概念。教师可以围绕遴选的大概念,架构出单元学习的基本问题(见表1)。

基本问题①对应“资料的收集、整理”,既有助于抵达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又是完成“介绍一个地方”目标的影响元素,对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统摄作用。基本问题②③涉及“资料的收集、整理、筛选、使用”。资料的使用让整个单元的学习成为有目的的信息转化过程。基本问题④对应“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要求学生能清楚地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让读者在文化视角下感受遗产中所饱含的先辈们的汗水和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是学习中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第三,确定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在抵达目标的同时,能促进对大概念的持久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聚焦学生跨学科素养,深入思考学生将要理解的知识与概念,明确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本案例中,学生需知道:①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上网查询、查阅书报刊、实地探访等;②课文使用资料的目的及资料的表达效果。学生将理解:①运用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完整地传递信息、介绍事物;②根据介绍需要,整理、筛选、转换收集的资料。学生应能够:①阅读单元文本,体会动静皆成趣,获取所需信息;②借助上网查询、查阅书报刊等方法收集资料,根据介绍目的整理、筛选、使用资料;③逐渐养成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资料的习惯。

第四,研制评价。教师设计时需确定多种评估方法,注重在评估过程中收集证据。所谓的“证据”,不仅包括纸笔测验,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现,产生学习成果,展示行为动作,教师及时进行观察、对话、测验、问答,评估完成目标的效果,掌握足够的证据集。对表现性任务的评估设计,是跨学科教学的首选。具体而言,包含两类:第一类是“架构表现性任务”。基于“UbD”教学设计,使用GRASPS架构表现性任务。本案例的目标(Goal)是通过收集、筛选、整理、使用资料,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角色(Role)是小小讲解员;对象(Audience)是教师、其他学生、家长、想参观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游客;情境(Situation)是在学校举办一个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会;产品(Product)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书、口头报告;标准(Standard)是作为一名小小讲解员,你将从历史背景、外观、结构、传说故事等方面撰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书,并准备一份口头报告。

通过表现性任务的设定,学生在学习中将亲历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提升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思维能力;学生将清楚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与其有关的综合知识,深入理解,培养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创造力;学生能在口头解说、根据听众反应及时调整介绍内容、发表自己感悟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化自信。

第二类统称为“其他证据”。关注其他证据,形成相互支持的证据集,旨在更为精准地确保评估的效度。证据集有学生在跨学科实践过程中的成长袋、小测试、简答题、教师提问、作业检查等。要评估本案例目标是否达成,可收集如下证据(见表2)。

第五,部署活动。确定评估证据后,教师应思考如何设计学习体验,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大概念的统摄下,设置四个任务,涉及收集、整理、运用、汇总资料等技能方法。由于跨学科学习的复杂性,我们将其解构为若干个系列活动,具体表述如下。

任务一:收集资料,了解遗产。

活动1:世界文化遗产排行榜。了解文化遗产主要分布的国家和数量,绘制条形统计图(数学)。

活动2:中国遗产我来谈。选择一处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化遗产,收集地理位置、建造技艺(制作工艺)等资料。

活动3:中国遗产我推荐。启动“环游世界,我来推荐”展览会,明确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及跨学科活动中形成的成品。

任务二:整理资料,保留介绍。

活动1:获取单元文本信息。阅读《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趣味,提炼作家写法和表达效果。

活动2:明确所需资料类型。学习《金字塔》,对比散文和实用性文本的不同功用,明确所需资料的类型和具体内容。

活动3:整理筛选现有资料。整合现有资料,确定介绍哪一方面,剔除无关资料,补充薄弱资料。

任务三:运用资料,撰写文本。

活动1:整合资料档案袋。组建互助小组并交流:收集的资料是否准确、完备?现有资料能否清楚地展现这处文化遗产的特点?听众对你想介绍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活动2:撰写遗产介绍文本。认真阅读习作要求,根据介绍的需要撰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书和口头报告词。写完后组内分享,借助评价单,评选出本组的“最佳推荐官”。

活动3:绘制遗产推荐手册。绘制文化遗产推荐手册(美术),用于解说或介绍。

任务四:汇总资料,展示成果。

活动1:汇总资料准备展示。汇总《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书、推荐手册等;制作文化遗产介绍PPT(信息技术);在宣传栏处张贴海报,吸引关注;梳理流程,布置会场,营造氛围。

活动2:遗产推荐现场展示。布置场馆,展出成果;分组介绍,听众借助评价单,投票选出“最佳讲解员”。

活动3:遗产展览宣传总结。编写宣传稿,制作公众号推文(信息技术);展播“最佳讲解员”作品;学生借助反思单,总结得失。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持续优化方案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活动开放程度偏小,学生参与受限;活动设计偏繁,学生完成有难度等问题。针对问题,我们总结持续优化方案如下。

1. 方案一:调控活动的开放性,组建实践共同体

学生可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组建多人合作的学习小组,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例如,在启动阶段,教师可以提出本次活动主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明确本次活动主题,尝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达成目标。在探究阶段,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相互激励,激发创作灵感,互相批评、修改,进而达到提升习作技巧和完善习作的目的。在展示成果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在呈现成果的同时,及时总结、交流、反思。

2. 方案二:增加活动适切性,提供有限度的教导

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偏烦琐、偏难,不利于学生自主完成。当学生置身于“学习鸿沟”时,教师可提供例文支架,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提供资源型支架,为学生完成说明书提供支持。写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分段推进写作,从重点段落延展到全篇写作。写作后,教师提供评价性支架,用于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评、家长评,帮助学生实现写作进阶。

推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学生学情、学业质量评价等要素,选择适合学生的主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申宣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意义、内涵与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51(3):17-24.

[4] 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5] 杨昕,丁荣,段玉山.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困境与实施路径——以地理学科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1):70-75.

[6] 高晶,王荣生.过程技能与“大概念”——以语文学科为背景[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7):91-98.

[7]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2.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2022年度课题“小学语文跨学科习作教学创意表达及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226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2.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