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高中学校的使命担当与实践路径

2024-11-27张安义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摘 要】 高中思政课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高中思政课不仅要承接小学的“道德情感”和初中的“思想基础”,更要为大学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使命担当”基础。高中思政课通过优化课标表达、强化大概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及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有效发挥桥梁与枢纽作用,促进学生思政素养在一体化培养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关键词】思政课 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 高中力量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旨在构建覆盖全学段、纵向衔接、有机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发展。推进“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体系建设可以凝练为三句话。

一是“各自守好一段渠”,就是适应学情,体现阶段性,基于课标淬炼不同学段思政样板课。比如,高中阶段构建“情境场+问题链+活动型+议题式”的结构化教学设计策略,凸显核心素养导向的认同教育课堂。二是“纵向融通一条溪”,就是注重学段间的顺畅衔接,实现在育人靶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过程实施、教育评价等方面一体化推进,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纵向融通育人体系。三是“协同生态成一体”,就是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现同向同行,构建“三环大思政”教育生态圈[1],即以思政课为圆心,思政课以外其他学科课程为“一环”,校园活动为“二环”,社会实践为“三环”的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高中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高中思政课以其高考选拔的价值导向性、一体化衔接的承前启后性、中学生“三观”培育的可塑性,凸显了其在一体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中枢地位与过渡功能。高中思政课作为一体化建设的中间环节,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渡功能,居于一体化建设的中枢地位,这一地位是基于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政课教育体系的整体布局。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角度看,它既要巩固和深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形成的道德认知和初步的政治素养,又要为大学阶段更高层次的思政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科学规划与课程衔接。高中思政课要科学规划课程内容,令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够与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有效衔接,确保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纵向衔接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注重连贯性。要紧密结合每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各有侧重、有效衔接、阶梯式推进。在建设的理念、意义、原则、方法、机制等方面融合贯通,更好地推进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强化有序性。教学目标要循序推进,按照情感激发—思想基础—素养提升—使命担当的学段目标实现晋级。三是夯实协同性。既要有纵向各学段一体化协同,又要有横向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二、循序渐进:高中思政课课标表达与一体化融合的路径探索

高中思政课课标表达要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相契合,通过课标内涵的科学化诠释与具象化表达,确保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1. 遵循一体化建设目标螺旋式上升原则

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从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使命担当四个层次来建构一体化育人目标,才能体现层次递进的育人模式。下面以“政治认同”素养目标达成为例简要分析其不同侧重点及要求。

小学阶段,思政课要更加聚焦道德情感的培育。要引导儿童从模仿与强化习得行为转向规则内化。从低年级发展独立和可信赖品质、初步的道德理解能力,到高年级价值观选择、对多种道德规则能进行分类等能力的发展中,启发小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同一性感受。初中阶段,学生的敏感性、自我性与冒险性逐渐增强,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内部压力和社会期望的关系,学会承担更多家庭与社区责任,促进学生对党和国家与社会的认同感。高中阶段要针对学生更理想化、自我化、批判性与不确定性等突出特点,注重个性培育,在初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中,激发其树立远大理想,能辩证地认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大学阶段,思政课要更加聚焦使命担当,以理论研究视角、科学精神,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学生政治认同与实践担当,培养“四个自信”,奠定政治认同的行动力基础。

2. 培育政治素养,凸显一体化融合路径

课程目标体系在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宗旨,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构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教学目标体系,这样才能为一体化建设提供落地支撑。

以“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主题的教学目标为例,纵向以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知党—爱党—信党—担当”作为目标要求,对应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搭建下联小学道德情感、初中思想基础,上联大学使命担当的“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逻辑表达(见表1)。

三、大概念引领:高中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课程实施上实现一体化建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八个相统一”原则。

1. 大概念教学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大概念,又称核心概念,是指能够跨越不同学科、学段,具有普遍性和迁移性的重要思想和观念。其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促进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概念教学强调以核心概念为统领优化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确保不同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层层递进,避免重复和脱节现象的发生。同时,大概念教学还能够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形成跨学科教学合力。二是推动教学方法多样化和创新性。大概念教学鼓励采用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助推个性化发展。大概念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问题,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和路径选择。

2. 高中思政课“认同教育”是培养政治素养、推进大概念教学的应然选择

课程理念落实的关键在课堂。引入大概念教学,能够解决传统教学细碎知识点堆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建构性应用,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3年,笔者入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大平院长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彭钢所长等的指导下,创生了思政课“认同教育”思想,构建了“认同教育六大教育观”:合作澄清学习观、主题问题链教学观、学本自主学生观、自育育人教师观、价值引领评价观、大概念教学的课程观。高中思政课必须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重任,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理,形成“情境场+问题链+活动型+议题式”的结构化教学设计策略。

围绕大概念教学,高中思政课“认同教育”主张“两线三柱四环”说[2]。“两线”即创设两条线贯穿课堂,一条为主题情境线,另一条为问题探索线。主题情境线是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问题探索线是课堂教学的实质。“三柱”,即通过创设情境场、模拟现实孵化问题意识;通过构建问题链、移步换景提升合作探究力;通过实施活动型、具象议题促进知行统一。“四环”,就是在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在引发学生心理期待、转变态度、改变行为等导向认同的过程中经历“创境议题—对话辨析—价值澄清—观念形成”四个环节,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螺旋上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与重构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依据螺旋上升理念,建立多元化、过程化、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可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有效反馈和持续改进的动力。

1. 高中思政课秉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方向

价值引领:强调思政课育人功能,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要求教师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价值元素,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讨论、辩论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素养导向: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活动,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

能力为重:采用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能力。

知识为基:要求学生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螺旋上升理念下的高中思政课优化评价方案

(1)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多元化评价机制是螺旋上升评价体系的核心,要从多维度、多层面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3]。一是知识掌握度: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评估。二是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三是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评估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四是创新思维:通过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表达等方式评估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强化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螺旋上升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一是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和反思。二是实施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三是开展同伴评价: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3)关注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发展是螺旋上升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一是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案。二是设置个性化目标:与学生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计划,鼓励其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进行学习与探索。三是提供个性化支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辅导服务,助其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综上,高中思政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中枢地位与功能,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与路径上深化理论探究,优化实践表达,才能更好地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高中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志坚.构筑新时代普通高中“大思政”育人格局[J].人民教育, 2022(12):48-50.

[2] 张安义.基于认同的思想政治课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93.

[3] 李寒梅.论思政课政治认同培育目标的一体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21(6):65-70.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SJZDWT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