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儿童为本, 做好幼小衔接“加减乘除”法

2024-11-23高俊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0期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幼小科学衔接的要求和目标。我园从儿童发展出发,围绕着“加减乘除”四步,从小班开始,对幼儿生活习惯、良好情绪、自理能力、运动热情、劳动意识等方面进行渐进式幼小衔接教育实践,将家园校协同教育融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全过程,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有准备的儿童”。

一、加:加强学习,贯穿“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

《指导意见》出台后,我们首先立足一个“学”字,通过组建专业研修团队,开展深度学习,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剖析《指导意见》的核心要义,挖掘其内在价值,逐渐明晰方向,调整自我认知,将“儿童本位”理念贯穿于幼小衔接活动的全过程。

(一)学习科学理念,梳理衔接目标

我们认识到,幼小衔接是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其入学做准备。幼小衔接要以幼儿的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成人的意愿为目标。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期待、不安与压力,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让幼儿主动参与建构幼小衔接经验。我们结合《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围绕“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4个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拟定16条幼小衔接总体发展目标,再依据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围绕总体发展目标梳理出64条幼小衔接发展阶段目标(见表1)。

(二)基于儿童视角,开展衔接实践

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真正主体是幼儿,幼小衔接应该突出儿童立场。教师运用一对一倾听的教育行为,通过绘画、谈话等方式了解幼儿的想法,并据此来调整课程设计、环境创设、一日活动流程等,阶段性审议自己的教育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教育行为等,重视幼儿表达、参与的权利。

(三)尊重儿童权利,实施衔接评价

幼儿学会对照标准自我反思、调整行为、自我评价,从而为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做好准备。教师从幼小衔接总体目标及各年龄段分层目标出发,以幼儿的需求为依据,初步编制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幼儿好习惯养成自我评价手册》,从会学习、会生活、会交往、会运动4个维度梳理出40余个习惯培养点,鼓励幼儿通过图画表征、选择笑哭脸标记、按照星级程度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将好习惯融入每个月的养成评价表里。

二、减:减少坡度,关注儿童一日生活环节

我园基于儿童视角,在幼小衔接中关注幼儿所见、所闻、所想、所为,将幼儿看成发展的主体,尊重支持幼儿在游戏及生活中进行体验、发现和探索,通过在各年龄段有侧重点地开展生活、游戏、学习活动,共同搭建坡度适宜的梯子。

(一)小班:在生活活动中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是幼小衔接最基础的要素。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正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我们把生活教育和习惯养成有机融合,如:从小班开始,幼儿尝试入园自主签到并选择一日三次游戏内容,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亲子家庭作息表,提醒幼儿早睡早起、按时入园。又如:针对小班的幼儿,教师通过《开饭啦!》《自己吃饭香喷喷》等绘本故事来激发幼儿自主进餐的愿望;在自主进餐过程中,培养幼儿“自己吃、不要喂”“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浪费”“注意桌面卫生”等良好的进餐习惯;在自主进餐后,通过“点亮光盘灯”等形式给予幼儿鼓励,并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清洁桌面。幼儿在“吃饭这件小事”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科学幼小衔接做好“生活准备”。

(二)中班:在游戏中提升社会交往和自我服务能力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更加侧重关注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在游戏中提升其社会交往和自我服务能力。如在中班“超市小当家”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幼儿会自发商量办法去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冲突,有时候是“石头剪刀布”,有时候是轮流,有时候甚至会通过“抽签”决定。在角色分配、游戏推进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进行交流、互动,并通过商量、轮流等方式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潜移默化中为幼小衔接做好“社会准备”。此外,在“整理货架”“付款收银”等游戏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大班:在课程活动中做好学习准备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做好“学习准备”是幼小衔接最重要的事情。《要点》中指出:学习准备包括“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带领大班幼儿一起认识时钟,观察时间的不同呈现方式,通过“养水宝宝”“种蔬菜”等小实验感受时间的流逝,通过“一分钟跳绳”“一分钟写字”等游戏感受“一分钟有多长”,通过“亲子共制一日计划”等活动,学习自主规划时间、管理时间,了解“时间”的宝贵。我们还通过海报式主题墙的创设鼓励幼儿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并用图像和符号等方式记录下来,保护幼儿的前书写兴趣,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我们将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幼小衔接活动中,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熏陶幼儿的爱国情,升国旗、奏国歌、行注目礼、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升旗仪式在幼儿心中播下热爱祖国的种子。

三、乘:乘势而为,形成家园校社研究共同体

我们努力建设“有准备的学校”,秉承“儿童为本”的原则,按照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幼小衔接的思路,通过家园校社协同机制,达成“1+1+N”的最佳效果。

(一)成立家长共育小队

我们在各班都成立了一支家长共育小队,合理开发和运用家长教育资源,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服务。以某班为例,首先,教师开展家长资源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家长从事的职业及特长。有的家长是医生,有的家长具有烘焙等技能,还有的家长在某些特殊行业工作,如消防、公安、海事等。其次,将搜集来的资源分类,在家长代表中设立资源小队。如:才能资源队、宣传服务队、物质资源队、组织资源队,将所有家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后,通过家委会有序安排和调动各资源小队,服务于课程实施。家长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带给幼儿别开生面的社会课堂,给幼儿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也开阔了幼儿的眼界。

(二)建立园校联合教研机制

和所在辖区的小学互通,追踪了解我园毕业生入学后的发展,与小学老师进行联合教研,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研讨会,集中讨论并尽力解决幼小衔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困惑,交流分享经验,实现幼儿园与小学双向互通。

(三)成立社区共育指导站

我园积极与街道、社区开展联动,成立社区家庭共育指导站,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公益讲堂”“图书流动”“小学生重返校园”等活动,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幼小衔接,从入园第一天开始”的理念。

四、除:去除焦虑,抓住关键节点助推幼小衔接效度

在教育实践中,家长、教师、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家长们往往担心孩子上小学后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教师则担心幼儿在4个准备方面“准备不够”,烦恼幼小衔接工作是否适宜,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可。而通过询问幼儿对上小学的疑惑,我们发现,他们最担心自己跟不上小学的节奏,有的幼儿甚至害怕上小学。入学准备贯穿幼儿园三年教育的全过程,我园从入学准备的视角,抓住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帮家长和幼儿去除“入学焦虑”情绪。以“入园”和“离园”这两个关键点为例:

(一)四阶段,渡过入园关

入园是幼儿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我园尝试用“四阶段入园”方式,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逐步帮助其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在情感上产生足够的安全感,这对幼儿未来适应小学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1.第一阶段:教师家访。教师进行入户家访,提前准备爱心礼物,走近幼儿的家庭,熟悉幼儿的情况,了解家长的顾虑与疑问,拉进和幼儿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幼儿入园做好心理准备。

2.第二阶段:家长课堂。基于家访中家长关注的问题,运用云课堂、云讲座及线下交流会的形式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解读,帮家长积累经验和知识。

3.第三阶段:陪伴入园。开学前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入园,体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在此过程中,家长是观察者,尽量不干涉和打扰幼儿的活动,给幼儿足够的心理安全感,熟悉和了解“入园”的活动内容。

4.第四阶段:独立入园。为了让幼儿适应分离焦虑,我园在环境上创设了幼儿能看懂的标识,并发挥“大带小”的同伴榜样作用,让大班幼儿在门口充当“引领员”,带小班的弟弟妹妹进班。

(二)100天,把好离园关

大班幼儿离园前的100天也是幼小衔接中的重要节点,幼儿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内心充满期望和忐忑。我园基于幼儿的需求,结合毕业季主题,从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社会交往三方面入手,幼儿园、家长、小学三方联动,开展了助力幼小衔接10大行动。即:一场讨论会,讨论小学生活是怎样的,了解他们最真实的对于小学的想法和认知;一个问题箱,将幼儿对于小学生活的问题用他们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同伴互助、教师解答的形式答疑;一次参观体验,带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好奇走进小学,近距离地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次设计活动,组织家长带孩子去即将上的小学,记住沿途的标记,设计自己的小学路线图;一次整理比赛,开展整理书包比赛,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自主整理书包的良好习惯,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一次专题画展,画出对幼儿园生活的最好的记忆,在门厅展出;一次主题建构,幼儿自主设计、合作建构一所自己心中的“小学”,激起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和憧憬;一场毕业典礼,自己设计的邀请函,自己策划的毕业典礼方案,还有自己竞聘做小小主持人,举办一场真正属于幼儿的毕业典礼;一次专题约谈,针对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关注的问题,以预约面谈的形式开展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次专家讲座,邀请相关教育专家给大班的家长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