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饮食教育活动策略探析
2024-11-23王燕
近年来,幼儿园出现了不少肥胖儿、超重儿,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所致。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明确指出要加强食育教育,呼吁健康饮食。基于对现状的认识及政策的引领,在幼儿园开展饮食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一、合理引导饮食主题,提升幼儿“食”的能力
1.以时节为线索生发饮食主题
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漫长的农耕劳作中总结出的自然节律变化,对农耕生产起着指导作用。根据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将每个节气与特定的食材和饮食习俗结合,可形成系列饮食主题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可带领幼儿在自然角种植瓜果蔬菜,养护记录植物的生长,鼓励幼儿从多种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营养成分和食用方法。待蔬菜成熟后,师幼可共同采摘清洗,制作美食,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贯穿整个春季的系列活动囊括了春季最有代表性的食材,如荠菜、春笋、马兰头、香椿、豌豆头、苜蓿等,幼儿园也于每周新推一种菜品,让幼儿品味舌尖上的春天。到了立夏,有吃蛋、斗蛋、画蛋的习俗,于是我们引导幼儿品蛋、斗蛋,在相互介绍蛋的营养价值和多种食用方法后,顺着幼儿的疑问“鸡从哪儿来”,开展了孵小鸡的活动,带领幼儿体验生命萌发的快乐。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代表食物,传统节日也可作为幼儿园开展美食主题的课程资源。例如,在中秋时节,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记录桂花含苞、初绽、盛开、凋谢的全过程,一起做桂花糖、煎桂花饼、泡桂花茶,诵读有关桂花的诗句,让幼儿感受自然、饮食与诗歌间的联系与美好。
2.从美食纪录片和动画片中生成饮食主题
近年来美食纪录片风靡全国,有记录寻常百姓日常饮食的《舌尖上的中国》;有“通过全球视角探求中国美食的流变、对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进行深度讨论”的《风味人间》;有深挖地方饮食文化、强调食材、美食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寻味顺德》;有立足上海本土老字号美食、讲述人与城市的美食故事、菜式适合家庭仿制的《烟火拾味》等。这些纪录片深度挖掘食物之美,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饕餮盛宴。对幼儿来说,有关美食主题的动画片也格外吸引他们的目光,因此教师可综合多种形式,为幼儿打开饮食世界的新大门。
我园开展的亲子“食”光系列活动深受家长和幼儿的喜爱。活动中,家长积极参与,不仅与幼儿共同复刻、创新各种菜品,还去农田收获农作物,并设计有特色的美食小点,感受制作美食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意思维,凝聚了亲子关系,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食物的有趣和生命的美好。《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幼儿亲历种植、养护、采摘、清洗、制作各环节后,对食物获得的不易也有了切身体会,更懂得爱惜粮食、珍惜食物,对食物和养护、制作食物的人也心存感恩。
二、创设动态饮食环境,激发幼儿“食”的兴趣
1.饮食主题环境的创设
为激发幼儿对美食的兴趣,创造充满互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饮食氛围。我们着重在班级区域中展现幼儿在饮食主题中的活动轨迹,将幼儿讨论、寻找资料、记录信息、制作和品尝美食等环节都纳入其中,并张贴活动照片、食物及和人类营养关系的图示,清晰体现幼儿活动和探索的过程。在饮食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观察、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能力点,并和幼儿共同讨论、分析环境创设的内容、形式,评估创设方法的可行性,最终不断丰富环境内容。例如,大班幼儿在认识多种食材、了解营养知识后,可尝试设计菜品和食谱,并在食谱设计区展示、讨论,得到同伴认可的菜品还有机会被保健老师采用,加入每周食谱。
2.时令作物的种植与展示
在班级种植区,我们除了种植一些常见的花草,还会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如:香草系列,藿香、薄荷、佩兰、罗勒、茴香等;药食同源系列,萝卜、山药、百合等;还有瓜果豆类及叶菜类等作物。在这片种植区,幼儿种植、浇水、施肥、记录,在与植物的互动中增进了对不同植物的了解,也愿意品尝自己种出来的作物。此外,我们还开辟了时令食物展示区,这里主要展示一些当季的食材及师幼用食材制作的艺术品,如秋天的南瓜、柿子、柿饼等。
3.自我生活管理与环境的互动
为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还借助多种饮食管理方式,引导幼儿在环境的提示下有质量地完成饮食和用水等自我服务技能。如,设置“今天喝了几杯水”标牌提醒幼儿多喝水,用“光盘请亮灯”“我光盘啦”等标牌鼓励幼儿不剩饭,增强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坊是幼儿学习制作食物的操作空间,墙面布置了简单明了的锅灶使用示意图、餐后整理图、幼儿操作照片和食物成品照片,我们希望借助环境布置使幼儿也感受饮食环境的美感,进而自觉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三、传承优秀饮食文化,开阔幼儿“食”的视野
1.地域特色与传统食品的传承
不同地域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即使面对同样的食材,也有着地方性的独特做法,这些也承载了人们对家乡的回忆和眷恋。据了解,“南通和菜”与明代抗倭英雄曹鼎有关,相传在追击倭寇的过程中由于食物不够充裕,作为将领的曹鼎便命人将豆芽、韭菜、豆干等食材混在一起炒制,味道清新,且令人胃口大开。后来,这道菜就在民间流传下来,至今都是南通人喜爱的一道家乡菜。于是,我们把这道菜放进食谱,通过讲述、制作、品尝等方式,带领幼儿了解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不仅增强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幼儿体验了劳动的乐趣。
2.多元饮食文化的融合
在立足本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品味、接纳多地、多民族饮食。盛行于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菠萝虾仁炒饭,有着菠萝的酸甜、虾仁的鲜美、腊肠的熏香,我们也将这道菜加入食谱,幼儿百吃不厌;日本的味噌由大豆发酵而来,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食物纤维,做成味噌汤味道鲜美,经过教师对食材的介绍,幼儿对味噌汤也逐渐接受了;西餐中的意面类似中国的面条,幼儿在情感上易于接纳,其中,蘑菇肉酱意面、番茄芝士意面都深得幼儿喜爱。
我国传统饮食一直有药食同源理论,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我们带领幼儿在园内种植了白萝卜、山药、白扁豆、百合、红小豆、薄荷、藿香等植物,尝试寻找它们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通过品鉴不同方式制作的口感,分享各自的劳动成果。
总的来说,多元化的饮食不仅开阔了幼儿的饮食视野,优化了饮食结构,还帮助他们能够接受更多样化的食材和营养来源,同时也拓展了幼儿饮食思维的广度。
四、紧密依托新型媒体,强化家园合作
幼儿健康饮食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幼儿园要督促家庭践行饮食教育的基本理念,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合理均衡,促进幼儿学会科学用餐、合理用餐。
1.搭建家园合作“食”平台
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让家长随时了解幼儿园的食谱,还可将幼儿园开展的饮食活动主题、食材使用情况、食品调料品牌、供应商名称等都展示其中,不仅可以引导家长学习相关营养健康知识,还会使他们关注家庭的亲子美食活动。通过班级微信群,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确保家庭与幼儿园在饮食教育上的一致。
2.亲子参与食育活动
教师可结合班级幼儿兴趣,开展系列亲子美食活动。在丰富幼儿园食育的内容和途径的同时,也能给其他幼儿园一些食育启示。如在一周食谱发布后,教师可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寻找食材的相关资料,并做成食谱图片,以“小小美食播报员”的方式请幼儿向集体播报;或开展“纪录片中的美食”活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食材的选择和食谱的制作,不仅能激发幼儿对饮食的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表达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