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实践路径
2024-11-23陈润琪
大多数幼儿都有吹泡泡的经验,泡泡随风飘动、色彩变幻的形态更是深得幼儿喜爱。注意到幼儿对泡泡的兴趣后,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课程审议,并以这一话题展开了STEM理念下的项目活动,让幼儿在探究泡泡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捕捉幼儿兴趣,确定课程主题
餐后活动时,甜甜带来的泡泡机引发了大家的关注,看到泡泡一个个地从泡泡机里飞出,他们纷纷伸出手想要触摸泡泡。桐桐说:“我好想碰一碰泡泡呀。”橙橙说:“怎么这个泡泡机里的泡泡这么小。”妞妞说:“我一碰到泡泡就破了,好可惜。”……
在幼儿的世界里,泡泡成了他们感知周围环境、体验生活乐趣的重要媒介,也是他们展开探索和发现、进行互动交流的工具。看到幼儿对泡泡的兴趣,我们决定开展一场以“泡泡”为主题的STEM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泡泡的奥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与成长。
二、梳理已有经验,把握目标定位
开展活动前,教师必须对材料、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基于此,教师梳理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制定了项目学习的目标(见表1)。
三、推进课程开发,支持深度学习
1.家园共育,激发探索兴趣
在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即鼓励亲子共同搜集“泡泡的秘密”。我们给了幼儿充足的预热时间,让他们有机会与泡泡进行更多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家长一起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泡泡”现象的奥妙,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为幼儿与家长之间搭建了一座共同参与和学习的桥梁,促进了亲子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了充满乐趣和探索精神的环境。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幼儿在收集泡泡液时的各种发现,教师鼓励幼儿搜集更多关于泡泡的信息,并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进行经验互通(见表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加深了对泡泡的理解,为随后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2.问题探究,鼓励分享交流
分享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亲子调查,我们鼓励幼儿寻找不同的泡泡液和泡泡器,并带到幼儿园分享。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吹泡泡的技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可以吹出很大的泡泡,有的小朋友一吹泡泡就破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安安认为:“要多蘸取泡泡液。”佑佑却说:“泡泡器的圈圈大,吹出的泡泡就大。”茜茜说:“要轻轻地吹,不能太用力,不然就破了。”浩浩说:“应该是他的泡泡液不好。”看来,幼儿的意见各一,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想法,分别进行了3次实验。
实验一:吹气大比拼
实验材料:泡泡液、泡泡器、托盘。
实验方法:
(1)让一名幼儿手持泡泡器,蘸适量泡泡液,轻轻地吹泡泡。
(2)同一名幼儿蘸适量泡泡液,深吸一口气吹泡泡。
实验结论:轻轻地吹,会吹出小小的泡泡;用力吹一口气,会吹出大大的泡泡,但很容易就破了。
实验二:泡泡大比拼
实验材料:泡泡液、清水、泡泡器、托盘。
实验方法:
(1)一名幼儿用清水吹泡泡,另一名幼儿用泡泡液吹泡泡。
(2)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大。
实验结论:发现清水并不能吹出泡泡,用泡泡液可以吹出泡泡。
实验三:泡泡器大比拼
实验材料:泡泡液、大泡泡器、小泡泡器、托盘。
实验方法:
(1)一名幼儿用大泡泡器轻轻地吹泡泡。
(2)同一名幼儿用小泡泡器轻轻地吹泡泡。
实验结论:用大的泡泡器更容易吹出大泡泡。
根据这三次实验,幼儿知道了要吹出又大又稳定的泡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此同时,他们都对泡泡液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并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泡泡液能吹出大大的泡泡呢?
经过初步的探索,幼儿对泡泡液的基本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将主要成分划分为肥皂碎片、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等类别。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这些材料被仔细地分类并存放在科学发现区域的材料柜中。在随后的区域游戏中,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亲自尝试制作泡泡液,通过实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3.提高难度,加深数学理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数学的魅力,我们在桌面精心布置了一个小实验:塑料瓶里分别装有肥皂屑、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等日常用品,旁边还放置了同规格小勺和滴管供幼儿使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首先引导幼儿在操作单上对所需材料的数量进行猜测与记录。然后,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将对应数量的材料放入敞口的瓶子中。接下来再加入适量清水,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观察到了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而且还大胆地猜测泡泡液的成分比例,并进行验证。在活动中,幼儿不仅提高了对数量的感知能力,还深入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明白数学并不是一门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会了应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4.自主探究,用支架解决问题
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对于世界的探索大多停留在感官感知阶段。因此,在探究泡泡秘密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接触泡泡液、亲身体验吹泡泡、实际制作泡泡液等活动,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
在享受吹泡泡的乐趣的同时,幼儿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如何更好地控制泡泡的生成。起初,他们用现成的泡泡器来制造泡泡。随着游戏经验的积累,幼儿开始尝试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通过巧妙的改造,发明出各种自制的吹泡泡工具。例如:他们用插片积木中间的圆孔吹泡泡;将吸管的下半部分处理成流苏状,然后将其掰开吹泡泡。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吸管掰开的幅度以及吸管的粗细程度,都会对吹出的泡泡的大小和形状产生影响。幼儿全神贯注地投入在自制吹泡泡工具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调整,最终找到了最适合的吹泡泡工具。最后,他们还发现无论使用哪种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延伸课程深度,挖掘多维价值
1.追随幼儿兴趣,游戏助攻推进
“泡泡真是太好看了,好想让它一直留在我们身边。”收集了这么多的泡泡液,怎样才能留住泡泡呢?看着美丽的泡泡,幼儿提出了想要把泡泡留下的想法。我们都知道,尽管在阳光的折射下,泡泡能显示出五彩缤纷的颜色,但通常看到的泡泡是无色的。如何让泡泡在幼儿的生活中留下痕迹?经过一番探讨,幼儿决定在泡泡液中加入色素,搅拌均匀后用泡泡器蘸取泡泡液在纸上吹泡泡,最终一个个的泡泡停留在白纸上,泡泡破碎以后便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圈圈。看到泡泡在纸上的痕迹,幼儿更加激动了,有的幼儿干脆在杯子里吹出很多泡泡,泡泡溢出了杯子,落在了纸上。他们发现,这样做也能把泡泡留下。有的用白纸盖在溢满泡泡的杯子上,构成了一幅梦幻的泡泡水彩画……在这一活动中,没有特别的技术技法,也没有严格的约束,幼儿自由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随后,他们还用画笔在泡泡水彩画上做了添画,描绘出各种人物、房屋、树木,每幅作品似乎都述说着一个个美妙的童话故事。
2.拓展多个场域,开展衍生游戏
在这一项目活动中,我们还借助泡泡开展了多种创意活动,如:体育活动“泡泡接力”,通过吹泡泡的方式进行接力比赛,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能,还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与竞争的乐趣;科学活动“会冒泡的柠檬”,我们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柠檬和苏打粉的相互作用,了解了物理现象中气泡的产生原理;音乐活动“泡泡跳舞”,让幼儿在轻快的音乐声中用泡泡创造各种舞步,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和谐;户外游戏“泡泡森林会”,让幼儿在户外场地中借助棉绳、铁圈等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体验创意吹泡泡的乐趣。
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活动中不仅收获了快乐,也锻炼了身体,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教师通过观察与引导,帮助每名幼儿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实现了个性化的发展。
五、反思课程感悟,丰富相关经验
教师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幼儿探索和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之间的互动学习以及模仿行为常常成为幼儿掌握经验和创新游戏方法的通道。
在引导幼儿探索泡泡的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的思考,主动进行探索,始终以幼儿的兴趣为先,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环境。泡泡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为幼儿带来了很多的新话题和探究点,使得幼儿在全身心投入的体验中,建立起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联系,这也是STEM视角下项目学习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