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 赋能 共建

2024-11-23陶永洁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0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俄国著名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自然中,从中吸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看到太阳的起落和月亮。”陈鹤琴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由此可见,幼儿需要自然,与自然的互动能激发幼儿保护自然的意愿,获得对自然万事万物的直觉,从而提高幼儿的生命体验。

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与亲近是与生俱来的。幼儿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不只是对自然的认知,也是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经验的获得。幼儿园应把园本自然资源转化为可以让幼儿直接探索的学习资源,支持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去观察、探索、互动、体验,促进幼儿对自然的广泛兴趣和高度热情,关注生命成长,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和心智习性。我们应把大自然还给幼儿,或者把幼儿还给大自然,让幼儿园的自然教育落地。

儿童自然博物馆是指为儿童设立的自然博物馆,基于儿童发展和认识的特殊性,把儿童自然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儿童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而呈现物品及提供操作机遇的场所。[1]幼儿园可以尝试重新规划和创设园内外环境,以“儿童自然博物馆”为着眼点,实现空间场域的多元化、持续性与可触及性,为幼儿提供充分的与自然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从而推动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的实践。

一、以“直接感知”为原则,支持幼儿对话

虞永平教授提出:儿童博物馆旨在培养“广泛关注、深入观察、精心欣赏、积极探究”的儿童。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幼儿园可以从幼儿本位出发,构建班馆、园馆、社会馆三级自然博物馆,支持幼儿在自然博物馆内调动看、听、闻等感官,感受自然,与自然互动,与自然对话,落实《指南》五大领域核心经验。

1.深化初步印象,探访社会自然博物馆

幼儿对博物馆的认识来源于家长带领幼儿参观社会博物馆时获得的初步印象。为深化幼儿对博物馆的经验,可发动家长资源,以家园打卡活动的方式,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走进社会自然博物馆,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安吉自然博物馆。去实地参观让幼儿对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有一个浅层的认识。随后,幼儿园可通过家长调查等方式,了解幼儿对博物馆的理解,为后续园级、班级的博物馆活动奠定基础。

2.关注综合体验,形成园级自然博物馆

为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自然博物馆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广泛关注,幼儿园可通过访谈等方式搜集幼儿对园级博物馆建立的建议,充分利用园内外公共区域,从“常驻馆”和“流动馆”,形成以体验为核心的园级自然博物馆。

(1)基于儿童兴趣,设立“常驻馆”

常驻馆的建立由幼儿投票产生,选用宽敞的园内空间,以一学期为展示周期,在打造的过程中强调“体验”元素。如在树叶博物馆中,抬眼可见一年四季不同的树叶样态,触手可及不同形状与薄厚的树叶质感,低头可闻各不相同的树叶味道。幼儿在直接的感知中,建立对树叶更多维的认识。

(2)基于资源特征,规划“流动馆”

除了室内空间,还可在户外不同的区域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疏密特点及四季变化特征,结合自主游戏的内容,规划各类不同的“流动馆”,如秋天的果子博物馆、春天的花花博物馆。“流动馆”的投放以一季为展示周期,支持幼儿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常驻馆和流动馆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教师会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使常驻馆的活动拓展至流动馆,流动馆的兴趣延伸至常驻馆,从而全面支持幼儿和自然的互动。

3.聚焦主题探究,建构班级自然博物馆

幼儿在与社会自然博物馆、园级自然博物馆的互动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想要更加精准地满足幼儿个体对博物馆的探究需求,还要依赖班级自然博物馆的建立。班级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个体发展水平等因素,聚焦某一自然主题,建构幼儿喜欢且适宜幼儿的班级自然博物馆。如在“金色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幼儿对秋天的果实产生了兴趣,大班教师利用走廊空间,与幼儿共同商讨、布展了“秋实博物馆”,并利用多功能厅空间,作为“秋实博物馆”的表演互动区,轮流演出剧目《秋天里的南瓜精灵》。

二、以“亲身体验”为模式,赋予儿童权利

亲身体验是指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或创造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实际或模拟情境,引导幼儿在亲身经历中获得切身感受,形成深刻理解,生发认知和情感的共鸣,进而将活动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体知识经验的教育方法。[2]《指南》中指出:应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儿童自然博物馆强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着眼于幼儿人格的完善,尊重幼儿享有的各项权利,如参与权、表达权、创造权、分享权等。

1.在构建中体现参与

在三级儿童自然博物馆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幼儿园应秉持“与儿童共同打造”的原则,如确立博物馆的主题、搜集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商讨物品的不同摆放方式、博物馆中的互动类型等。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方式,支持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需要的幼儿都能参与儿童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如在园级树叶自然博物馆的创设活动中,大班幼儿根据现有空间特征,与老师、同伴展开讨论,规划博物馆的场地及布展区、互动区、科普区等区域位置,并轮流承担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的任务;中班幼儿以小组的方式,自由参与某一区域的布置,包括参观和互动规则的制定、物品陈列的方式等;小班幼儿与爸爸妈妈共同搜集周围环境中的落叶,将其集中放置在落叶踏踏游戏区,成为树叶博物馆中大家最喜欢的互动区。把自然博物馆真正还给幼儿,是儿童自然博物馆建立的初心,也是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行使参与权的体现。

2.在体验中支持表达

在儿童自然博物馆活动中,幼儿园应通过“一场、一区、一角、一桌”的互动,支持幼儿在馆内自主进行情绪表达、语言表达、艺术表达等多种表达。如:树叶博物馆中,幼儿能在踩、撒、捏落叶的过程中嬉笑,体验在秋日森林中撒欢的快乐;种子博物馆的游戏区开设种子配对、种子滚滚乐的活动,在记录和表征中呈现幼儿对数、量的理解;大树博物馆内的科普角放置了“树树大百科”,幼儿在与同伴共同观察、自主谈论中对树的构造、年轮有了新的了解;在花花博物馆的互动桌上放置了颜料、马克笔、卷轴、拓印等工具,支持幼儿在后观赏用艺术的方法表达对“花”的认识。

3.在浸润中自主分享

儿童自然博物馆为幼儿搭建了感受自然、感受生命多样性的平台,教师不光要关注博物馆的创建和幼儿在馆中的活动,更要基于幼儿在馆内活动后的感受开展分享与交流。分享可以是同伴间,可以是师生间,也可以是亲子间;可以针对某一话题进行团体讨论,可以是幼儿活动中的表征呈现,也可以是联合家园共同形成“我的博物心情”系列绘本或录音;等等。分享获取的新经验又成为创设博物馆的新思路,建立、活动、分享的循环成为幼儿不断生成经验的闭环。

三、以“实际操作”为基石,联结儿童学习

学习方式是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表现,儿童自然博物馆关联《指南》的五大领域核心经验,支持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真实关系中、探索行动中、同伴相互合作中实践、学习。教师应达成“从核心经验出发创设学习的环境”的共识,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在关系中经历

儿童自然博物馆建立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幼儿个体和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幼儿在学习中不断拓展关系,从关注自然的某一物体到关注自然的某一范围,从自然转向自身,从自然的四季流转过渡到人类个体成长的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与自然之间微妙又紧密的联系。在与关系的体验中,体会到不同的情绪情感。在自然的环境中奔跑、跳跃、投掷、攀爬,发展了个体的协调、平衡能力,落实了健康领域的核心经验。

2.在表达中学习

从社会自然博物馆到园级自然博物馆再到班级自然博物馆,推进博物馆体验活动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幼儿感官,给予幼儿表达想法、经验、意愿的机会。教师应围绕《指南》中“语言”“艺术”领域的核心经验,投放多样化材料,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在创造中表达。

3.在探索中发现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要“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其探究能力”。儿童自然博物馆的多层次展示与陈列、多维度参与,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走进、认识、了解自然的意愿,从而引发幼儿对自然的探究兴趣。同时,又能赋权幼儿,给予幼儿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空间、资源优势,支持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在儿童自然博物馆的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从而推动幼儿基于问题的深层次学习。

4.在合作中成长

在儿童博物馆的创设中,教师应考虑个体操作与同伴相互协作的机会,通过材料的提供,特定情境的开展,鼓励开展同年龄间或混龄形式的活动机会。

幼儿需要自然,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能激发幼儿保护自然的意愿,提高幼儿的生命体验。教师需要自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需要,追随幼儿的步伐,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创造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搭建支架。《指南》精神引领下的儿童自然博物馆建设,是建构高质量学前教育行动的一项尝试。儿童自然博物馆活动应充分关注每一名幼儿个体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根据幼儿现有水平,从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活动组织等多方面落实《指南》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的要求,以此促进幼儿在自然博物馆活动中获得适宜的、有效的经验,帮助幼儿构建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倪琳.建构一个属于儿童的博物馆:来自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视界,2023(1):47-51.

[2]李宗玉.支持儿童以自己的行动丰富课程:评“不速之客”[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