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 亲历“儿童立场”回归之道
2024-11-23柴云梅
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明确指出:游戏的直接用处,虽只是寻求快乐,然而间接的用处却甚大,因为它可以发展儿童的身心,敏捷儿童的感觉。这是对游戏教育中“儿童立场”简洁而生动的阐述。幼儿教育需要回归儿童立场,就需要对儿童有最根本、最真实的认识,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的视角思考、处理问题,尊重儿童的兴趣、经验、想法和需求。本文以项目活动“消防车”为例,让幼儿亲身实践,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互动,积累经验,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回归儿童立场,需要教师走向接纳、走向现场、走向创造,在儿童的“真需求”“真体验”“真探究”中明晰立场,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借助多方互动,促进其深度学习(见图1)。
一、走向接纳:在“真需求”中明晰儿童立场
1.“捕捉”——确定主题
幼儿有其特有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他们会以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以自己的思维来想问题、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情。有时候,突发事件也会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的兴趣开始蔓延,使得他们提出很多探究性的问题,为构建主题做准备。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准确判断教育价值所在,及时捕捉教育契机。
“消防车”项目活动主题的产生是因为在玩具分享日中,一名幼儿带来了一辆玩具消防车,大家开始兴奋地交谈,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车?它有什么用?……从而引发出“消防车”这个项目活动的主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其获得发展。
2.“分析”——预设问题
一辆玩具消防车引发了幼儿关于“消防车”的话题,他们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由幼儿引发的主题确定后,他们最想了解什么?这些问题是否有共同讨论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和判断。
为了梳理“消防车”这个项目活动如何开展、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教师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预设了幼儿可能会询问的问题,为后续讨论提供支架。如:为什么消防车上有管子?灭火的皮管放在哪里?管子的接口在哪里?灭火的水从哪里来?消防队员是怎么灭火的?为什么消防车是红色的?
3.“聚焦”——观点共享
虽然项目活动还没有进入真正实施的阶段,但幼儿可以与主题预先进行“对话”。“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回应幼儿,聚焦问题,肯定他们的想法,满足幼儿被关注的需要。同时,可以通过追问来引导幼儿更加细致地描述自己的想法,进行观点共享。
在“消防车”项目活动思维共享中,教师制订好问题列表后,还需要启发幼儿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思考,通过集体讨论和个别聊天相结合的方式来绘制网络图,从而建立共同经验。如:踏板有什么用?轮子是怎么动的?消防车有多少门?那个卷起来的是什么?梯子有多高?借助与幼儿一起制作网络图,教师可以重新审视先前预设的问题列表与现有网络图之间的差异,并适当融合。
二、走向现场:在“真体验”中实现儿童立场
1.“探究”——实地参访
实地参访是项目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幼儿需要到现场去参观和访问。要启发、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探究,改变思维定式,发现更多的问题。
在去消防队实地参访之前,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明确各自的任务:第一组负责搜集信息、现场提问并记录答案;第二组负责参与具体的活动,如穿消防衣、观察消防车等。两位教师分工合作,进行摄像、引导和收集作品。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幼儿可以事先进行“情景模拟”,如:如何向成人提出问题,如何全面、仔细地观察,如何在特定情况下快速记录……
2.“观察”——分析记录
边参访边记录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幼儿建构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并且让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变得可见。
到达消防队后,一组幼儿与消防员一起坐下来讨论,另一组幼儿爬上了消防车,他们把自己观察、提问、体验后得到的信息用符号记录下来。在探究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此时,教师的指点和引导非常重要。
3.“追随”——讨论实践
在项目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许多问题。为此,参访回来后,教师需追随他们的兴趣点组织讨论、实践,从而帮助他们进行经验的再次梳理,把活动推向深层次。梳理的流程是:回顾参观经验→利用资源以提供第二手资料→在游戏中整理、延伸新知识→开展集体讨论以提升知识、推动活动→交流、展示各自的新成果、新发现。
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探索和实践,此时也是幼儿进行再次探究的时候,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让幼儿经历“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的过程,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三、走向创造:在“真探究”中坚守儿童立场
1.“建构”——以“建”促“思”
当幼儿建造模型时,他们会不断地讨论有关设计和构建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围绕幼儿发现的问题,将焦点集中于建构上,通过视频回放、查看参观记录等多种路径,搭建有效支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和动手能力。
从消防站参观归来,幼儿兴奋不已,萌发了自制一辆消防车的念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些大纸箱作为建构的材料。幼儿查阅资料,回看参访时的照片、记录、视频等后展开制作(见图2)。
2.“表演”——以“演”激“趣”
基于幼儿的真实需求和关键经验,教师提供与项目活动相关的道具,以积极的态度支持每一名幼儿。通过扮演游戏,幼儿经历了经验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项目活动的内容,让学习真实发生。
在“消防车”项目活动结束阶段,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了“如何互相分享我们学到的东西”,有幼儿提议拍一部消防电影,于是大家又开始忙着筹备电影拍摄工作,分工扮演其中的角色(见图3)。
在表演中,幼儿的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们很自然地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在彼此的互动中获得认可、激励和启发。情感、态度、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3.“展览”——以“展”立“信”
教师提供精美的展示板、展示墙和展示区,将幼儿的作品、学习成果作为环境布置的一部分,为幼儿阅读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向同伴学习、分享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对幼儿的肯定和鼓励,在分享中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在展览活动中,幼儿是真正的小主人,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自信无处不在,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动手制作时一丝不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直接参与显然比间接认识更受青睐,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获得鲜活经验,在经历与体验中学习着、分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