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视角下婴幼儿涂鸦的家庭支持探究

2024-11-23杨雨欣王任梅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0期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与生俱来就有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潜能。[1]近年来,美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3岁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婴幼儿的美术创作活动主要体现为涂鸦,它是婴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美育启蒙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美育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具身认知视角分析问题,进而为家长提供支持婴幼儿涂鸦发展、进行美育启蒙的相关策略。

一、 婴幼儿涂鸦的具身意蕴

具身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强调身体在认知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突出了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与环境嵌入性。[3]涉身性指认知不能脱离身体,认知内容、过程和方式是由身体的运动决定的;体验性指认知形成于身体主体的体验,身体的主观感受为语言和思想提供基础内容;环境嵌入性强调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者所处的环境是保证认知必不可少的途径。婴幼儿的涂鸦具有具身意蕴,是源于婴幼儿身体发展和自由表现的需要,包括初始涂鸦(0~1岁)、未控制涂鸦(1~2岁)、有控制涂鸦(2~3岁)和命名涂鸦(3~3.5岁)四个阶段。[4]

(一) 身体与节奏推动涂鸦诞生

身体是具备感知能力的学习媒介,婴幼儿的“具身”属性为第一次涂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胎儿在子宫内伴随着母亲有节奏的呼吸、脉搏、心跳而成长,母亲的熏陶与孕育使得刚出生的婴儿有了自己的“节奏”。[5]罗恩菲德认为,儿童涂鸦与婴儿期的初期运动经验有关,睡觉时有规律的轻拍和摇动的运动经验让婴儿感到熟悉和安全,即使独自躺着时也会挥动手脚,婴儿对这种有节奏的运动感到满足。随着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婴儿能够以肩做轴心,带动肩和手臂上下左右运动,当他们的手能够做灵活的动作时,就能画出清晰有力的线条。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在身体运动机能发展的基础上,常无意识地用胳膊和手来回推拉产生杂乱的线,用手臂上下拍打、戳形成无意识的点,或是用手中的“工具”在纸上按压或敲打,这就是婴幼儿的初始涂鸦诞生。[6]

(二) 小肌肉发展与多感官体验拓展涂鸦形式

婴幼儿的思维是在感知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感知和动作的协调,婴幼儿能建构起复杂的动作图式,为涂鸦形式的丰富和绘画能力的提升做准备。婴幼儿的动作主要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2岁前,婴幼儿涂鸦多通过肩和肘的大肌肉动作摆动而成,僵硬的动作使得此阶段的涂鸦仅为一些杂乱随机、毫无秩序的线条,甚至会因为控制力不强涂抹在纸外。2岁后,婴幼儿的手部骨骼和小肌肉已有所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工具的方法也变得和大人一样。这一时期的涂鸦受到视觉的控制,婴幼儿画出的线条有了秩序,他们甚至可以将线条的终点和起点连起来,在纸上画出圆圈。

(三) 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丰富涂鸦内容

婴幼儿生活在一个真实具体的世界中,他们的涂鸦发展与环境、他人的互动密不可分。3岁后,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婴幼儿开始依靠具体形象初步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身体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他们深入大自然和家庭生活等奠定了生理基础。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表象与经验,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涂鸦动作联系在一起,且行动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其“想要画什么”的意识开始萌芽且十分坚定,有了明显的表达意图并能为涂鸦作品命名。婴幼儿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积累的表象越多,对涂鸦的命名和解释就越丰富。

二、 具身认知视角下家庭支持婴幼儿涂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身体主体地位,误解涂鸦行为

如今,认知的发展和心智的成长受到家长极大的关注,与语言等心智发展相比,涂鸦却未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涂鸦源于生命本能,产生于个体身体发展的冲动,它的意义如同语言发展过程中口齿不清的说话阶段,是个体认知发展必经的历程。它通常表现为较为凌乱的线条与圆圈等成人难以解读的形式。而在家长看来,涂鸦是一种简单笨拙、破坏家庭环境的行为,甚至还有人会向婴幼儿传递出“涂鸦是不被允许的行为”的信号,这种做法一定限度上抑制了婴幼儿的自我表达与认知发展。

(二)违背身体发展规律,错误指导涂鸦

婴幼儿的身体发展遵循着一定的成长规律,相应地,涂鸦在身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涂鸦指导方面,部分家长不懂得婴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和涂鸦发展阶段特点,贸然干扰沉浸在涂鸦世界中的婴幼儿,并在他们为涂鸦“命名”的关键时期错失了及时给予支持性刺激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会向婴幼儿提出不符合他们身体发展阶段的绘画要求。例如,家长在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并不成熟的时候,鼓励他们给填色书籍涂色。这类做法不仅不符合婴幼儿身体发展规律,剥夺了他们自由创作与发展的空间,还会给婴幼儿尚在发展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带来打击。在评价方面,家长并未正确认识婴幼儿身体发展规律和涂鸦的具身意蕴,将涂鸦等同于绘画。例如,部分家长会用“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审视与评价婴幼儿的涂鸦。[7]这种错误的评价方式既伤害了婴幼儿身体的发展,又严重阻碍了婴幼儿的自信心、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三)脱离生活情境,窄化经验来源渠道

婴幼儿涂鸦的发展与情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最适合他们建构经验的情境便是生活环境。但是,许多家长既忽视为婴幼儿创设充满体验感的生活环境,也不注重在情境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亲子互动。例如,很多家长不了解婴幼儿思维的感知性、形象性和情境性,忽视了婴幼儿在探索环境时看、摸和听等多感官参与的重要性,其支持的方式和情境常脱离婴幼儿真实的生活情境,不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经验;或是在亲子互动中过于强调对婴幼儿的身体控制,易形成权威式的亲子关系。家长与婴幼儿之间不对等的关系易使家长缺乏对婴幼儿的尊重和理解,亲子互动减少,窄化了婴幼儿积累涂鸦经验的渠道,同时消泯了婴幼儿更广阔、更深远的发展空间。

三、 具身认知视角下家庭支持婴幼儿涂鸦策略

(一)尊重身体主体地位,正确看待涂鸦

家庭的支持对婴幼儿涂鸦发展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家长应摒弃负面离身理念,树立具身学习意识,[8]尊重婴幼儿的身体并正确看待涂鸦,充分发挥他们的生命本能。

首先,家长应了解婴幼儿涂鸦的原因。涂鸦的出现是婴幼儿身体成长和内心发展的自然需要,这种具身特性要求家长尊重婴幼儿的身体,通过尊重婴幼儿的身体深度理解涂鸦的表现形式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充分发挥涂鸦价值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家长应正视婴幼儿涂鸦的表现形式。涂鸦依赖于婴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蕴含着婴幼儿的生命力与内在情绪,随着婴幼儿身体发展和动作成熟,涂鸦会越来越有秩序感。实际上,涂鸦的“乱涂乱画”是生命力的肆意表达,家长不应禁止婴幼儿涂鸦并束缚他们的身体以维持规矩与秩序,应将身体视作婴幼儿存在与活动的基础,鼓励他们的涂鸦行为。例如,家长可提供自由涂鸦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在指定的地方涂鸦,在这种支持条件下,婴幼儿拥有了用身体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自然不会再“乱涂乱画”了。

最后,家长应理解涂鸦对于婴幼儿成长的意义。一方面,涂鸦利于婴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格吕齐克尔把涂鸦形象地比作“奶牙”,奶牙是长好全副牙齿的前提,涂鸦也是儿童绘画的萌芽,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第一张“像样”的儿童画;另一方面,涂鸦刺激着婴幼儿的眼睛与心灵,婴幼儿通过涂鸦感受、体验与创造美,其手眼配合能力能够逐渐协调,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快速发展,且涂鸦的发展利于婴幼儿情绪的自由释放,并习得重要的运动机能。

(二)顺应身体发展规律,灵活支持涂鸦

婴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不同阶段婴幼儿涂鸦的需求不尽相同,家长也需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初始涂鸦时期,婴幼儿更多的是出于身体运动机能的宣泄冲动进行涂鸦,家长应秉持“涂鸦不被干扰”的原则,支持婴幼儿凭借自己的直觉作画。但是,“涂鸦不被干扰”的原则并不代表成人不对儿童的涂鸦有任何支持,家长可为儿童创设属于自己的涂鸦空间,提供适宜的涂鸦环境与材料。例如:光线充足的角落和合适的小桌子,能让婴幼儿随意释放涂鸦的欲望;粗粗的蜡笔能使婴幼儿逐渐在涂鸦练习中掌控自己的手部动作。命名涂鸦时期是婴幼儿思维方式改变的重要时期,他们通过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渐渐从动作思维转变到图像思维。涂鸦完成后,家长可耐心倾听婴幼儿的描述,根据描述的画面引导他们想象与思考,从而让婴幼儿建立自己的涂鸦作品与现实经验的联系,丰富他们的生活认知。

家长应对婴幼儿的涂鸦角度作开放性解读和发展性评价。由于身体发展和经验感受的限制,婴幼儿的涂鸦在线条和布局上明显稚嫩,与实物形象相差甚远,家长要贴近婴幼儿的心理和生活,对涂鸦作品进行开放性的解读。例如,家长可以观察婴幼儿的创作过程并倾听他们对作品的描述,了解他们涂鸦的原因和涂鸦对象。另外,家长不能用“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衡量婴幼儿的涂鸦结果,应将关注重点从涂鸦结果转移到在涂鸦过程中婴幼儿的运动体验与审美感受,体会婴幼儿在涂鸦中经历的快乐与成长。

(三)深入生活情境,丰富涂鸦经验

生活情境与亲子互动的影响对婴幼儿的涂鸦经验积累极为重要,家长不仅要拓展婴幼儿活动环境的范围,也要与他们进行积极的亲子互动,促使婴幼儿在与外界情境的交互中丰富经验。

家长可以引领婴幼儿深入生活,延展婴幼儿积累涂鸦经验的范围,让婴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积累经验,并在此过程引导婴幼儿想象与思考,鼓励他们将对生活环境的好奇心转化为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家长可从家庭和社区生活出发,利用家庭与社区的资源让婴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家长还可创设多样化的审美环境,充分激发婴幼儿的身体活力,鼓励他们通过看、摸、闻等多感官渠道参与情境,感知不同事物的形象、质地和色彩等,支持他们自由自主地建构经验,动手体验涂鸦。

在亲子互动方面,家长要创设温馨融洽的家庭环境,在与婴幼儿的具身交互中建立双向平等的亲子关系。家长应改变传统单向的规训关系,减少对婴幼儿的身体束缚,加强与婴幼儿的平等沟通,宽容地对待婴幼儿的涂鸦行为,并积极回应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需求,给予他们具身操作与体验的锻炼机会,激发其涂鸦等创作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3-06-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 边霞,王任梅.儿童都是艺术评论家:论儿童欣赏和理解艺术的可能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6):22-27.

[3] 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7):57-65.

[4] 王任梅.0-3岁婴幼儿艺术启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1.

[5] 刘绪源.美与幼童[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34.

[6] 丁玲.0-3岁婴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1):84-88.

[7] 吴鑫.从涂鸦看幼儿的心智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6(01):24-25.

[8]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05-710.

*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课题编号: CCNU24ZZ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