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学绘本故事引发的探究性班本课程

2024-11-23江红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0期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游记》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将《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幼教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言核心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将以绘本《西游记》为例,探讨其探究性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一、课程生成

午饭后,杰杰拿了一本《三打白骨精》的绘本看了起来,边看边和身旁的孩子说:“这本书我家里也有,我妈妈给我讲过这个故事。”月月说:“我家里也有《西游记》,我看过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他们的对话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我家里还有金箍棒呢。”“我看过动画片《西游记》,我最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他本领可大了。”接下来的几天里,幼儿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聊和《西游记》相关的内容。大家还提议在毕业典礼上要自己表演《西游记》里的故事给爸爸妈妈们看。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里最受幼儿喜欢的一部。对于幼儿来说,孙悟空的故事并不陌生。当幼儿对《西游记》故事产生探究兴趣时,教师如果能进一步设计相关活动,支持幼儿深入阅读,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学故事的魅力,还能发展相关经验和能力。

二、审议课程价值

1.教师团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设定主题、明确目标、梳理流程的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活动实施前,班级教师在一起进行了研讨和审议,梳理了幼儿关于《西游记》的已有经验、课程的主要目标及每个阶段的预设问题,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从幼儿的已有经验来看,幼儿能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图书,如《西游记》绘本,并且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有的幼儿听过或看过《西游记》中某个经典故事,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兵器有印象,并且能大体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他们喜欢谈论有关话题,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想法。

以《西游记》故事为载体的班本课程的预期目标为:知道《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传统文学作品产生探索兴趣;能围绕感兴趣的话题,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调查、谈话、讨论等活动,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性格特征及主要情节,丰富相关经验;能主动探究西游人物、兵器的秘密,感受人物、兵器的有趣和多样;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去表达故事人物形象与情节,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续编、创编故事;尝试和同伴共同制作表演道具、服装和背景,分角色进行表演,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2.幼儿团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在课程实施前,教师应组织幼儿围绕“演《西游记》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可以看《西游记》的动画故事,模仿里面的人物来表演。”

“可以从《西游记》的故事书里面学习孙悟空说的话。”

“我家里有金箍棒,表演的时候可以用来做道具。”

……

幼儿在讨论中达成一致:演《西游记》故事前,大家需要看《西游记》系列绘本,只有对《西游记》故事很熟悉,了解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会做人物动作了,才能表演好。

三、课程优化实施

1.阅西游

要让阅读探究活动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角。在阅读《西游记》故事前,教师和幼儿一起对家庭和幼儿园里的图书做了摸排,搜集、梳理了《西游记》故事书目,保证每个幼儿能够人手一本《西游记》故事绘本。同时,为了让幼儿对《西游记》故事有更系统、完整的认识,教师和幼儿讨论决定把每天晨间来园时间用来共读《西游记》故事,每天午睡前的故事时间也用来播放《西游记》故事。于是,班级孩子们都成了西游迷,早上一来园便主动围坐到老师身边,一起阅读、讨论《西游记》绘本内容;各个过渡环节会自己拿一本《西游记》故事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区域活动时间,也有人主动去阅读区看《西游记》的书。

幼儿对《西游记》故事充满好奇与兴趣,他们会一起看书、一起讨论,分享自己对《西游记》故事的认知及了解,记录自己的阅读发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着对《西游记》故事以及其中人物、兵器等的认知。

2.探西游

(1)人物探秘

当幼儿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时,他们往往展示出更加持久的注意力和对学习的热情。阅西游活动进一步点燃了幼儿对西游人物的探究热情,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里面的人物和情节。

“我觉得孙悟空很勇敢,师徒四人每次遇到困难时都是他去打败妖怪的。”

“但孙悟空有时候也很调皮,他把炼丹炉都打翻了。”

“我觉得唐僧很善良。”

“但我不喜欢唐僧念紧箍咒。”

“我觉得猪八戒有点笨。”

“沙僧最勤劳,他一直挑着行李。”

……

通过对《西游记》故事中人物的辩证思考,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同时要学会欣赏别人。

(2)兵器知多少

幼儿对知识经验的获取,一般来自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以及动手操作。因此,区域时间,美工区的幼儿在一起自发用各种材料和形式来设计并制作兵器。通过对《西游记》故事中兵器的了解,幼儿知道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法宝,这个法宝不一定像兵器那样能看得见、摸得着,也可以是一种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3.演西游

表演活动是幼儿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故事内容和形式进行的一次想象和再创造,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表达和创造,帮助幼儿将简单的游戏转化为更丰富、深入的学习活动。在演西游的整个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自主、自由的探究空间和机会。

(1)做计划

幼儿自由组合,形成四个表演小组;又投票选出四个大家最喜欢、最想表演的故事;还通过毛遂自荐、个人展示、民主选举的方式竞选角色,确定了角色分工;最后还把自己要表演什么故事、扮演什么角色、说什么台词、用什么道具等画出来,形成计划书。

(2)计划书的不断演绎调整

幼儿拿着画好的计划书和同伴分享,介绍自己的计划书,邀请同伴对计划书的内容提出想法和完善意见,然后不断调整、修改。经过一次次的试演、一次次的讨论、修改,计划书从第一版只体现了角色分工到第二版在角色分工的基础上加入了道具和场景,再到第三版角色分工、场景、道具、台词更精准,最后到第四版计划加入了表演情节。随着幼儿对《西游记》故事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在计划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剧本。

(3)制作道具、场景

幼儿提出可以自己做道具,和妈妈一起做服装,和老师一起做故事场景。于是,大家一起搜集材料、动手制作。同时,教室里的美工区也创设了道具欣赏区,供大家欣赏和借鉴。

(4)演一演

从做计划、自制道具、自制服装等环节可见,幼儿能够自主进行分工合作,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遵循活动规则,相互配合。即使到了演练环节,幼儿仍然不忘在一起讨论,并对每一次演练提出建议。

比如,《三借芭蕉扇》组的幼儿表演完后,围绕表演的时候“总是卡壳、不记得台词”“人物对话时距离太远”“角色扮演时语速太快”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于是,大家决定在阅读时间继续熟悉台词;在区域时间再次表演,请同伴点评;在家演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指导……幼儿用多种方式不断演练和调整,过程中他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了自主活动的快乐,表演也变得越来越好。

在正式表演当天,幼儿快速地吃好了点心,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换演出服。幼儿对自己在剧里演什么角色记得比老师都清楚,他们会按照表演顺序穿上服装,准备好道具和舞台背景,然后上台表演。表演时幼儿也能认真投入,每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

四、课程思考

1.遵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班本课程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适宜的活动带动幼儿持续探究,推动他们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阅读《西游记》为例,教师引导幼儿了解人物形象,发现有趣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幼儿也在一次次的探究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为今后乐于、敢于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在学习方式上,教师采用引发式学习,通过语言、情境、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寻找《西游记》故事中有趣的内容,让幼儿真正地走进传统故事,与人物产生心灵的对话,从而为创造性探究做准备。

2.聚焦于幼儿的发展

班本课程除了具有符合幼儿年龄、天性等特点外,还更聚焦于幼儿的发展。在阅读绘本时,我们看到了幼儿阅读时的专注力和持久力。在和同伴交流故事情节时,幼儿通过开放式的沟通,丰富了故事情节,感知了剧情的变化,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更加完整准确。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幼儿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分享,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充分彰显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我们需要为幼儿搭建丰富多彩的展示舞台,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架构生命成长的内在桥梁,使他们在快乐中自由表达、幸福成长。以演西游的环节为例,从题材选择到剧本创作和道具、服装的制作,再到场地布置、规则设立等,是一个不断生成和优化的过程。幼儿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师幼关系等各个生态因子都能够自由生长,但又相互关联,在互动中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