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给我的三件礼物
2024-11-23何锋
我对自然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然文学的直接影响。自然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约翰·巴勒斯的《醒来的森林》、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等,都是典型作品。在作家眼里,自然文学是一种流派。在我看来,她就是生活中的一位交谈者,在和她静静的对话中,我总能受到启发,收到思想的礼物。
第一件礼物:“理所不当然”的好奇心
在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习惯性地抱着理所当然的态度。这会带来稳定感,但也会产生遮蔽,使我们丢掉好奇心,失去审视的勇气,丧失与新发现相遇的机会。
精彩是平凡开出的花朵。不妨留意日常生活中被习惯性忽略的各种景致:天空中的云朵、路边的某一株植物。恰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用“婴儿的眼睛”,以“重新看一切”的好奇心,去观察天天都看到的熟悉的景物,将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感觉”。
不妨试着重新审视“习以为常”“自然如此”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也许,我们所忽略掉的是一个惊奇的世界。
第二件礼物:敏感而微观的感受性
“自然在至微中最胜。”“感受”这个词是我们日常表达得很多,却又思考得很少的话题。感受性被称为“眼中之眼”。她能帮助我们捕获生活中的微小。有人说,梭罗全身都充满了感受,对大自然的每一震颤,他都能做出反应。
感受性,让我们看见形态之小。我的心头一直摇曳着《沙乡年鉴》中的那片葶苈:“她太微不足道了,只是一个能够迅速、妥善地做好一件小事情的小东西。”不要为执着做好小事而卑怯,日常的微小之美也会发光。
感受性,让我们觉察变化之微。丰子恺发现大自然有个“渐”的神秘原则。我一直觉得,形容色彩别样的秋天,除了“层林尽染”,还应该有“层林渐染”。
感受性,让我们洞见小中之大。在自然文学作家眼里,森林里的生态学故事,在一平方米大小的区域里便已显露无遗。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们在户外总是乐此不疲地捡拾一些枝叶,由此她感叹:“儿童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方式很多,而捡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
第三件礼物:面对另一种模样的接纳力
我们常常因自然之美而喜爱自然,其实“大自然激活生命的热忱,无穷无尽,势不可当,而又毫不留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春天,不只是春暖花开,还伴有寒风冷雨。只有看见并接纳自然的“两种模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敬畏自然、理解自然。
我们在自然教育活动中,也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儿童经历一定的风险、挑战和冒险,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萌发对自然的敬畏,初步感受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然,慢慢学会如何亲近自然、与自然相处。
于是,面对事物的“两种模样”,我们不再简单地将其划分为截然不同的正反两面,而是提醒自己,对它们的认识要保留可能性,让自己的眼光和思考葆有期待性和接纳性。这是一种追求客观的努力,也是一种颇具建设性的视角——如果你真的热爱自然,一定会从她们的世界里真切地体会到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