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类型、教学价值与设计路向
2024-11-22周淑君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学习,并将其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语文跨学科学习可以分为“输入型”“输出型”“双赢型”三种类型,其教学价值在于创设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境、拓宽语言运用的实践场域、丰富语言运用的实操方式,其设计路向为厘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任务域”、设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值”、选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情境场”、确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活动链”。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任务域;目标值;情境场;活动链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所谓“跨学科学习”,是指跨出自身学科并兼容其他多种学科的学习方式,它具有整体育人的优势。鉴于此,如何深刻理解并科学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贯彻新课标精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语文课程整体育人价值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应深入研读新课标,厘清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类型与教学价值,并在实践中把握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路向。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类型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是“跨”,只有科学地“跨”,才能实现有效地“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立足语文学科,将其“跨”到其他学科,实现语文学科与所跨学科的互动共生。按照学科间的主辅关系,语文跨学科学习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
(一)“输入型”语文跨学科学习
在以“一把紫砂壶的诞生”为主题的“输入型”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参观紫砂工坊、观察紫砂烧制、访问紫砂名人,引导学生经历从原矿采集、泥料炼制,到造型设计、模具浇铸、砂浆配制,再到手工捏塑、覆盖晾干,最后高温烧成、验收出品等紫砂壶制作的全过程,并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发布时,为让听众了解得更清楚、更准确,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了PPT,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方式、手段“输入”到语言文字运用中,辅助语言文字表达,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输出型”语文跨学科学习
在以“百年老校走出来的名人”为主题的“输出型”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布置“创设学校名人纪念馆”的任务,引导学生创作或搜集名人画像、名人塑像、名人作品等,并将其陈列在纪念馆中,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名人的生平年表、生活经历、重点业绩、作品物品等。学生作为讲解员,撰写讲解稿,并为参观者讲解。学生将语文知识“输出”到其他学科,拓宽语言应用的实践场域。
(三)“双赢型”语文跨学科学习
在以“春天因古诗而绚丽,古诗因才艺而精彩”为主题的“双赢型”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古诗中的春天”终结环节。为了更好地理解描写、赞颂春天的古诗,学生查找资料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体会,运用书法、绘画、歌唱、演讲、课本剧等手段展示自己搜集的古诗。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实现了语文学习与才艺发展“双赢”的目标。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价值
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表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综合地看,语文跨学科学习对于“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价值。
(一)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情境,深化语言文字运用体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积极地参与语文实践,要“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走进生活,置身于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高度自觉、高度热情、高度愉悦中,完成观察、阅读、检索、思考、交流、总结等。其中,由于学生的身心都深度投入语言运用实践中,因而其学习体验、语言文字运用经验都是深刻又持久的。
(二)拓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场域,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经验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社会交际与信息承载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例如,在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场域中,学生要将语文与科技、自然、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文本进行联系,就得设法认识不同学科的独特表达形式,甚至要了解其符号体系。新课标中关于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建议内容涉及习惯养成、生物养护、文化参与、科艺表现、民俗体验、非遗传承、综合研学、科学幻想等,形式涉及参观、游览、调查、劳动、诵读、演讲、表演、探究、研讨、策划、设计、创作等。这表明,语文跨学科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语言运用的场域和经历,对其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有益。
(三)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操方式,优化语言文字运用手段
结合新课标,在各种语言表现类校园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在文化社团学习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小组研讨、集体策划的参观考察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跨媒体形式分享研学成果”;在构想与设计未来智能时代人类生活图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多学科、跨媒介、多形式的表现手段用于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呈现与分享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创造的产品、形成的成果。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路向
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的重要学习任务群,它对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整体素养很有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照以下路向设计和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
(一)分清边界:厘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任务域”
新课标在阐述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时,对小学部分三个学段的跨学科学习任务领域进行了界定。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时,要研读新课标,在把握每个学段总体要求、厘清任务领域的逻辑关系、安排好分期实施的教学顺序的前提下,确定当下语文跨学科学习应关注的任务领域。
举例来说,第一学段(1~2年级)语文跨学科学习有三个任务领域,要求该学段两个学年中学生至少完成这三个领域的跨学科学习任务。一是学习生活领域,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技能、人际沟通等方面;二是多领域融合,涉及劳动实践与学习能力两个领域,包括绿植种植(或动物养护)、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观察与记录等方面;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包括对传统节日、民间风俗的感受、学习等。各领域依据难度递增体现侧重点,形成进阶式发展。
(二)把握方向:设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值”
在新课标绘制的课程蓝图中,学习任务群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课程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跨学科学习具有多学科交织渗透的综合性特点,故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更具优势。语文教师应从新课标对该任务群的表述中“读”出目标指向,并从语文学科与多学科综合两方面设定学习“目标值”。
新课标以“参观”“关注”“探寻”“参加”等词汇作为表述任务实施方式的关键词,以“了解”“学习”“获得”等词汇作为表述任务目标达成的关键词。基于此,教师可以对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置以下两个目标:语文学科素养方面,设置与上述文化形态及活动有关的资料搜集、文本阅读、信息整理、体验分享等目标;人文情感素养方面,通过走进文化生活及文化生活中的语文实践,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培养热爱语文、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等目标。
(三)激活内需:选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情境场”
新课标提及的“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就蕴含于“情境场”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可以选定这样的“情境场”。
以第三学段(5~6年级)第三条跨学科学习任务为例,其中涉及未来生活领域,包含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教育形态——学校等,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怎样的“情境场”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巨大的创造潜能?新课标的“真实情境”界定与“学习场”理论的“心物合一”理论都表明,可从物理场景与问题情境两个方面着手。
(四)开展实践:确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活动链”
语文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习任务群一样,都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的,亦包含以某种意义为中心衔接起来的若干任务。对于这些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连续实践活动来完成。因此,教师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最终要确定并展开若干实践活动相互衔接的“活动链”,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实践中。
以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条跨学科学习内容为例:“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这条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个领域,教师可以尝试选择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生活领域,将主题设定为“我们都来争当文明学生”。它蕴含着“文明学生应该怎样做”的“真实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求得答案的“真实需求”。进而,教师可以安排系列活动:一是集体讨论——谈谈文明学生的标准;二是校园调查——了解同学的文明表现与不文明表现(语言、行为);三是信息整理——对同学文明与不文明表现作出归类与数据分析;四是集体研究——根据调查材料修订文明学生标准;五是文明践行——发布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行动起来争当文明学生;六是成果制作交流——撰写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如此,六个活动依循实践逻辑逐步推进,使学生获得了多学科学习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姜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