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

2024-11-22梁求玉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11期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站在“变革育人方式、培育时代新人,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的高位,遵循综合性与挑战性、真实性与开放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设计原则,以“确定目标、设计活动、设计评价”为路径扎实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指的是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运用多种方式展开学习,需要其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可从主题创新、过程创新、结果创新等方面开展。主题创新既指所确定的学习主题、素材、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指素材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过程创新是指主题学习过程设计有助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形成运用多学科知识创新问题解决方式的思路与策略。结果创新则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产品或成果预设要留有一定的创新空间,使学生能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天马行空”地进行创造,发展创新性思维。

一、确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

科学、合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的确定是保障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石,它不仅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是评估后续学习活动成效的重要参考。

(一)体现学生主体

在设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目标设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紧密相连,表述应当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全面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目标描述应清晰、具体,明确学生在何种情境下、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哪些方面的提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这些目标,设计出既符合实际又富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年、月、日的秘密”一课时,其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可以表述为:

1.经历查找资料,制作个性化年历,交流分享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与故事等活动,知道年、月、日及其进率,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它们之间的关联,提升量感、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信息意识并进行创意实践;通过探究天体运动与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发展科学观念;在介绍年历的过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模拟古人创造或借助工具记录年、月、日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交流、分享中发现不足,改进问题解决的思路或策略,提升反思能力。

上述的学习目标中隐藏的主语都是学生,对在什么任务中发展什么素养也都进行了清晰呈现。比如,“提升量感、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是基于“经历查找资料,制作个性化年历,交流分享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与故事等活动,知道年、月、日及其进率,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它们之间的关联”的活动,即以这一活动为载体设置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二)兼顾目标的多维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的多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向数学学科的内容,这既要体现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和价值的理解,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等;另一方面,要明确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素养培养目标,以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学习策略、问题解决方法等共通素养培育目标。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设计秋游方案”一课时,其跨学科学习目标可以表述为:

1.经历“设计秋游方案”的完整过程,提高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增强数据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开展调查、确定出行地点及规划路线等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区域认知、审美感知等素养。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和交流分享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指向“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发展数据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也包括“信息意识,形成区域认知、审美感知”等信息科技、美术等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还包括交流、合作、反思能力等共通素养。

(三)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目标的层次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教师应纵向规划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目标,确保各维度活动目标在学段和年度层面有序实施。以“综合与实践”领域为例,第一学段应聚焦于获取初步活动经验,尝试提出解决方法,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克服困难,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第二学段则需在此基础上,积累活动经验,提炼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与同学合作制订解决方案,主动寻求帮助,并提升提问与猜想能力;第三学段则应将自主选题、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提升自主研究和团队协作意识作为目标。二是具体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目标设计亦需考虑层次性,确保在达成目标的途径、参与活动及产出成果等方面,能够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

二、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一)以问题为驱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设计核心任务,也称驱动问题,它是学生完成主题学习目标的载体。驱动问题应有一定分解、细化、延展的空间,适宜联结多学科知识与方法,也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驱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提供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活动为驱动问题,也可以挖掘身边的题材,如“不完美菜园”养成计划、“哪种出行方式最佳”等,均由一个问题驱动主题活动的推进,或者说课例的标题本身就是驱动问题。

(二)进行长程设计

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的指导应面向全体,全程跟进,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指导学生开展反思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表达收获、总结发现。例如,“身上的‘尺子’”一课可以设计4学时完成:第1学时为认识并测量身上的“尺子”,探索身上“尺子”之间的关系;第2学时为运用身上的“尺子”测量;第3学时为绘制《我身上的“尺子”》数学日记;第4学时为“我们的故事会”,分享交流测量的经验与收获,体会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探究兴趣。

(三)实施任务分解

在任务设计中,驱动问题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子问题,这些子问题构成任务序列或问题链条。值得注意的是,驱动问题与子问题间、各子问题间应有明确、清晰的逻辑关系。任务序列中的子任务,是对驱动问题维度的分解或解决过程的呈现,子任务之间构成了或承接、或递进、或并列、或关联的关系。任务序列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结构性支架,有助于学生梳理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连环画”的核心任务分解为“找数学”“画数学”“讲数学”这三个子任务,它们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后一个子任务的开展要基于前一个子任务的具体活动,三个子任务形成线性的、顺次发展的“任务条”。驱动问题和子任务的设计,都应注意难度适宜,要是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应注意任务体量大小适宜,避免核心任务过大,导致子任务数量过多,或核心任务过小,导致子任务分解过细、挑战性较小;应注意与已有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相联系,便于学生的素养发展拾级而上;应注意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有助于学生运用多种策略方法开展探究,有拓展问题、提出新问题的空间。

三、设计跨学科主题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主题活动的评价是综合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关注过程性评价,对照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过去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用纸笔测试检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纸笔测试更适用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情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应聚焦素养,覆盖学生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与主题学习的具体活动同步设计。此外,学生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动态的、发展的、实践的,需要教师及时学习适用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能够较为自如地针对不同的目标和任务适配评价方法、开发评价工具。例如,设计适用于评价认知表现的作业单、任务检核表、作品分析指标对照表;设计适用于评价行为表现的表现性评价量规、课堂观察量表、学生汇报交流评价表;设计适用于评价态度、素养发展的问卷、自评互评表等。这样,可以达到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2]刘登珲,牛文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迷思与澄清[J].教育发展研究,2023(22).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