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食物观推进大健康体系建设
2024-11-22刘艳飞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次提到“树立大食物观”。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大健康体系建设指明了道路。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大食物观,推进大健康体系建设,引领大健康模式转型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增强居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健康根基。
一、大食物观是推进大健康的必然要求
大食物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对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的新理念。所谓大食物观,就是关于大食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具有深刻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大食物观突破了以往只有粮食才是食物的观念制约,提出肉、蛋、禽、奶、鱼、果、菌、茶都是粮食,其实践路径在于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健康理念强调构建个人健康、全民健康、全面健康的多维度、多层次健康中国发展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健康中国目标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树立大食物观和推进大健康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对于促进健康发展模式转型、增强人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应对人口营养健康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1.从大健康的核心理念看,大食物观是顺应健康发展模式转型的源头活水。健康中国是以大健康为核心的创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就要求健康维持方式要从试图治疗或修复疾病的反应模式,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大健康发展模式转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衡膳食是维持健康的首要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多样性越高,人们的寿命越长。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也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样化食物的有效供给,有助于促进居民营养和膳食结构升级,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在饮食源头上降低心血管、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风险。大食物观通过提高和改善食物供给质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以积极和整体的方法维护健康、预防疾病,顺应健康发展模式转型。
2.从大健康的根本目的看,大食物观是增强人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的金钥匙。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大健康体系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回应,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郑重承诺。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提出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从而实现了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为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实现消费升级提供了现实保障。归根结底,大食物观与大健康一脉相承,都是进一步增强人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的金钥匙。
3.从大健康的实现路径看,大食物观是破解人口营养健康挑战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但受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人口营养与健康挑战依然严峻。这突出体现在食物生产不能完全适应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居民膳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因素,居民营养不均衡、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海水养殖时强调:“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对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食物系统,破解人口营养健康问题的挑战至关重要。
二、以大食物观推进大健康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
以大食物观推进大健康体系建设,要重点与普及健康生活、发展健康产业和建设健康环境相结合。
1.以大食物观开启居民大健康的美好生活。以数量充足、品种多样、品质优良的食物供给为前提,加大健康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引导居民树立健康、合理与节约并重的科学食物消费理念和习惯。一是做好健康食品的加法。除了主粮,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也样样都是美食,应以多样化的食物供给增加居民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的消费。二是做好合理膳食的乘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不同人群的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加强营养干预和膳食指导,通过合理的膳食结构提高饮食对健康的倍增效应。三是做好厉行节约的减法。2022年,我国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2.3%。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食物、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把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馈赠的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物做到物尽其用。
2.以大食物观引领大健康产业迈上新台阶。应以延缓衰老、防范疾病、维护生命健康为目标,推动多样化食物供给体系与健康产业链条的有机融合,创新食品大健康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一是推动多样化食物供给与多层次健康需求融合。在通过规模化生产满足居民食物需求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研发生态、有机、绿色的健康新品种,壮大健康食品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二是推动现代农业与现代保健、生物技术结合。立足药食同源,开发食物的保健功能,把农产品变身为保健产品、功能食品、甚至生物医药产品,推动健康保健产业取得新突破。三是推动农业生产与健康服务结合。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都是粮食生产来源,也是多样化的健康旅游资源。可以利用农业生产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生产方式优势,反哺农业体验、休闲观光等农业健康旅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3.以大食物观创新政府大健康管理新模式。围绕食物从资源到生产、消费、营养转化的全过程,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为政府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建设健康环境奠定基础。一是构建大食物资源监测统计体系。摸清我国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蕴含的食物资源数量、质量、开发状况、资源承载力,监测各类资源的食物生产、加工情况,为合理确定食物生产规模和密度提供依据。二是构建食物营养量化体系。加强食物营养科学研究,建立食物营养折算标准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群体的体质和消费习惯,制定差异化营养平衡膳食标准,支撑居民膳食结构升级。三是构建食物消费监测评估体系。系统开展基础性调研工作,分区域、分群体收集食物消费量、营养素摄入量等数据,为制定健康促进政策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
三、以大食物观推进大健康体系建设的路径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推进大健康体系建设,需要从饮食源头抓起,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促进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健康产业,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构建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1.强化多元供给,巩固健康生活底气。践行大食物观,助推大健康体系建设,要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利用耕地、森林、海洋等多种资源,因地制宜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拓宽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食物来源,不断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新需求,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升级。
2.立足绿色转型,描绘健康环境底色。践行大食物观,助推大健康体系建设,要建立绿色导向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仅要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还要促进生产过程的低碳环保,为人民健康生活创造可持续的健康环境。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深入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提升,减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健康产业底蕴。践行大食物观,助推大健康体系建设,要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拓展现代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结合的可能边界。聚焦农业种子“芯片”,扩大食物资源种子库。以科技赋能食品的风味与健康,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推动植物级蛋白等新食品制造产业的发展,探索未来食品“新食尚”。推动农业产品在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通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和应用之间的壁垒。
4.保障食品安全,筑牢健康安全底线。践行大食物观,助推大健康体系建设,要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的安全底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重要要求,把治理餐桌污染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事项一抓到底。加快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设立健康食品标志,鼓励食物生产部门生产出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加快农产品全链条溯源建设,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强化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体系。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