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2024-11-22陈珊
人民健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大计,也是国富民强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卫生健康领域深化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一、卫生健康事业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向真向善向美
“真”是指人对自然的把握和占有;“善”是指人对自身生存目的“恰当性”的最高要求;“美”是指人对己、物、他人关系的“愉快感”。
1.向真:人与自然关系维度上注重卫生健康科学。人通过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使外部客体世界获得有效改造,并在改造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解放,这就要求人的活动具有科学性。人在实践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要遵循、运用、顺应卫生健康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界,创造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来彰显人类作为类存在物的独特价值。通过消除人类对卫生健康科学的无知,把人从偶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来,使人成为掌握必然性的主体,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2.向善:人与社会关系维度上追求卫生健康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要求由正当的社会标准、社会原则、社会秩序确定社会利益分配,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国家发展水平、社会保障能力、公民是否享有尊严的重要标准。有了公平正义,才能实现具有“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内在价值旨趣。将公平正义置于卫生健康领域,就是要去衡量和评判是否确立公平正义的卫生健康服务原则、是否公正有效分配现有医疗资源、是否解决好不同类别人群在卫生健康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真正实现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的对等,等等。善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断扬弃恶,使实然世界发生应然改变,达到人与社会的统一。
3.向美:人与自身关系维度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不仅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向真向善,而且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向美,其基本要求是使人的感官与情感都获得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享受。卫生健康事业追求的重要目标是从“畸形的人”到“完整的人”的转变,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升华。美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对象的镜中自我观照,从对对象的有限目的追求中解脱出来,使人得到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愉悦的享受,找到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达到人与自身的统一。
二、卫生健康事业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要把牢这一鲜明的价值取向,将卫生健康领域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1.改革为了人民。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否满意是一切社会工作好与坏的检验标尺。《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卫生资源总量持续稳步增长,医疗服务提供量和效率同步提升,次均医疗费用控制略有成效,总体健康状况指标向更好更优的趋势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医学人文观,是以医务工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为基础,以高尚的医德医风承载着社会和个体强烈主观价值取向的利他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胸襟与大视野,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光辉。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卫生健康服务理念,使党和政府不仅仅是卫生健康事业的管理者,还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民健康的护卫者。
2.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动力源自人民,改革的成功更离不开人民。回望4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每一次的攻坚突破、每一次的深化创新、每一次的开放提升,无不是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落实人本、民本的执政理念,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视为初心与目标,注重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民主渠道,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精准聚焦人民健康需求,深入实地调研,赋予人民群众平等就医、便捷就医、自主就医的权利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生动体现。
3.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要坚持尽力而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二要坚持量力而行。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紧盯并加速破解老百姓在健康领域反映强烈的难事、愁事、闹心事,集中精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健康工作,锲而不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三、卫生健康事业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意味着改革的方式方法更多元、改革的核心要义更凸显、改革的带动作用更有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与国家其他重要战略一起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向一种总体性、全方位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1.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健康优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卫生健康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个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生产能力和工作效率,全体人民的健康状况则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卫生健康事业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不断促进卫生健康市场转型升级,打通卫生健康创新产品“研发—生产—流通—服务”全链条,助推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中国行动,有利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持久势能。
2.在制度制定实施中彰显健康优先。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纲要、纲领、法律法规作为重要抓手,改革卫生健康动力系统,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公共卫生资金运行机制、卫生健康人才考核机制、医疗保障基金优化机制等,切实将“健康中国之制”转化为“健康中国之治”。
3.在文化氛围营造中彰显健康优先。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健康环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不断提高健康生活意识与健康生活素养,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社会要树立正确健康观,实现从单病到共病、从应对疾病到照护健康、从当下到长远、从注重个体到注重群体的“四大转变”。注重卫生健康领域的“两个结合”,挖掘提炼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价值精髓,将医疗卫生服务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体中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共同提升人民群众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水平。
四、卫生健康事业深化改革的优化路径:多学科融通、多领域协同、多手段并举
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指引下,承载着民心所向、民生所系的卫生健康事业,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优化路径。
1.多学科融通。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构成庞大且复杂的医学研究体系,多层次、多因素、多样态叠加促进新型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产生。通过跨学科的深度交融与合作,能够拓宽公共卫生的视野、思维。例如:加强医学与环境科学的融通,在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医学与法学的融通,使卫生健康管理从道德束缚走向法律规范、从人治走向法治,进一步夯实卫生健康体系的基础和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2.多部门协同。加强同公共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的合作交流,完善以维护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多部门协同机制。一是推进医防协同。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构建与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各环节服务融合相适应的“政府—社会—个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二是推进医教协同。建立医学人才培养与卫生健康领域人才需求动态平衡机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不仅传授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更注重引导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良好素养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三是推进医体协同。不断推进建设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公园等,提升体育资源的利用效能。加大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力度,织密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构立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模式,保障和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3.多手段并举。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碎片化卫生健康服务模块,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医疗向以质量效益提升和结构调整为核心的智慧医疗转变,从而构建有利于卫生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管理体系、筹资体系、法制体系等。此外,横向补充医疗卫生在诊疗治疗以外的资源,增加预防资源、预后资源等;纵向补充医疗卫生在城市医院和大型医院以外的资源,重心向农村、落后地区及社区医院转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作者陈珊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周 雯(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