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
2024-11-22刘良军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由此可见,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促进粮农增收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新征程上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必须以改革思维谋划,既要把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放在同等战略位置来认识,更要牢牢把握以粮食丰收促进粮农增收这一战略基点,找准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完善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体制机制,确保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始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把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放在同等战略位置来认识
一方面,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供给保障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只有持续实现粮食丰收,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只有把粮农增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才能调动亿万粮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本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必须放在同等战略位置来认识。
1.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无论基于其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等等,都要求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问题,既推动粮食生产有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又确保粮农得实惠、有收益,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落伍、不掉队。只有从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问题,才能“两手抓”“两手硬”,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二者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2.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实践一再证明,要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把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好,把粮农利益实现好。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既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也能够进一步筑牢夯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汇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周遭的不确定性。面对“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的客观现实,要求越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越需要把国家粮食安全置于头等重要位置,越需要维护好粮农利益,努力为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做到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二、牢牢把握以粮食丰收促进粮农增收这一战略基点
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必须牢牢把握以粮食丰收促进粮农增收这一战略基点,实现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1.坚持藏粮于“地”,为粮食丰收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耕地是粮食之母。新时代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得益于耕地面积的稳定和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坚持以改革思维促进粮食持续丰收,要求从两方面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既“咬定青山不放松”,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方面,要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尤其要把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命根子”来保护,坚决不允许在耕地上有任何歪心思和馊主意;另一方面,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力,改善耕地就是发展粮食生产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重要论断,下大力气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做到应建尽建,以良田生产高品质粮食。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防护与治理,让耕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产力,进而保障粮食永续供给。
2.坚持藏粮于“技”,推动粮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着力点。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量质齐升,靠的就是农业科技,靠的就是大力发展粮食新质生产力。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必须坚持藏粮于“技”,让科技赋能粮食生产全过程。要坚持良种、良技、良机、良法“四位一体”,加快转变传统粮食生产方式,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使传统粮食产业“老树发新芽”“旧瓶装新酒”,因新质生产力的注入而成为“朝阳产业”。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向农业科技要效率、要效益,推动粮食生产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与标准化生产,以粮食丰收的“脱胎换骨”实现粮农增收的“凤凰涅槃”。
3.坚持藏粮于“人”,努力培育更多现代化“新粮农”。事在人为,事靠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离不开“人”这一决定性因素,要加快培育与发展粮食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新粮农”。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壮年粮农常态化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并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理直气壮地张扬其“新粮农”身份,使专事粮食生产真正成为有奔头的职业;要结合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知识更新、技术迭代等实情,引导更多新人、能人进入粮食生产领域,并经由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学习培训,努力成为既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又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化“新粮农”。要像培养党政干部一样培养现代化“新粮农”,只有推动更多人员进入粮食生产领域成为现代化“新粮农”,才能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协同共进,实现粮食供给保障有力有效和稳定稳步增收、可持续增收。
三、找准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主要着力点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必须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一般,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从整体上实现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齐头并进、协同共进。
1.发挥种粮大户的带头带动带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毋庸置疑,在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方面,种粮大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卓有成效地发挥带头带动带领作用。在带头上,种粮大户可以带头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头试用粮食新品种等,让其他粮农看到希望、有所指望;在带动上,种粮大户能够因为粮食丰收与增收的双赢,带动更多粮农专心致志地从事粮食生产,不断做大做强做精粮食生产这一主业;在带领上,通过种粮大户与普通粮农结“对子”,能够有效应对市场竞争,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实现优质优价,不吃亏、有赚头。
2.发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联结整合作用。新时代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领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并且已经在粮食生产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组织联结整合作用,因此要进一步鼓励、支持与扶持。例如,家庭农场通过流转耕地,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大量采用现代农业科技,正是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崇尚者、实践者、推动者;以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把广大粮农组织联结整合起来,从生产到销售都日渐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同样是发展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与模范。展望未来,要在巩固、壮大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广大粮农结成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抱团取暖”“捆绑出海”,促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更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有没有”向“优不优”的转变而增收,进一步彰显改革的活力、创新的动力。
3.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保障作用。就单个粮农而言,无论是确保粮食丰收,还是单纯依靠粮食生产而持续增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必须向外借力。随着粮食生产内部的分工日益精细化,实践中已经出现专门服务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要进一步强化其服务保障功能,在服务粮农生产经营过程中凸显其存在价值,同时获得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要坚持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双管齐下,推动更多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诞生、成长与壮大,力求涵盖从种子选育、田间耕作,到信息保障、销售服务等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努力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持续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让粮食生产真正成为“第六产业”,成为前景向好、值得憧憬、有无限可能的“朝阳产业”。
四、进一步完善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体制机制
坚持守正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循着问题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进一步完善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体制机制。
1.坚持党政同责,把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的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政治保证,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在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上,就是要坚持党政同责,切实把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纳入日常重要议事日程。一方面,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推动形成五级书记抓粮食生产的责任体系,使粮食生产在任何时候都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心头事、肩上责,必须驰而不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亿万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必然,只有让粮农得实惠,才能为粮食丰收奠定坚实人力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越是深入推进,就越要坚持党政同责,持续实现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才能真正彰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2.坚持协同发力,优化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支持保障体制机制。大致说来,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政策发力是前提、财政支持是保障、金融扶持是关键。首先,要推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宏观政策向粮食生产领域延伸,但凡能促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政策,都应不遗余力、悉数推出,让粮食生产始终在党的好政策“沐浴”下茁壮成长、快速发展、高质量推进。“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调整政策,让粮食在市场上的最终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即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进行政府调控、宏观调节,也要以转移支付等形式千方百计地保障粮农应得利益,坚决不让粮农“流汗又流泪”。其次,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在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顶层设计中,对如何支持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有更翔实的明细,让粮农能够对标对表,有针对性地发展粮食生产,实现既增产又增收。最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围绕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两个方面分门别类实施金融支持,做到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例如,全面施行完全成本保险与种植收入保险,确保粮食生产至少能获得保底收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效解决粮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粮农能够加大现代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3.坚持舆论导向,营造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的良好社会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就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而言,同样需要良好舆论氛围,需要营造厚道的社会环境。譬如对于粮食价格的调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成员深刻认识到粮食本质上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重属性,因而其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机制调节,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进而促使全社会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又如对于主动选择成为“新粮农”,视粮食生产为终身职业、毕生事业的有识之士,社会上非但不能有轻视之声,反而应该热烈赞颂、热情歌颂,进而激励、推动更多人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建功立业,以为国家粮食安全助一臂之力而骄傲自豪。文化是软实力,舆论是风向标。营造粮食生产与粮农增收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共同关心关注关切粮食生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是“老话题”,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有了新内涵、新寓意、新要求。一方面,粮食丰收不仅关系吃饭问题,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成败;另一方面,粮农增收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让全体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穷则变,变则通。”唯有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粮食丰收与粮农增收,让二者交相响应、相映成趣,不断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完美结合、动态平衡,方能既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主导权,让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补上粮农收益偏低这一长期以来存在的短板,让亿万粮农扬眉吐气,更加专心专注于“一亩三分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争光添彩。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