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高水平推进师生共同创业
2024-11-22唐家龙沈浩鹏胡玉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工作,在2023年5月18日启动了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工作,这是天津市把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的里程碑式的重大行动,目前已取得可喜进展。师生共同创业是高校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实现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对于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谋划在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引领性、长期性作用。
一、师生共同创业的内涵与价值
师生共同创业是指高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和产品项目的方式。师生共同创业有多种模式,最优模式是“教授钻科研,学生做转化”,通常由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学生负责产品实现,资金和市场通过可行渠道解决。师生共同创业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1940年代末资助创立惠普公司并催生世界最知名科技园区硅谷的故事,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资助支持大疆无人机发展也是近年来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典型案例。相对于单纯的教师或学生的创新活动或创业行为,师生共同创业具有明显的优点,即能够将教师的核心技术成果通过学生的创业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学校“沉默的”资产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弥补了高校实践教育不足的缺陷。尤其是面对一些需要长期积累和团队协作的项目,师生共同创业的专业优势和团队优势就更加明显。清华大学是国内率先系统推进师生共同创业的高校。2013年4月25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院系共建成立了清华x-lab,致力于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与企业家。截至2024年8月底,累计加入的项目团队已超过2100个,成立公司的项目团队800多个,建立合作关系的基金超过1000家,建立合作的企业200余家,至少获得一轮投资的项目团队200多个,融资总额超过165亿元人民币。
师生共同创业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学缘”纽带贯通了科研与市场间的通道,能够更好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和学生的创业精神,是实现高校科研成果“活化”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发挥以天开高教科创园为载体的科创园区主平台作用,加快深化推进师生共同创业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打造更多高质量的市场创新主体,对于天津当前和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二、师生共同创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对师生共同创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师生共同创业是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最直观表现,对于提升天津创新体系效能具有直接的示范性作用,是形成科研价值与市场价值良性正向循环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和城市互动、融合发展意义重大。目前,部分区域、部门、高校和学生对师生共同创业的认识缺乏长远视角,认为教师就是教书育人做科研,创业办公司是不务正业,与教育部对高校的考核、学校的排名等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在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支持或不主动、政策上有缺位。这种观念忽略了“教创相长”的正外部性,没有认识到师生共同创业可以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上找到“真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同时也实现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科研价值目标。当前,师生共同创业的文化基因还没有普遍播种,教师或学生敢于创业的文化理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导致成果转化和创业实现面临着认识上的阻碍。
2.师生共同创业的高水平教师储备不足。高校教师在以科研项目和论文为主的“学术型”考核指挥棒下,习惯于开展“图书馆式的科研”,从文献到文献、从文献到实验的研究居多,导致科研工作缺乏对现实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关注。同时,高校师资招聘通常以应届博士毕业生为主,来自于产业界、投资界的教师属于稀有人才,导致大多数的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的技术需求不相关或不匹配,缺乏成果转化孵化的可行性。纵观近年来的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指导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或学工系统的辅导员,因科研能力和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创业内容大多以“互联网+”的电商项目为主,真正有价值的硬科技成果不多、转化落地价值不高。
3.师生共同创业的顶层设计和动员发动不够。师生共同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高校的功能定位,还涉及区域政府、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高校内涉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配备、考核评价、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条件配置等多项变革,校外涉及科技服务、财税服务和载体支持等,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制度安排。师生共同创业更符合高校利益,有利于规避教师或学生单独创业在能力和闯劲上的不足,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能力互补关系,从而推动创业成功。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创业类课程大多设置为选修课,覆盖面相对狭窄,师资薄弱,且授课方式单一,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
4.支持师生共同创业的政策体系有待健全。高校和企业乃至政府之间的人才流转有利于创业要素的优化组合,但目前高校、企业、政府之间人才流动的“旋转门”还没有改革,不利于产业资源、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融合对接。高校师生缺乏对创新需求、创业需求的市场认识,对围绕什么创业、如何实现创业,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例如,围绕“四个面向”的创业行为还不多,“学科—技术—创业—产业”关系不紧密,科教人才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再如,帮助师生的创意转化为技术项目、样品、产品等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支持条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利于师生成果转化。
三、深化师生共同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改革为核心,提出要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师生共同创业涉及高校主体、园区主体和各个行政区主体,必须以改革为牵引,突破各主体间的围堰藩篱,形成市区支持高校科研和学科建设,园区为新企业的孵化提供便利、可靠、适宜的环境,高校向园区输送新思想、新技术、新企业的三区联动局面,打造“学科+人才+产业”创新发展的天津样板,实现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建设国内有吸引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1.确立创业之道,营造创业文化全面提升创业热度。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撑。坚持好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天津要牢固树立科技创业优先发展理念,将科技创业文化教育摆在推动大学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
一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课程思“创”。从市级层面、高校层面和教学层面全面加强创业文化教育,形成“城市重创+高校主创+课程思创”的师生共创崭新局面。面向全社会尤其是高校、中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全面普及创业教育,将培育创业精神、发展创业企业、壮大创业主体作为天津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基因融入当代和未来天津人的血脉中。尤其要借鉴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经验,在课程思“创”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传播的全面化、全员化、全过程化,系统性、整体性地启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新理念,将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成为师生共同创业的乐土。
二是通过创业先锋示范作用营造师生创业氛围。常态化邀请创业先锋人物开展创业案例宣讲。邀请不同领域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校友走进校园,宣讲创业的经验教训,丰富学生的创业感受,使学生感受到“冒险光荣”,推动形成人人都想创业、创新支持创业、创新创业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大好局面。借鉴南京市经验,可由市领导在大学生开学季走进校园,在第一时间宣传天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和留人用人的初心,在毕业季走进校园,宣传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留津并利用学校、教师的资源和人脉创业,用好天津有利的创业条件,让大学师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真心。
2.明确创业之术,贯通创意创新创业发展路径。师生共同创业之术基于教师和学生关于创业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学术+技术+生产力”的结合,发挥教师与学生互补的独特优势,将理论与实践、需求与技术相结合,从而贯通从创意到技术创新、再到创业实现的路径,最终为社会贡献出具有成长性的优质创业企业。
一是明确创业的技术路径。借鉴麻省理工大学的创业“七步法”,围绕创新到创业的7个阶段(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形成企业、早期成长、高速增长),建立高校内外对师生共同创业的支撑体系。围绕从创新创意到最终产品商品化的科技产品创生路径,发挥高校师生共同创业在技术、人才、试验平台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学校层面和教师以技术、天使投资和外部资源组织为重点,学生以创意实施为主要任务,天开高教科创园、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要为师生共同创业提供创意实现、资源集成、创业孵化、资本撬动、市场延展等专业服务,为师生共同走上创业舞台提供空间和丰富的政策支持,打通科技、教育、经济融通的重要渠道,实现科研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最终形成创业成功反哺高校、学院、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加强创业的软硬件条件保障。围绕创意涌现、实现,要加大跨学科创新设计研究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跨越创业的“死亡之谷”。在产品形成和规模扩张过程中,要充分构建一体化的创业孵化成长体系,积极搭建和对接“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等创业孵化成长载体,通过一系列的软硬件条件支持,帮助高校师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将创意变成现实,实现科研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
三是坚持共同开创高质量企业。高校师生共同创业应当面向高水平创造性活动,绝不能搞低水平重复。要充实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给予高校产业导向类教师专项编制指标,以柔性或刚性方式大力引进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企业经理人、技术总监等入职高校领导岗位和中层行政岗位;应用研究类型的理工类学院要引入懂产业、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产业副校长、产业副院长、产业教授岗位,普遍提升应用研究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应用价值。坚持“四个面向”,要以产业链和学科链相融合的政策导向为契机,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布局上相互响应,突出围绕天津市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高端装备、新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链领域,寻找、锁定和深耕科技创业靶点。
四是构建有利于创业公司成长的治理结构。突出围绕师生共同创业中的利益关系,在技术开发和企业创办过程中,形成分阶段差异化的利益结构,有效激励技术创新和共同创业。在技术开发阶段,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用好高校资源,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风险管控者和资源保障者的作用。在共同创业阶段,教师和学生要跳出学校身份的限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伙人、股东的身份共同参与公司的创办、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工作。教师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入股、担任专家顾问、公司独立董事等方式开展共同创业,从而获得技术的产业化拓展、商业经济和社会荣誉的回报;学生可以通过担任技术经纪人、运营管理负责人、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等方式参与共同创业。
3.打造创业之盾,加强政策供给和制度保障。一是建议将师生共同创业纳入市级工作长期计划,由市有关领导牵头,推动师生共同创业工作,各高校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各行政区、各行业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着力打通科研和产业之间的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或者在教师、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将学生的创新创意创造转化为产品设计、市场价值,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天津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支撑。
二是实施“师生共同创业行动计划”。市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创业资助活动。高校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协调好校友企业和校友,建立校级创业基金、校友基金,为师生共同创业提供资金、平台、项目、创意等支持。鼓励在职教师与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和在读学生组成团队开展创业活动。重点瞄准院士、杰出人才和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领军人才、青年骨干科研教师,推动教师与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的创业活动。同时,要研究制定师生共同创业推进办法,将创业活动纳入高校学生学分绩点、教师考核范围。对于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留津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安居乐业的政策便利。
三是加强对高校师生创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要引导高校制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创新创业技能提高,构建教学科研成果与创业实践并重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要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根据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确定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培养内容。要支持教师、学生加强产业实践,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掌握生产实践的新动态,切实提高师生创业的敏感性和创新创业的导向性。深化校企握手行动,在更大规模、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和更持久时期等维度优化实施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高校产业特派员制度,推动高校与产业的融通融合。
本文系天津市社科界“十百千”主题调研活动重点课题“科技教育人才核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对策研究”(TJSKLZK2301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唐家龙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沈浩鹏系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胡玉莹系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