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理念的传承、弘扬与升华
2024-11-22孔凡伟刘芳妤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厘清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脉络,有助于深入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一、共同传承了传统文化、世界情怀与外交诉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文化、情怀与诉求等方面有着共同传承。相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侧重运用“和合共生”的传统智慧,针对相互依存背景下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主张塑造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来积极应对,突出了其鲜明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1.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各国要以尊重主权为基础,做到“不侵犯”“不干涉”“和平共处”,其核心要义凸显了“以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华文化以和合思想为精神内核,推广到国家关系,这一思想强调各国要和睦相处、“亲仁善邻”,以实现“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凸显了和合思想中的“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深度融合了和合思想中的“和”与“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生存智慧。“和”与“合”各有侧重,“和”注重多主体间的调和、共存,“合”则强调各主体间的协同、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要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关切的是各国协作以增进全人类福祉。
2.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呼应了时代诉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切关照。二战结束初期,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分崩离析,但在冷战格局生成背景下,民族独立国家仍面临艰巨的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涵盖捍卫国家主权、防范外部侵略干涉、促进和平稳定等要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凸显了无产阶级外交家的世界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全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所给出的中国方案。当前,霸权主义、结盟对抗、地区危机仍威胁着世界和平,发展鸿沟、经贸争端、生态危机制约着各国的可持续发展。立足全人类命运与共、各国利益交汇的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更加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世界描绘了清晰的发展愿景。
3.都秉持了中国外交的重要诉求。构建国际新秩序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诉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际,东西方阵营对峙,殖民主义势力犹存,地区战争频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外交孤立与经济封锁,部分新兴国家对与新中国发展外交关系也存在一定疑虑。1953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利于促进中国与新兴国家关系发展,共同维护新兴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也为构建国际新秩序确立了基本准则。当今世界,各类国际安全问题突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治理难题频现,但一些国家仍坚持零和思维、集团对立、脱钩断链等政策倾向,不断干扰多领域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强调各国要坚持平等协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等原则来携手应对多重挑战,共同塑造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凸显了中国持续推进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决心与智慧。
二、一致弘扬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独特风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着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公正、平等的独特风格。相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强调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着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重点关切世界各国平等相待。
1.修睦尚和。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风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容了丰富、齐全的和平因素——和平前提、和平手段、和平目标,强调各国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前提下,通过不侵犯、不干涉、平等互利等手段实现和平共处的目标。中国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以及“和谐世界”等理念,这些理念都是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的,都突出了“和平”这一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价值目标、行动原则也都体现着促进和平的观念。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目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原则。在外交实践中,中国始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2.公平正义。中国一贯坚持开展维护公平正义的外交活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第一项原则,更是国际秩序稳定、国际公平正义实现的基础。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一向尊重他国的主权,不向别国要求任何特权,亦不以牺牲他国利益做交易。例如,中国曾明确把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作为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凸显了中国外交的正义立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强调各国外交行动要秉持公平正义原则。根据这一理念,各国要维护联合国权威与核心地位,坚决反对强权与霸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动实践的中老昆万铁路,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开通运营,助力老挝实现了成为“陆联国”的夙愿。
3.平等待人。平等待人构成中国外交的又一独特风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话语结构中包含了4个“互”字,强调各国要在权利、义务、机会、规则等多方面坚持平等原则。中国在与超级大国、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打交道时,都坚持平等待人。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提出了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并强调援助是相互的、中国不要求任何特权、中国专家同受援国专家享受同等物质待遇等。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目标的实现方式中也蕴含着平等待人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目标的实现方式是世界各国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这些方式都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行动原则。
三、实现了国际观的创新性发展与升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着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与生态观等中国国际观。相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注重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观,强调不同文明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凸显了强调“共生”的国际观。
1.安全观:从和平共处到共同安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重视“共处”的安全观,强调国家之间以主权平等为基础,避免出现政治干涉与军事侵略行为,以实现各自安全基础上的国际和平。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凸显了对政治安全的保护,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则强调了对军事安全的捍卫。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关注国家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力求实现国家间“和平共处”。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侧重各国“共生”的安全观,强调安全主体的不可分割性、安全内容的综合性、安全手段的合作性以及安全与发展关系的紧密性;强调在相互依存背景下,各国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发展观:从平等互利到共赢共荣。涉及发展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平等”与“互利”,体现了侧重“共处”的发展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大小国之间、不同经济水平国家之间要在一律平等、彼此受益基础上,相互支持、深入合作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这一发展观以国家发展为着眼点,注重各国之间在地位平等、共同受益基础上的“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强调各国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反映了侧重“共生”的发展观。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议题已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性问题。各国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包容,通过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行动,才能实现“共生”基础上的共赢、共荣。
3.文明观与生态观:从互相尊重到和谐共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较明显的政治属性与外交属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拓展、升华其内涵并直接涉及文明观与环保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各国要互相尊重主权、不干涉内部事务,蕴含了要尊重各自文明特性、发展道路与生态环境政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侧重“共处”的文明观与生态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进实现各文明“美美与共”,反映了侧重“共生”的文明观。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各有优势的,各种文明只有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交流互动、互鉴互学、兼容并蓄,才能实现各文明和谐共生、持续进步。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清洁美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体现重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人类只有高效控制碳排放并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困境视角下全球投资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研究”(22BGJ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孔凡伟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刘芳妤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