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如何找准问题
2024-11-21刘细彦
分析问题在调研报告中必不可少。问题分析一般三个步骤:描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分析问题的产生“为什么”、提出问题的解决“怎么办”。写好问题调研报告,第一步很重要。首先要描述清楚问题的本质,把问题找准,后续分析方能游刃有余。
要真实、客观、准确地描述问题“是什么”,应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精准把脉,体现问题的客观性。笔者认为,要把问题找准,须做到“四个辨明”。
辨明真假
事物并非贴着“一是一、二是二”的标签,在趋利避害动机的作用下,有时问题往往会伪装为成绩出现。在撰写问题调研报告时,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以真掩假。以真的现象来掩盖假的本质,混淆视听。比如,撰写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调研报告,某传统制造企业在车间搞几块大屏幕显示生产数据,放几个机器人传输生产物料,看上去在运用高大上的技术装备推进数字化转型,其实是为套取政府补贴而来,一旦政策红利到手,屏幕数据就休眠不动,机器人就进库休息,只是在接受检查或调研时出来“作秀”。
二是以假乱真。以假的现象来充当真的本质,鱼目混珠。比如,撰写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涉及某县耗资6035万元建设所谓的“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简单地将水龙头和水泥桩构成的“水利设施”埋入地下,附近既没有水管,也没有水泵房,便声称是抽水井,目的是套取国家专项资金。
这两种情况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弄虚作假,不能被假象蒙住双眼,要把真情实况写进报告。至于调研材料中存在的成绩“注水”、问题“缩水”现象,也应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真相、不同角度甄别真伪,追求报告反映的问题与客观存在的问题达到“一比一”。
辨明大小
现实生活中,大问题固然夺人眼球、牵人心扉,但惊天动地的大问题并非经常出现,而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常态化存在,因为其小,容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撰写问题调研报告时,要深化两种认识:
一是小中见大。古语讲:“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说的是从部分可看到整体,从小事可看到大节。
比如,撰写城市更新问题的调研报告,涉及某市在城市风貌保护街道的城市更新中,交通部门对新建道路的要求是16米宽的双车道,而规划部门的要求是保持原来的12米宽小尺度。看起来就是相差4米的“小问题”,但反映出城市更新中顶层设计不足、部门政策“打架”,导致城市更新方案设计无所适从、无法落地的大问题。
二是小能变大。一件事物出现了“小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及时处理,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大问题”。
撰写生产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涉及某市化工园区周边,部分装载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品车辆,要么在道路旁随意停放,要么在普通停车场与普通货车混杂停放,对园区企业、对周边居民均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要在调研报告中敲响警钟,对这种现象如果放任自流,就可能发生惊天事故。
辨明远近
从时间轴来看,有的问题是“近问题”,属于眼前的、已经产生的问题;有的问题则是“远问题”,属于长远的、可能发生的问题。既要立足当下分析“近问题”,也要着眼未来研判“远问题”。在撰写问题调研报告时,要运用两种方法:
一是现实观察和分析“近”。“近问题”往往直观、可感,通过观察和分析就可把握。
比如,撰写地方重点投资项目“半拉子”工程情况的调研报告,涉及长期搁置的“断头路”、沉睡不语的“烂尾楼”、杂草丛生的“产业园”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可耳闻目睹的,通过座谈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就能把问题找准,因而揭示问题的难度也相对较小。
二是前瞻预测和研判“远”。“远问题”处于未知状态,往往扑朔迷离,只有深入分析当下基础因素、准确研判未来影响因素,提出预案式建议,方可临变不惊。
比如,撰写郊野公园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涉及某大都市郊区生态园建设情况,对于功能配套、客流容量等问题研判不周、预警不够。生态园周末两天试开园时,游客接待量超出容量3倍之多,造成游客拥挤、车辆拥堵,体验极差,吐槽一片。
前瞻预测和研判,能未雨绸缪,察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而“治未病”,最考验智慧,也最具有价值。
辨明危害
通过辨明问题危害,可引导读者深化认识所涉问题的本质属性,提升解决问题的理性自觉。在撰写问题调研报告时,要认清两种情形:
一是直接危害。所存在的问题带来直接损害,损害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比如,撰写地方重点投资项目“半拉子”工程情况的调研报告时,在描述某些地方部分重点项目停工、烂尾成为“半拉子”现象后,直陈危害:“半拉子”工程消解的是群众获得感,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浪费的是宝贵的财政资金。可谓振聋发聩,字字惊心。
二是间接危害。所存在的问题带来间接损害,损害与问题之间具有间接因果关系。
比如,撰写“农民荒”问题的调研报告,叙述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地区的农村,土地撂荒的面积有增无减。接着,笔锋一转,研判“农民荒”问题所产生的连锁反应,预言危害:如果若干年后农民荒没有得到缓解,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愈演愈烈;加之粮食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一次发生就影响一季,持续发生将恶性循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可谓立意高远,催人警醒。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研究室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