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竞赛“开哨”
2024-11-21周文斌
2024年以来,在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概念带动下,人形机器人进入高光时刻。激烈的市场氛围如烈火烹油,一些新玩家也接连出现。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完成22起融资,总金额超70亿元。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完成融资13起,总融资金额超25亿元。
同时,政策层面也开始发力。4月16日,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深圳落地;4月1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营业;同一天,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地宁波;7月19日,安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合肥落户。
以创新中心为牵引,各省市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竞赛已经“开哨”。
工业王冠上的“第二颗明珠”
当下,各省市都非常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其背后的原因,则是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特殊性有关。按照马斯克的说法,未来人形机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车10倍,行业市场规模或超1500亿美元。
与互联网、AI等软件技术更侧重线上不同,作为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体,人形机器人其实更像汽车,或者手机。其关键之处在于,作为技术领域广泛、生产工艺复杂的实体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规模巨大的工业产值,带动当地就业,甚至能够带动整个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升级。
以汽车行业为例,作为“工业王冠上的明珠”,一辆汽车可以涉及上万个零部件,数千家上下游供应商。2023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100975.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086.3亿元,足见其产业规模之庞大。如今,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同样,人形机器人分为电池、手臂、线性关节等部分,也涉及数千乃至上万个零部件。所以,无论从技术还是工业附加值上,人形机器人都完全有可能和汽车工业比肩,成为工业王冠上的“第二颗明珠”。这也是各省市积极筹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大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所谓创新中心,是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提出的概念,其目标是在战略性领域服务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育成新产业、培育新动能。
创新中心不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独有,之前已有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只是如今人形机器人被提到了重要位置。而我国第一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是2018年6月在沈阳成立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国内首个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则是2023年11月在北京亦庄成立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4月底,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
与北京相比,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受到人们更多关注。在7月份上海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地中心推出一款名叫“青龙”的人形机器人,并对其相关技术进行了开源。“青龙”也是目前全球首款开源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
关于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任务,上海国地中心市场负责人在大会期间的采访中提到,他们的目标是通过集聚整个产业的力量来进行技术的快速迭代,然后将迭代的技术进行开源,“以后会每年开源一个版本的公版机,今年是第一个。”
所以,创新中心本质上承担着调动资源,促进当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责任。以4月为节点,广东、浙江、安徽、成都等省市的人形机器人中心相继落地,并发布相关成果。
比如,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6月推出了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R-DDPRM;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首款全域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领航者1号”;安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启江一号”等。
在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研发阶段,创新中心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地”和产业竞争的“先手棋”。
为何是长三角和珠三角
当然,想要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高地,仅仅依靠一个创新中心远远不够。就如同汽车产业依赖于地方的工业基础、供应链和消费市场一样,人形机器人在产业落地时也同样受制于这些条件。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中,优必选和逐迹动力落户在深圳,Flexiv(非夕科技)、达闼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集中在上海,银河通用在北京,宇树科技和有鹿机器人在杭州。他们之所以集中在这些城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供应链。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和苏州,这四个城市分别拥有4.94万、4.41万、3.61万和3.52万家相关企业。
从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梳理来看,零部件供应链头部企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其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其二是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
这些供应链企业之所以聚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又和这两个地区之前的产业发展有着深厚的关系。
在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镇,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尤为突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341.7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36.2%。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许多技术和产品又可以复用到人形机器人上。马斯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如电池、电机、软件和芯片都能应用到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中。
珠三角与长三角类似,但珠三角除了有汽车产业链作为支撑之外,还拥有底蕴雄厚的消费电子产业。
目前,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深圳为研发中心,东莞、惠州等市为生产基地的珠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这一区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是电子信息产业,其雄厚的技术、工业和供应链基础都成为培育人形机器人的沃土。这一点反过来还有另一个影响,即无论新能源汽车还是电子信息产业,同时也是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重要场景。
比如,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将率先在自家的汽车生产工厂中应用。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曾提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预计在2024年底进入汽车工厂实现小规模交付。”开普勒CEO胡德波也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已经收到了来自物流、汽车制造、冶金等行业的意向订单。
所以,无论是从产业基础、供应链条件,还是靠近消费市场的角度,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和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都更适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这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拥有更多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城”的优势。
政策与市场共同发力
从政策层面看,政府很早就开始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就将机器人产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十五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2023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各种重要会议上。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建设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并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的关键领域之一。
2023年11月,工信部又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立创新体系、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到2027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等发展目标。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各地开始纷纷跟进。从2023年开始,各地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竞赛就已经“打响”了。
2023年5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特别提到了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同期,深圳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也提到了人形机器人的相关内容。
今年4月,杭州提出力争在2026年实现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6月,北京也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首次针对人形机器人行业进行政策指导,并提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
随着各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纷纷设立,标志着产业竞争正式拉开帷幕。可以预见,在政策和市场共同发力下,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将快加速推进,围绕“人形机器人第一城”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作者单位:产业象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