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回归都市,上海怎么做
2024-11-21鲁家峰
以往人们都认为,大都市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空间少、成本高,不是科创企业的首选地。但近年来,上海各中心城区推动科创发展卓有成效,构建出一个个崭新的创新生态带。上海是怎么做的?
上海市要求中心城区要把握“科创回归都市”发展趋势,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导入人才科创资源,塑造创新创业生态,积极探索科创街区建设。
“科创回归都市”趋势与上海中心城区科创发展经验都值得关注。
都市成为科创沃土
国内各地推动科创发展力度很大、百花齐放。但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科技回归都市”的趋势却很显著。
纽约、伦敦、旧金山、波士顿、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通过推动城市更新、集聚创新要素,涌现出一批创新活力十足、密度极高的科创集聚区。
纽约拥有5万家科创企业,在美国是仅次于硅谷的创新集群,这些科创企业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区、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等城市中心区域;伦敦集聚了英国一半的独角兽科技企业,其中老城区伦敦东区更新后成为知名的创新集聚区,吸引了很多著名科技企业入驻。
纽约的科创集聚区也被称为“硅巷”,早在2008年前后就大量聚集。2007年至2011年,硅巷创业资本成交量上涨32%,而包括硅谷在内的美国其它六个科创集聚区同期交易量却呈现下跌态势。
数据显示,2015年在希望离开硅谷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7.5%的人对纽约表示出兴趣,2016年这一数据旋即上升到了47%。
此后,“逃离硅谷,奔向纽约”愈发流行。短短十来年内,纽约就快速成长成为美国第二大科创高地。过去,金融产业是纽约的经济支柱,而现在正在被科技产业取代。
纽约科创崛起与互联网科技浪潮密切相关。硅谷科技巨头主要集中在芯片、半导体、硬件以及软件等传统领域,而纽约科技企业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商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把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用技术改革传统行业并建立细分市场,尤其是实现很多技术、业态模式的融合创新。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城市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中心,并将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所建立的关系网络视作创新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资产。在信息技术时代,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愈发需要场景组合和场景密度的支撑,而大都市比产业园区拥有更多的场景类型和密度。
都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实验场,也为科技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现在一些科创企业选址时,不再仅着眼于土地、政策等传统要素,而是考量更多综合因素,比如是否距离市场、资本更近,是否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能否吸引创新人才等。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从之前相对单一的基本需求,转变为对消费、社交、文化等多元的都市生活需求。
一项调研显示,全球头部城市的创新集聚区都具备三个特性:一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二是更具包容性的空间载体;三是能激发创新的环境氛围。
总体上看,上海各中心城市也是按照这三个方面进行破题,各区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的区依托大院大所大校大企集聚资源,成立综合科研机构平台,促成科研成果转化;有的区通过城市更新,导入高端创新产业要素,让中央商务区成为科技新技术活跃地、首发地;有的区成立科创联盟平台,做强全球服务商计划赋能科创;有的区发力场景营造,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
其中,创新的做法包括培育都市创新区、打造新型科技“孵化器”、开放测试与应用场景、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构建高浓度、高密度的创新协同网络、提供全方位资本支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
“拿出最宝贵资源做科创”
从区域来看,黄浦区的做法在上海中心城区中颇具代表性。
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素以金融业发达、商业繁荣著称,相对而言科创布局较少。但近年来科技创新和科创产业发展迅速。
黄浦区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顺应科创回归都市中心的趋势,在最核心的区域拿出最宝贵的资源来做科技创新。黄浦区接连打出了成立科技招商队伍、组建科创集团、打造“中央科创区”的“三板斧”。
2021年以来,黄浦区在全国较早启动了科技招商。从相关部门抽调年轻招商骨干,在区科委成立一支招商团队,加大对科创企业的精准招商力度。科技变化速度很快,不同科技细分领域的情况千差万别,千篇一律的招商说辞无法打动企业。为此,黄浦区科技招商团队要求每位队员领受一个科技前沿领域,钻研、学习。
专业是与科创企业交流的敲门砖。黄浦区提出科创招商要“五懂”,即懂术语、懂趋势、懂市场、懂投资、懂服务,“要用科创企业的话语来交流,要明白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提供他们最需要的服务,最终打动他们”。
商务成本高,始终是科创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科创企业落户黄浦区的一道门槛。为此,2022年7月,黄浦区组建了科创集团,目标是盘活区内闲置空间,打造成高品质载体,以优惠价格提供给科创企业使用。
黄浦科创集团由区国资委全资投资,前期注资10亿元,重点聚焦科创园区开发与经营、科创产业招商和科创企业服务、科创产业发展、科创产业投资、数字科技五大核心业务板块。其打造的首个高品质科创载体“数智心城·无界创新”产业园,已列入上海科创中心重大项目,一期面积达2万平方米。预计到2030年,将提供5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资源。
2023年9月,黄浦区进行了更大手笔的布局,在“寸土寸金”的浦西世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达192公顷的“中央科创区”。
浦西世博园区是世博会地区最后一片尚未整体开发的“宝地”,也是中央活动区黄浦江沿线最后一块“大衣料子”。对于黄浦区来说,此举可谓是“下了血本”。对于区域发展而言,不能算小账就看眼前,而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科技创新显然是一笔关乎未来的“大帐”。
黄浦区希望“中央科创区”依托最丰富的科创应用场景、最密集的创新金融资本、最浓厚的国际合作氛围,吸引全球科创资源,发展科技新兴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都市型科创引领区。
打造科创载体、降低企业落户成本是“补短板”之举,而发挥应用场景和金融资本优势,则是“锻长板”。
黄浦区充分发挥应用场景多、医疗资源丰富、金融服务业发达的优势,规划了科创发展的三大重点产业: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
目前,黄浦区正在推动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等领域应用,打造外滩金融科技增长极;依托智能科创平台,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和项目,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依托丰富的医疗资源,加速龙头药企项目落地,打造一批以转化医学为特色的生物医药健康服务品牌。
“三生融合”打造科创街区
与黄浦区布局大平台不同,上海长宁区探索出一条“三生融合”推动街区科创转型的中心城区科创之路。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长宁区自2022年起在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划定1.48平方公里试点区域推进科创街区建设。目前已集聚670余家科创类企业,其中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
长宁区科创街区周边有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东华大学、工程技术大学等众多高校院所。尤其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
长宁区充分发挥大院大所的引领效应,建设从上海微系统所技术研发,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试转化,再到新微集团投融资与产业化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孵化培育”新模式,目前已培育科技型企业上百家。
长宁区科创街区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把传统街区改造成更符合现代科技创新人员生活、交流和发展的生态圈,对科创企业和人才聚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街区更新中,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贯穿其中。比如,改造慢行系统、优化道路景观,调整办公空间的细节和配套商业;将部分不适宜街区发展的业态逐渐转变为科创办公空间、新品发布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等;汇聚近20家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和60余家咖啡馆,塑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科创街区还提出无界社区理念,让项目融入街区,打破传统办公和商业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多元复合的敞开式文化商业街区。
科学、艺术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科技创新和城市服务也不能分割开来。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在开放、多元的复合型街区办公。比起产业集聚效应更强的科技园区,科创街区的优势正在于,科创人才对消费、社交、文化等多元交互的都市生活的向往。
因此,城市更新需要融合生产生活生态,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创造体验式、复合型业态,营造办公、居住、休闲一体化生态。城市更新后所诞生的丰富生活配套、多元空间场景、新鲜的商业业态对科创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街区氛围成为吸引科创企业入驻的重要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