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培育“农创客”

2024-11-21王佚

决策 2024年9期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乡村越来越成为各类人才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自2021年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浙江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6.8万名,其中“90后”“00后”超55%,创业领域涉及“土特产”全产业链,是现代“新农人”的中坚力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人才动能。

什么是“农创客”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人才瓶颈,农创客正是“破题”路上的重要一环。浙江省作为“千万工程”的发祥地,近年来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注重农业创新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业创新和农村创业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农创客群体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浙江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生力量,书写了“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主力在青年”的生动实践。

那到底什么是“农创客”?

2015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创客概念,将农创客定义为年龄45周岁以下,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农业农村领域扎根创业、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一支乡村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并开展寻找百名大学生农创客行动。

“85后”和“90后”初代农创客们从此步入时代的舞台、崭露头角,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9个年头,浙江涌现出“蔬菜大王”何林海、“鳖司令”杨珍、“数字农业先锋”余魁等一批头部“领军农创客”。

年纪轻、学历高、善创新是农创客鲜明的特征。他们运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以产品品牌建设、经营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研发应用等路径进入农业产业,发展新业态、构建新模式、拓展新领域,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不断创造价值。

“引育留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何让农创客干得好?浙江开展了农创客“引育留用”工作,这项工作已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赋能计划人才振兴典型案例。

首先是出台农创客培育全方位扶持政策包,多方面扶持农创客发展。2021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2021—2025年)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创客组织体系、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构建,农创客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作用更加明显,到2025年全省将培育农创客10万名,辐射带动农民100万名。

杭州高校牵手农创客,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图/IC photo

各地纷纷响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撑。金华市实施“智汇金农”农创客培育,宁波市创立农业领域大学生创业就业专项资金,建德市将农创客纳入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

其次是强化金融支持,针对性解决农创客资金问题。2022年,浙江省农创发展联合会对接省农商行、省建行、省农担等,创新推出农商“农创贷”、建行“农创客贷”、省农担“农创担”等产品,为农创客提供金融支持。

数据显示,农商“农创贷”已经累计授信14159户,总授信余额达到156.02亿元,而用信余额也达到了88.57亿元。

针对农创客、新农人等农村创业群体,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实施贷款优惠利率,并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等风险分担机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

再次是做好平台搭建,为农创客发展提供周到服务。浙江各地创建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孵化园,吸引农创客入驻创业。开展创业实战培训,自主研发全国首个三产融合创业沙盘,全省累计培训农创客超万名;牵头成立九省(市)农创客发展联盟、长三角农创客发展联盟,构建起全国多地农创客交流合作平台,为农创客提供资金对接、抱团营销、法律财务咨询等特色服务,以此不断输出农创客“引育留用”浙江经验。

同时,举办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推出农创客集市等品牌活动、开展电商直播“共富工坊”建设、引导创建农创园,为农创客提供土地流转、产品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集成展示等服务。

浙江还支持县域“农创空间”“农创梦想基地”建设、农业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以及星创天地、科技小院、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搭建,在技术指导、学术交流、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好服务。

最后是加强对农创客群体的培训提升。今年7月12日,浙江启动“新锐农创客”培养计划,第一期培训班在嘉兴举办,来自全省的76名新锐农创客齐聚一堂,培训班组织了趣味互动、项目路演、沙盘演练、专题讲座、分组辩论等活动,搭建了新锐农创客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到2027年,浙江将培养万人规模的“新锐农创客”队伍,挖掘提升1000个优质的农业农村创业创新项目,辐射带动超20万农民共同致富。

让农业与时俱进

浙江为农创客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农创客们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青年农创客来到农村,通过科技赋能,让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90后”农创客刘文超本是一名程序员,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的无限热情,回到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石山村,运用专业知识开办了数字化生态农场,实现了无人养殖。

这类农创客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设备等,以科技赋能改造传统农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克服了传统农业“靠天收”“靠人力”的弊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改变了传统的农作方式,让农业与时俱进。

农创客的到来,促进了农村全产业链的发展。2020年,浙江省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乡村运营专委会带领团队入驻杭州市太源湖镇指南村,以“景区+”的模式,引导村里的业态与太湖源景区协同发展,打造“大太湖源”旅游板块,通过引进网红项目、设计打卡线路等方式,结合农家乐提升和民宿改造,将“游客”变“住客”,用风景为村民带来“钱景”。

从生产到组织方式,以青年农创客为主体的乡村业态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农村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同时,乡村还成了涉农新经济、新业态的萌发地。比如,义乌市李祖村打造创客空间,为农创客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目前已落地62个新兴业态,集聚了220多位创业人才,其中一半以上是大学毕业生。

乡村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杭州市昌化镇白牛村,农创客张青的到来,将村里原本松散的电商组织起来,经常性开展业务培训,带动商户向直播电商转型,并尝试供应链等电商配套行业。2020年,白牛村共有电商企业68家,衍生快递、包装等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纯收入提升1.6万余元,创造一年4.7亿销售额。

湖州市南浔区80后“鱼桑人”倪威以“桑基鱼塘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努力传承鱼桑文化,助力当地文化和农产品“走出去”,游客和订单“走进来”,不仅带动当地1500多户农民的农产品销售,为当地村民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2万元,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和鱼桑文化的传承。

农创客们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生机,他们用行动证明,乡村同样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浙江农创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树立了典范,更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