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之城”是如何崛起的
2024-11-21吴明华
今年以来,合肥“创投之城”在业界声名鹊起。
过去,合肥“风投之城”之名深入人心。从“风投”到“创投”虽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和意义却截然不同。合肥模式中的“风投”指的是以投带引、针对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而“创投”则是助力科技创新和培育科创企业的天使投资。如果说“风投”为合肥新兴产业发展移来了“大树”,“创投”则是培育了一片“森林”。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合肥很早就开始探索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助力科技创新,并且走出了一条“科创+产业+资本”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打造创投资本,树立“创投城市”品牌。
71次出手的背后
合肥“创投之城”声名远播,得益于今年上半年的一个数据。
2024年以来,创投界陷入资金短缺的寒流中,但一股来自合肥的暖流却悄然涌动。面对创投界的普遍寒冬,合肥创投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逆流而上,以其独特的投资策略,成为市场的一抹亮色。
其中,仅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2024年上半年就已出手71次,成为投资事件数量最多的投资机构,高居国资创投活跃度榜首。
这71次出手并非盲目撒网,而是精心挑选后的精准投放,布局涵盖机器人、新型电池、集成电路等多个高增长潜力领域,甚至触及可控核聚变、量子科技等未来科技前沿。每一笔投资背后,都是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科技成果转化耐心资本的坚守。
在这71次出手中,有几个案例尤为引人关注。2024年6月,华彩(合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合肥创新投资公司、合肥高投、合肥滨湖金投等。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企业源于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的成果转化,其掌握的关键技术产业化,将极大促进新能源电池、储能系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业界备受关注。在资本的助力下,企业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公司已完成4000多万元天使轮股权融资,年产10万吨新型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基地项目一期计划于年底试产。
2024年7月,合肥壹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接近1亿元的估值,完成天使轮融资,由合肥创新投资公司管理的合肥市新站区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壹号智能自2020年成立以来,凭借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业绩显著增长,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一颗璀璨新星。
从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合肥创投的每一笔投资都在为未来产业布局落子,对关键产业、重点项目、创新型企业全面布局绝不“错过”。
在投资策略上,合肥市巧妙地融合了国资的引领作用与市场化运作的灵活性,通过增加股权比例、深化合作等方式,不仅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为其搭建通往市场化的桥梁,展现政府与市场的高效协作。
在投资主体上,合肥市坚持国资领投,引导社会资本跟投,打造了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天使、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分别达40%、50%,为全国最高水平。
其中,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是安徽省规模最大、投资数量最多、审批金额最高的直投型政府天使基金,该基金的受托管理方正是合肥创新投资公司。作为合肥市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合肥创新投资公司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方向,围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和未来产业发力。
“合肥模式2.0”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合肥创投崭露头角的背后,是多年的积累。
早在2014年,合肥市就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以直接股权投资为主要方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并探索出“科创+产业+资本”的发展路径,被誉为“合肥模式2.0”。
如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比作种树,招引京东方、蔚来等龙头企业是“移大树”,对科技型创业公司的投资是“育树苗”,投资更早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则更像是“播种子”。“合肥模式1.0”是通过以投带引“移大树”,而“合肥模式2.0”的核心则是“育树苗”和“播种子”。
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丛林,还有不断破土而出的种子,才能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
在“合肥模式2.0”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合肥市从2021年开始发力打造创投资本。2021年12月,合肥市首次出台体系化的股权投资政策,包括新设总规模200亿元的政府引导母基金,对私募基金落户投资、基金人才引进、招引项目给予奖励等。
目前,合肥市创投资本已经形成两大体系:一是天使基金体系。合肥市天使基金设立于2014年,由创新投资公司负责运营管理,是国内设立较早的政策性非盈利、直投型政府基金。截至2024年6月,基金总规模从最初4000万元扩大至35亿元。
二是种子基金体系。合肥市种子基金成立于2022年5月,由合肥产投集团旗下的合肥市科创集团受托运营管理。截至2024年5月,市种子基金及其子基金总规模12亿元。
为了给创投资金和高科技项目搭建桥梁,2022年1月,合肥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积极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研单位等对接,深入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寻宝”,及时给予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2022年6月,合肥市启动“创投城市计划”,链接各方资源,引资本之力加速科创与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合肥“创投城市”品牌正式打响。
“24字”秘诀
在创投实践中,合肥市摸索出“市场估值、协议退出”“让渡收益、共担风险”“风险容忍、尽职免责”的“24字”经验。
“市场估值、协议退出”,即允许市场化估值,允许股权协议退出。国有基金按照市场化估值进入,协议退出保障了科技创业团队通过回购获得激励,保障对企业的控制权。
“让渡收益、共担风险”,是合肥创投的一个显著特色,对于创业的人才团队有极强的吸引力。合肥的天使基金以国资介入直接投资,目的在于培养生态,把团队吸引到合肥来创新创业,而不是财务回报。
合肥市种子基金鼓励和支持科技团队原值或以较低利率回购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让渡利益的股权比例高达80%。合肥市天使基金通过业绩达标奖励、主动回购等多项政策措施,让利于创业团队和企业。
“风险容忍、尽职免责”,即鼓励直接投资人员敢投,还敢于往早投。按照天使投资市场规律,对基金管理的考核重在过程,并建立风险容忍机制。
科技型初创企业兼具高成长性和高风险,在早期发展阶段尤其需要资本的支持。针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高风险,合肥市建立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机制,允许出现最高不超过40%的亏损。尽职免责、风险容忍的机制,更好地保证了风险较大但确有前景的项目能够获得天使基金的支持。
另外,合肥市国有资本撬动了一大批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对“创投之城”崛起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移大树”相比,“育树苗”“播种子”的单个项目不需要数十亿元级别的大手笔,但项目数量众多,实际需要的资金总量更庞大,涉及的产业领域也更广泛。仅靠政府和几家国资平台公司,无论是财力还是投资队伍的力量,都不足以承担如此庞杂、繁重的任务。唯有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构建成熟的创投市场,打造覆盖不同产业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才能担负起“育树苗”“播种子”的重任。
目前,合肥市种子基金累计实现的资本放大系数达到7.8倍;合肥市天使基金累计实现的资本放大系数达6.5倍。众多项目在合肥创投的扶持下发展迅速,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