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城市发力建设“工赋中心”

2024-11-21梁楠

决策 2024年9期

“‌中试”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确保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那么,什么是“中试”?

形象地说,中试是“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中试被认为是企业科技创新路上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一跃。

今年6月,深圳市花费3年打造的工赋数字化促进中心(简称“工赋中心”),在宝安区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正式揭牌。

这里有模具、汽车零部件、PCBA电路板等6大电子制造中试产线,通过用政府出资、企业联合运营共建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的生态缩影。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5个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深圳是全国中试平台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从专业性到综合性的中试平台,再到利用资本优势,成立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

而放眼全国,在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竞争中,中试平台也逐渐成为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

当中试成为一种公共服务

大企业可以自己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完成中试环节。而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而言,中试的完成则需要依靠链主企业、专业机构、科技园区,集合各种技术服务和资源的中试平台应运而生。

早在2020年7月,深圳市公布了有关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实验中试、应用验证、材料检测等重大功能型产业创新平台。

深圳工赋中心从平台项目立项、获得批复到招投标、项目建设,建设周期长达三年。其复杂性和困难在于需要人才、设备、成熟的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的要素支撑,前期的投入成本很高,后期成果转化的风险也很大。

以深圳工赋中心为例,工赋中心构建了“一体两中心”架构,即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涵盖中试验证中心和行业知识中心,以及基于IT混合云的基础设施底座。

其中,中试验证中心以5G试制工厂为核心,提供试制、测试、认证、体验等四大公共服务,旨在突破工业数据汇集与产业升级的瓶颈,推动统一标准的制定、行业解决方案的熟化以及智能终端的集成。

行业知识中心则依托工业数据与AI创新平台、行业知识库以及工业APP引擎平台,构建了庞大的工业3D模型库,极大地促进了工业数据的共享与应用,提升了工业智能设计与智能制造的效率。

同时,基础设施底座包含一个由60个以上标准机柜构成的云数据中心,其中部署了一套混合云基础设施。

这好比一个具备千万级工业知识库能力的行业知识中心,各大场景里的制造经验以数据的形式沉淀在知识中心,形成一个由“链主”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参与的的云工厂。

作为“链主”企业,金百泽董事长武守坤表示,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云工厂下单,由金百泽作为“链主”去连接各地工厂完成生产,最后通过金百泽的标准测试后,再将中试样品交付给下单企业。

深圳市工赋数字化促进中心副主任肖兴华透露,平台不仅提供技术服务,还将与各类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人才培训,涉及创新研究、科技孵化、标准应用推广等一系列服务。未来,平台还将进一步拓展诸如产融对接等更多服务。

目前,深圳加快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按照“普惠+标杆+公共服务+供给”的思路,全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配套政策工具包。

中试“治未病”

为什么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发力中试?

可以说,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制造业转型的进阶。

推进中试数字化,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仅能够加快企业试验数据共享、开放、应用步伐,释放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还有利于发展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验等新模式,提升研发效率,实现无实物样机生产,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此,深圳工赋中心联合华为、联通、西门子三家龙头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建创新实验室,借龙头力量探索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孵化。

中试让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进行较小规模试验,目的是模拟实际生产环境,以较小的规模生产来预测和解决可能在大规模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产品投产的成功率,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沙南生表示,作为专门开展中试的设施或机构,中试平台通过提供必要的环境和设备,帮助科研团队、企业在接近实际生产条件的环境中验证和优化他们的研究成果。

2023年,深圳首条MEMS中试线落地,MEMS芯片代工企业赛微电子正式官宣出资4.5亿与深重投集团关联体等成立合资公司,在深圳建设MEMS中试线。

深圳提出以最高补贴1000万元支持建设技术协同平台,建设数字化、国际化、标准化的技术协同平台,提供案例发布、供需对接、技术交流等创新体验,推动实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制造等应用领域与智能传感器技术产品双向匹配。

深圳市对建立小试中试平台提出了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步走的思路。前者适合进行原始创新、前沿技术的初步验证,呈现明显的行业性特点;后者则面向全社会开放,侧重综合性、成熟可用性。

到现在,单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就有4个已建成和6个筹建中的中试平台。合作方不仅有内地企业,也有香港院校的研究院,营造出深港企业走向共同体的创新生态。

中试平台多点开花

我国高度重视中试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些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形成相对完善的中试平台格局。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是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利用众多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创新型企业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为中试平台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人才基础和资金投入。

广州、湖北、江苏等地则是我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大量制造型企业,也有利于中试平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交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过程。

今年6月,佛山市也举行了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佛山为5家概念验证中心、20家首批中试平台授牌,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中试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并组织6个中试项目签约合作。

这背后是佛山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据统计,2023年佛山高企数量突破1万家,位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累计建有省重点实验室32家,位居广东省第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0家,位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但佛山科技界内部人士认为,佛山缺少专门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为推动成果产业化,部分大企业、科研院所会自行建设具有中试功能的试验线。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企,专业性方面也存疑,因此推进中试“困难重重”。

“根据《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佛山情况也大体如此,很多专利都躺在实验室、锁在抽屉里,原因就在于科研和产业严重脱节。”佛山市委书记郑轲说,中试是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的关键一招,佛山发展中试产业,就是要有效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用专业化的平台、设备、团队帮助企业实现新品研发、工艺优化、产品升级,让创新变得成本可控、风险可控。

基恩赛斯(广东)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2023年在佛山成立了生物医学与疫苗新药研究院。如今,更是将中试基地落地佛山,未来将为管线研发、临床试验和产品上市提供重要支撑。

但实际上,中试平台只是一个“引子”,公共服务的模式是否具有优势?产业转化如何更加高效?这都需要时间验证,更重要是市场的认可。

有报道指出,深圳某智能投影企业在成都完成中试后,发现成本比深圳低,于是决定在成都注册子公司,将其在成都中试的产品就近投向市场。

近年来,成都也提出打造全国中试首选地,启动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从平台建设、项目孵化、人才保障、中试项目、金融资本五个维度推出“中试十条”政策,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数据显示,成都不仅建成备案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共40家,也在近期发布《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计划到2030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中试中心。

在高端科技竞争中,中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反映在企业上,更存在于城市对于高端创新资源的竞争中。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