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改革路径研究
2024-11-14姚怡兵田乐
[摘 要] 思政课是职业院校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必须对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和适当调整,探索思政课教学中新式教学思路和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让思政课应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对思政课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有益模式探索,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改革的基本路径。
[关 键 词] 现代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16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前瞻性[1]。在目前已有的政策基础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各职业院校进行创新性探索以及在政策方面具体落实,思政课教学作为职业院校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精准培育职业人才,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和适当调整,探索思政课教学中新式教学思路和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让思政课应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一、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因。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口、社会和经济水平在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是受到国际形势的外部影响。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本质是用质量和效益代替原有规模和速度,传统简单机械的扩张规模、增加数量等经济发展模式不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传统的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显然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支撑,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系较为密切,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进而职业教育地位日益凸显。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人力资本有效提升,这也是物质要素向人才要素转变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高质量职业教育培育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才能为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为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日益加快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体系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仍具有不充分性和不平衡性特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区域之间教学水平差距较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没有实现与时俱进等,这阻碍了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实现。除此之外,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持续推进,对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质量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将立德树人作为职业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应对随着社会变化产生的各种难题和挑战。
二、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职业院校开设的思政课是培养职业人才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水平[3]。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抵御错误思潮入侵的认识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与此相反,若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甚至还会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情绪。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亟须加快思政课教学方面的改革,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学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学目标明确性不够
目前,职业院校部分教师仍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将理论方面的知识积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将道德素质的培养、正确“三观”的树立放在了次要地位。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方法的掌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不能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面对遇到的社会问题,无法分辨原因,也无法探索可以规避风险的办法。对这一问题,部分职业院校已经有所察觉,并进行课程改革,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依然以两班集中理论授课为主,多数思政课实践教学浮于表面,不能够有效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二)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长期存在“灌输”“注入式”等弊病,课堂往往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缺少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互动。甚至有些思政课堂仅仅是放读幻灯片,完全没有开展启迪学生思想、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活动。另外,有些教师的课程设计没有凸显重点内容,甚至偏离教学计划,把思政课当成讲故事的课。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教学授课思路非常清晰,但忽视了所教学生的特点,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堂低头率高,这样的课程很难走进学生内心,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降低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教学内容实效性不强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凭借互联网、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把相对晦涩难懂的部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但是有些教学内容是无法通过多媒体有效传授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实现知识理解吸收。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现实课堂存在学生听课总是不加以分辨,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不管有没有理解都全盘接受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学生相信老师,更多是不愿意思考的体现。对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教学不过是走个过场,他们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导致教学实效性不强。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有益探索
(一)“3+3”教学模式
作为教学改革模式之一的“3+3”教学模式,其建立基础是对思政课教学规律和职业教育基础课新教材编写特点的把握。其在课堂上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发挥教师的课堂引领作用,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将教学模式细化为“思想道德修养——人物模拟法”“法律基础——辩论研讨法”“德与法——案例关联分析法”三大板块,灵活处理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调查三者之间的有机关系,启发学生的参与感和求知欲,将教材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有效提升思政课教材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3+3”教学模式的建构方式从课程建构来看,由于需要立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提升,需要结合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实际实施和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便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根据基础课新教材设置目标和“大班制”教学特点,要从教材体系、课程大纲、网络环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等层面探讨基础课新教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改进和提升的可能性,“3+3”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课本中理论较深的内容转化成学生喜欢学、主动学的认知内容,完成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变,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1+1+1”教学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1+1+1”模式的第一个“1”就是将学习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实践性学习活动,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研究不同的职业院校的校史、特色文化、校园风貌、传统的文化课程、文明宿舍的建立和评估、安全校园的构想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利用这些优质的实践资源,从而更加顺利地进行实践性的教育。第二个“1”是指充分利用校外机会,如校外实践场所、专业实训周活动、学期内法定节假日等,有目的地进行并实现实践教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实践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在过程中完成实习,还可以在过程中和身边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等,从而掌握人际交往、家庭美德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个“1”是指新媒体时代的实践教学已经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时间、空间的界限,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多种媒介,实现实践教学的全面覆盖,让学习者可以更加便捷的获取知识,并能更好地评估学习效果。通过采取多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完成实践课程,还能够全面地反映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且能够有效地引领和鼓励学生运用和掌握新技术,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5]。
(三)“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目的,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等方面探索思政课改革的新模式[6]。首先,在师资队伍方面,针对“双元育人”意见,“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施将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和优化师资队伍的配置,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并且将学院的学徒制学员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以便更好地满足“双元”的要求。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现代学徒制思政课的教学重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思政课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和实现他们的共同理想,亦即成为一名拥有正确的道德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学徒。最后,在教学方法方面,针对现代学徒制采取更为灵活的教育方法,以适应各种学习群体的多样化学业要求,并充分运用广泛的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培养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传递更为快捷,这对人们的思维管理模式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思政课教学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项目化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更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和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巧。
四、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职业教育院校实施思政课改革,关键在于理念上的转变,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院校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7]。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做好全方位协同机制
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思政课改革,顶层设计要覆盖方方面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一个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8],通过对学校统筹把控、二级学院分别策划、各个部门分工协作、教师主体实施的全方位网络体制建设,展现协同育人特色。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制定详细的思政课建设规划,并形成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投身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从二级学院角度来看,为思政课建设中各项工作的顺利组织开展,应着力制定相关细则,提供服务和保障;从部门协作的角度看,各有关部门应完成好与各二级学院之间的对接工作,根据安排指派思政课教师在业务上与专业教师沟通并进行相应指导,跟进思政课改革项目。最后,从教师角度来看,要踏实履职,对课堂认真负责,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讲授,还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四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力,打造思政课改革主体联动机制,保障思政课改革的高质高效开展。
(二)探寻典型建设试点
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思政课改革,寻找典型建设试点必不可少。[9]具体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尝试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作为试点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在价值观念培育、学习能力培养和知识讲解传授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坚实基础,深挖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以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为标准,优先选用职业道德高尚、理论知识扎实以及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最后,可以由教务部门组织专家评估思政课改革试点建设,为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好思政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教材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在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效地融入专业课教材中,并且要突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点,以此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院校有必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并且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体系,以确保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和价值引领,使之成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明确思政教师定位
教师是职业教育院校思政课改革与建设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向来是教学中的第一负责人,是思政课改革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10]。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处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位置,是使各门思政课有效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走在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突出,还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优良的教育意识。事实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而言确属一项具有挑战的教学任务,要总体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要切实领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如何组织好、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掌握好基本的工作方法,这些若要完整的全部做好还需要教师继续下功夫,不断增强文化素养、淬炼教学本领。这也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思政课建设,积极开展研讨工作,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发展和相互融合。实践中,根据学校计划,有关部门可以协调指派思政课教师到各二级学院中专门对二级学院的思政课建设进行专业指导,让思政课教师参与到各二级学院的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全过程。
(五)深度融合企业文化
目前,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已包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正在于此,可以说其已融入职业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这种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已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故而在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思政课改革,要充分汲取优秀企业文化,将优秀企业文化融进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实践中,首先,可以对德育元素进行目标性选择,选出共性元素,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融入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进行学习。在校期间就已接受了职业素质培育的学生在毕业后走进企业工作,能够更快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其次,在思政课建设中积极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全过程,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最后,在思政课建设中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作用,可以邀请校友回到母校开展座谈或者讲座,了解校友所在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为未来就业创业做准备。
(六)全面培育工匠精神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国家意志和全民意识。工匠精益求精的行为是意志力和创造性的深刻体现,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既是传统文化的优良传承,更是个人精神价值的体现。职业教育院校在思政课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教学和实训全过程,教授学生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始终重视培育工匠精神,助学生深刻体会工匠精神、深入了解工匠精神,逐渐具备工匠精神。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思政课改革,理念转变是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院校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故而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思政课改革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益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思政课改革实践路径,形成特色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周晶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中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21(38):7-8,21.
[2] 周建松,陈正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目标与关键[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4):6-10.
[3] 李正军,文春风.新时代高校全域思政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进路[J].湖南社会科学,2022(6):147-153.
[4] 胡华.职业院校思政课新教材“3+3”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9(3):136-141.
[5] 董敏杰.新媒体视域下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1+1+1”模式探索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4):60-63.
[6] 方方,侯静.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29):45-46.
[7] 柯昌梅.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理论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6):53-55.
[8] 鲍育育,沈诗怡.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策略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19(3):56-59.
[9] 刘晓宁.“四新”背景下职业院校新兴专业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10] 罗英,罗玉洁,叶芳.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3,26(2):1-5,16.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