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2024-11-14季舒鸿李巧巧
[摘 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在推进省级“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双高”学校建设,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制订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双师型”;师资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05-04
师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实力的关键因素,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合肥幼专”)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应用不同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使之更加生动有趣。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教师类型,“双师型”教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目前,“双师型”师资建设还存在认定标准不完善、引进渠道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系统化培训模式缺失等问题。[1]
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遴选工作于2019年5月正式启动,这无疑是教育部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通过总结凝练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供其他职业院校借鉴参考。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伴随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省级“双高”学校建设,合肥幼专师资的整体水平迅速提升。但作为一所传统的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是学校发展的主阵地,招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普遍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加之教师数量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和客观上的困难。“十四五”以来,学校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和激励措施,明确培养流程和阶段性目标,每年召开推进会,落细落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关任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流程
(一)优化顶层设计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合肥幼专受限于专业和师资结构,“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力量不强,随着新教师人数的快速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可能会暂时性下降。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低于50%,且结构不太合理,大部分是初级“双师型”教师,中、高级较少,来自企业(小学、幼儿园)的兼职“双师型”教师很少。相较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较弱。缺少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相关政策,不利于调动教师申报“双师型”教师特别是中、高级“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为补齐短板,学校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
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双高计划”建设方案,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把高级“双师型”教师纳入人才引进范畴,从兄弟院校或行业企业柔性引进部分高级“双师型”教师,通过人才效应,带动全体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配置专项经费,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提高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层次与质量。
2021年9月,学校在“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育的支持力度。通过“外引内培”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层次与质量。加快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校、园)合作、产教互融、专兼结合”为切入点,以“外引内培,德技双进”为手段,拓宽“双师型”教师引培渠道,强化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
2023年9月,在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再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年增“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少于20名。到十四五末,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50%,中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双师型”教师总数的40%;建成10个以上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实践基地)或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与经费保障制度完善,且执行有力;“双师型”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3]
(二)制订具体措施
1.成立专门机构。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于2020年3月,是全省职业院校最早设置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校之一。主要负责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具体包括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与规划、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教师培训进修、新教师与拔尖人才(含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培养等工作。统筹师德师风建设、培训研修、职业发展指导、教学能力提升等职责,加大人员、资金、场地等资源投入,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2.加大“双师型”教师“外引内培”力度。一是通过编制之内引进急需的高级“双师型”教师。二是从兄弟院校或行业企业柔性引进部分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三是配置专项经费,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提高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层次与质量。四是不折不扣地落实教育部关于专业课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制度,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有计划、分批次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小学、幼儿园)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2021年暑期,选派30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家级教师培训,其中13人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引进体育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1名。2022年,引进体育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1名。2023年暑期,选派15名教师参加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活动,选派13名教师参加学前教育专业“校—园融合型”双师队伍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共聘用来自企业(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一线的兼职教师103名,优化学校师资结构。
3.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小学、幼儿园)挂职锻炼。2020年,推荐1位教师挂职担任小学副校长(为期两年),选派27位教师兼职担任幼儿园副园长;2022年,选派34位教师兼职担任幼儿园副园长。2023年,选派1位教师挂职担任小学副校长,选派33位教师兼职担任幼儿园副园长。修订《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到行业一线实践的管理办法》,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有计划、分批次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小学、幼儿园)一线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前期准备工作。2020年11月,修订颁布《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会,落细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2022年4月,23名教师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学校“双师型”教师人数增加至148人,占专业课教师和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进一步提高。2023年,9人通过省级认定,学校“双师型”教师人数增加至157人。
5.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依托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加强教师培养基地建设。已纳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的在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0个。2023年,学校入选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教育与体育类)。
6.遴选首批产业教授。2023年9月,制定《产业教授选聘管理办法》。面向省内行业企业遴选6名产业教授,优化了学校的双师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协助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共同加强科研平台的规划建设。让学生能够学好专业,了解行业,选择好职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以学促行,知行合一。
7.制订一系列倾斜政策。进一步明确专业课教师职称晋升时必须取得相应的“双师型”教师资格;通过企业实践,1+X证书改革,推动学校教师取得更多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技能证书、考评资格证书,实现专业教师初级“双师型”教师全覆盖,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出台更多有利于“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激励政策。
(三)抓好关键步骤
在历年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认定中,认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长和方式不符合认定要求。因此,增加教师赴企业一线实践的机会,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关键的步骤。
一方面,学校清晰界定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按实际工作岗位和内容,把教师企业实践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1.顶岗锻炼。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以及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对员工的技能和素质要求、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
2.实习指导。作为带队教师,驻点协助企业对集中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在强化学校与企业联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社会适应性、职业竞争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培养。
3.课程(教材)开发。研发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课程和用于教学及企业员工培训的教材。
4.项目合作。主持或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校企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企业实践效果,学校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考核指标体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必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且与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同时达到以下条件:合格等次需完成下述指标中的1~4项;初级职称优秀等次至少完成下述指标5~14项中的3项,中级职称优秀等次至少完成下述指标5~14项中的4项;副高职称优秀等次至少完成下述指标中的5~14项中的5项;正高职称优秀等次至少完成下述指标中5~14项中的6项。主要考核指标见表1。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伴随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省级“双高”校建设驶上快车道,“双师型”逐渐成为合肥幼专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流话语,相关职能处室和二级教学单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教师自身也更加重视一年一度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学校“双师型”师资整体力量迅速提升。近三年来,学校新增“双师型”教师59人。2023年,学校“双师型”教师人数由2020年的104人增至157人,增长率为51%。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11人,中级“双师型”教师54人,初级“双师型”教师92人。“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达到60%以上(以上数据均不含校外)。
学校依托合肥幼教集团,形成了基于“校—园”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教授下园当园长,幼儿园教师进大学课堂”双向驱动机制。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打破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空间阻隔。幼儿园教师充分发挥了在一线实际工作中的表率作用,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倡导的理实结合与工学结合得以精准体现。这有助于高校教师将幼儿园一线教师正在使用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及时纳入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搭建了“校—园”深度融合、双向驱动的教师成长共同体。“高校教师下园当园长”既锻炼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幼儿园的教科研活动增加了理论与方法指导;“幼儿园教师进大学课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扭转了一成不变的单向度教学格局。这种双向驱动机制的运行既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业务专长,也有利于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共同成长效应,进而带动“三教”改革的整体推行,有效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后续任务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旨在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2023年6月,安徽省教育厅出台新版《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进行了修改。对申报各层级的“双师型”教师实行分层分类要求。包括基本条件、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实践经历、荣誉奖项等。特别强调申报人应具有一定的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在实习实训、设备改造、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效益;同时,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技能竞赛类、教学成果类、科技发明类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奖项,或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相关奖励。[5]根据上述文件,后续主要任务如下:
(一)落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
各教学单位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责任单位,二级院系主任(院长)是第一责任人,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纳入院系考核指标体系。
(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根据学校最新发布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稳步推进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工作,初步实现专业课教师每5年至少到企业实践6个月。
(三)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相关制度,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规范产业导师的日常管理,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制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做好顶层设计,分年度制订学校和二级学院(系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路径与具体措施。
(五)优化“双师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双师型”师资建设绩效评价是落实“双高计划”、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探索多种方式“双师型”能力进行评价和绩效奖励机制,有利于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6]
参考文献:
[1] 刘佳雯,聂劲松.规范与导引:“双师型”师资建设逻辑与伦理审思[J].职教论坛,2020(2):81-87.
[2]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Z].2021-09.
[3]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方案[Z].2023-09.
[4] 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9-23)[2024-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5]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通知[EB/OL].(2023-06-11)[2024-01-17].http://jyt.ah.gov.cn/public/7071/40675 543.html.
[6] 阎浩.“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3,39(4):35-40.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