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研究
2024-11-14张琳
[摘 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形成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引领的双创文化,从而有力提高高职生创新创业参与度,促进国民经济良好发展。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中国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必然性,调研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困境和难点,提出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措施建议。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精神培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09-04
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受到各高校重视,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内涵、要素、价值探索等,亟须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困境及解决措施也需要从理论及实践中探究。这对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一定作用,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利于社会在人的多元发展中实现和谐稳定,有利于高职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概念界定
(一)创新创业内涵
从语言文字的结构分析,创新创业包含“创新”及“创业”两个独立的单元概念。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二者并列,可以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或者是以创业为结果的创新,二者是并列的,可以分开也可以合成。201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导入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在创业教育中引入创新,将创新与创业相融合。这说明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是一个“融合”概念,两者密不可分,不分伯仲。其中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是创业的力量来源,创业是过程及目标。因此,从内涵上来说,创新创业是来自创新的创业实践活动。
(二)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状态,具体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心理状态体现,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行动观及人生观,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精神风貌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可以持续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始及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及精神支柱,是令人赞赏的创新创业者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三)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
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一般是指高职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勇于进取,自信、勤于思考、坚毅不屈、能够坚持、抗挫力强、责任担当、善于抓住机会等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综合性品质体现。在一项针对高职生的调查中,普遍的看法是创新创业精神表现为创新创业者卓越的领导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的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高职院校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基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高职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理想,进而塑造创新创业意志,培养创新创业实践精神,从而达到创新创业成功的过程。
二、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应有之举,更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创业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化技术推动产业变革的时代,也是工业智能化的时代。技术上,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形势上,全球性传染疾病的爆发无形中加速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以上,电子商务、新零售等成为新业态。就业结构的岗位转型、变革及升级,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指明了行动方向。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大学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之源,高职院校学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
(二)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增强新时代职业教育适应性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施行,其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传承技术、促进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这类人才不仅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命脉,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技术更新迭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也随之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质要求,职业教育培育的重点已经从重视“做”向引导“创”,将“教学做一体”深化为“教学做创融合”,其中“创”占的份额越来越重。企业实践应用需要不断导入创新性要求,这是企业不断提升效益的保障,高职院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符合企业利益需求方向。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技术人才不仅可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而且能够引领地方产业发展。未来,高职院校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凝聚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的区域服务能力,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着力内涵特色发展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的共识。
(三)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满足高职生人才素养的核心需求
创新创业精神是高职生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素养,对于高职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它将对高职生塑造自信、自尊、自爱品质产生积极作用。培养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神激励激发高职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促其树立创新创业理想情操,锻炼创新创业意志品格,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素养。高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针对高职生的调查表明,此阶段只有42.5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较为成熟地处理工作及人际关系,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此项能力的评估是不清楚。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从本质来说是人才培养问题,是培养高职生人才素养核心需求的关键,需要形成社会合力。培养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教育力量缺一不可。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困境
相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教育而言,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更像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外来者”,很难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方面还有很多困境。
(一)高职院校创新主体定位不明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增加相关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更多遵循的是普适性教育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需求联系不紧密,导致类型特色不鲜明,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定位不准确,创新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未能有效纳入区域创新体系。一项针对高职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持有意见为“很好,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只占比68.09%,认为“较差,没有效果”,占比6.38%。这说明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明显存在问题。
(二)达不到高职院校高质量内涵发展要求
2019年,高职教育开展了“双高计划”选拔,这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已从重视规模发展迈向重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针对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有何不足的调查表明:认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占比59,57%;认为学校组织的比赛和活动不能很好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占比44.68%。
技术驱动下的工作场景的不断变化,对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学习能力强、技术技能过硬、具有主动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的现代化、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作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主阵地的高职院校,需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落实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但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无法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客观上出现现代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割裂状态。
(三)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单一割裂
以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复杂易变的时代环境中提高“外创业”意识、随机应变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从而开拓新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企业、岗位、业务创造新的业绩;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内创业”意识,即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创新方法和改进方式,实现岗位价值创造,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岗位需求、职业发展割裂,不利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关键路径
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有利于高职生明确自我认知创新创业意愿、素养及能力认知,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作出贡献。为此,需要形成以高职院校为主教育阵地,社会、家庭、个人为合力的教育联盟。
(一)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主阵地
1.重构课程体系,导入“全渠道”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在课程设置思维理念上需要转变。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应该关注高职生本身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注高职生父母创业素养的培育,关注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需要高职院校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方面需要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化课程设置中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式教学设计。还要关注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让创新创业项目能落地、可落地,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重构创新创业类课程,在创新创业课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uHlu4m++CbLxW11u8LOAqcMgIa/HpOjDCQrGqyYtQVU=有利于高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涵养家国情怀,团结一致,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2.立足课堂教学,将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融入“全方位”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主动体现创新创业精神。教师要运用教学技能,以多种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精神特质。
另外,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在专业课和实训课中深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专业课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各专业特点,通过与专业技术要求等进行对标,培养高职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同时,在实践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可邀请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内实训基地,现场授课或进行技能演示,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精神内涵的认识与感悟。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设计,能促使学生专业能力的技术层面转变,如通过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岗课赛证”,使学生获得创业训练机会,提升学生的职业代入感和成就感。
3.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双师型”管理及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班子是双创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管理层应该明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路径、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氛围、引导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绩效及奖励机制。
要有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将教师的技术知识内化;注重专兼结合的复合性师资队伍,特别是要能够针对性吸收实践经历丰富的专家教师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以学生问题为核心,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鼓励企业兼职教师院校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材开发,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通过校企双方“双师”资源赋能创新创业精神培育。
4.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人文教育
“创新创业精神”是一种“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精神品质,一般很难通过知识传授直接培养出来,需要潜移默化地通过校园文化等文化力量进行培养。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引领,注重高职生创新创业榜样引领,经验传授,以老带新;在校园文化制度层面,注重对高职生创新创业参与者获得者进行激励和保障;在校园文化物质层面注重校园环境、建筑风格、校园歌舞等创新创业任务、故事等形象识别。以此营造让高职生内外兼修、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社会、家庭和个人是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维度
1.政府、社会主导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文化
创新创业生态文化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针对高职生的文化调查表明,尚有10.6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环境无益于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其中政府和社会主导的“双创”文化环境是培育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土壤,是实现创新创业目标的关键因素。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创”政策是促进高职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前提保障。“双创”政策可以直接通过保障资金、就业、产品销售等促进创业者的的创业行为,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意向促进和创业动态能力提升,间接地促进创新创业者的创业行为。
2.产教融合、校企(社会组织)合作共育创新创业精神
第一,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高职院校设置校企共训环节,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实践。一方面,通过“一对一”师徒结对的形式,让高职高专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学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磨炼意志、锤炼品格;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文化理念、管理规范和要求融入学生的培养培训中,使其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前,就能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创新创业精神品质,挖掘到企业(社会组织)一线的创新创业需求项目,为高质量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第二,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大师工作室。由企业“大师”及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指导队伍,指导学生在校企实训平台挖掘企业(社会需求)实践项目。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大师工作室”中,“大师”们可以就自己企业遇到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学生也可以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参与。
第三,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共育创新创业精神。调查显示,高职生家庭的创新创业经历,父母创新创业认知、素养等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会有直接的影响。很多高职生父母因缺乏相关知识和经历,仍然秉承传统就业观念,觉得创新创业是一定会失败的事情,从而阻止孩子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这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十分不利的。调查表明,目前只有6.9%的学生表示“正在为创业准备”,或者“已经开始了创业”,创业的行动率非常低。对被试者家庭调查分析可以看出,80%左右的家长对高职生创业行为表示不支持,女高职生的家长支持率更低。同时只有12%的家长表示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情况,很多家长完全不知道政府帮扶政策,而这类家长对高职生创业几乎都选择不支持。相反高职生家长自身具有创业背景,或有朋友正在创业等与创业相关联的家庭,家长对高职生创业有着较高的支持力度和认同度,支持率达到60%以上。因此教育孩子需要先提升父母的创新创业认知。可以尝试通过设置线上课程对高职生父母进行创新创业认识教育、企业家精神引导、创新创业政策普及、创新创业风险教育、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等,这部分课程可以实施学生和家长共修,记入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及指导,随时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态,家长将会从不放心不支持逐渐变得了解和支持,从而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发挥很好的合力作用。
第四,培育高职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通过教育,让高职生了解创业的价值和意义,理清创业的正确目标和方向;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召开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实训练习,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清楚创新创业重难点,为未来的创新创业之路打下基础;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如参加创业比赛、参加企业创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的过程,培养创业意识。鼓舞高职生建立创新创业积极心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分享成功案例、创业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勇气,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冒险;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团队合作,学会与他人协作、沟通,提升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加入学生组织,参与组织活动和管理,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
第五,提供高职生创新创业支持和资源。例如,建立创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搭建创业平台,如创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资源和服务支持,促进他们的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雅楠.新时代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20.
[2] 江颖,潘海生.职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着眼点和关键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8):27-33.
[3] 孙立如.关于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法规政策解答[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2,16(3):67-72.
[4] 李九阳.“双创”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
[5] 候洁.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J].考试周刊,2017(95):180-181.
[6] 史文晴,匡瑛.基于“双创”教育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内涵、特征及融合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67-71.
[7] 黄滢.高职院校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3):197-198.
[8] 王志强.从“科层结构”走向“平台组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22(4):44-50.
[9] 葛秀丽,高爽.探寻创新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3(12):80.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