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4-11-14黄艳
[摘 要] 随着国家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亟须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理念应运而生,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探索与实践,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五育融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21-04
“五育融合”即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统筹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五育融合”视域概述
“五育融合”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要素在教育教学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整体发展的过程。[1]这一过程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均衡性,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各育之间的界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其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均衡性。“五育融合”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各育之间的均衡发展,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其他方面。二是关联性。“五育”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彼此割裂,而是相互关联、五位一体,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三是整体性。通过“五育融合”实现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学科育人、制度育人的整体变革,打破各育的边界与壁垒,构建整体的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优势。四是多元主体参与。“五育融合”的实现需要社会、家庭、教师、家长、相关教育场所工作人员、科研机构人员等多元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五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以及我国教育家关于教育全面性的论述。它强调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各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从历史上看,德国美学家席勒是第一个提出“美育”这一概念的人,他主张“只有有审美的人才能成为有德性的人”,揭示了美育与道德教育、美与善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美即善进行了全面阐释。当前,对学生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美院的一封信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立足时代,遵循艺术教育的特性,把中华艺术教育的精髓发扬光大,使我们国家的年轻一辈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至此,美育理念上升到了“以德为本”“以人为先”的教育理念。“五育并举”重在解决学生艺术教育中的“是什么”与“为什么”,“五育融合”侧重于“怎么做”,着力解决德育缺失、智育缺失、体育缺失、艺术缺失等“五育失衡”。“五育融合”并不是单纯地将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是要达到互育的目的。[3]在高职院校,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书法、影视等课程,落实“以美育德”,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知美感美,把美的知识科普、美的产品制作和欣赏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五育融合”的目的。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德艺双馨,全面发展之基
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首要遵循的是全面性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重视,更强调了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美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与德育相辅相成。[4]在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中,教师应将艺术技能的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塑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艺术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德艺双馨全面发展。
(二)融合性原则:跨学科融合,理论基础之支撑
融合性原则是“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重要的原则之一。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其提供了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艺术教育中,跨学科融合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学生在与不同学科知识的互动中,拓宽视野,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多元智能理论进一步强调了人类智能的多样性和可发展性,认为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路径,形成跨学科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5]
(三)实践性原则:政策引领,实践育人之导向
实践性原则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关联到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艺术教育领域,这些政策要求同样适用。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强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文化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组织艺术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还应注重艺术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困境
(一)认知局限与重视失衡:艺术教育价值的边缘化
在“五育融合”的宏伟蓝图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往往被边缘化,这主要源于认知的局限与重视的失衡。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上仍故步自封,将艺术教育视为点缀或辅助,而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认知偏差如同迷雾遮蔽了艺术之光,限制了其应有的照耀范围。此外,资源的分配也明显失衡。相较于专业技能培训,艺术教育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与投入。部分学校把“五育”看作是与学生素质相适应的五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忽视了人发展的完整性。“五育”的课程往往是割裂的,在过于紧凑的教学系统下,体育、美育、劳动课等都被压缩或废除,以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分裂的”课程使“五育”的教学目标被分割成五个独立的个体,并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整体的教育目的。因此,要破解这一困境,需从根本上提升对艺术教育的认知高度,赋予其应有的地位与价值,让艺术之光普照教育的每个角落。
(二)资源贫瘠与设施滞后: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探索“五育融合”教育模式的进程中,艺术教育的发展遭遇了资源贫瘠与设施滞后的显著瓶颈。具体而言,教学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艺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传统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以及课程资源的有限性,难以满足学生对艺术领域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求,更限制了他们艺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拓展。资源贫瘠的现状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影响其艺术素养的全面培养。教学设施的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场所和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现代艺术教育对技术、空间及环境的高标准要求。
(三)课程固化与教法单一:艺术教育创新的制约因素
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本应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却面临课程固化与教法单一的严峻挑战。课程体系的固化表现为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难以适应艺术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固化的课程体系以传统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传统的讲授与演示式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授知识,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无法有效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法单一的现状使艺术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打破课程固化与教法单一的制约,高职院校需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艺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四、“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促进艺术与多学科融合
“五育”相结合的思想,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体系。这也是“五育融合”开启职业教育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对“五育”相结合的教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为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也要提高警惕,防止走上偏激、片面的错误道路。“五育”的融合并非单纯的“加”与“拆”,重点在于寻找“五育”的内在关联与共性,达到“五育”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不断地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在“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在于构建一套多元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全面覆盖传统艺术领域,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积极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及前沿科技,如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创意设计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促进艺术与科学、技术、人文等学科的深度融合,课程设计中应融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跨界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艺术与科技融合”课程中,教师可以开设“数字雕塑与3D打印工作坊”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首先学习3D建模软件的基础操作,掌握从概念设计到三维模型构建的全过程。随后,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技能创作具有个人风格或特定主题的雕塑作品。通过3D打印技术,学生的设计得以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他们可以亲眼见证自己的艺术构想一步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对于更有兴趣和技术基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开发一款结合艺术元素与互动体验的数字游戏,如一款融合传统文化故事与现代游戏机制的VR体验游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艺术与社会文化”课程中的社区艺术项目则可以开展“城市记忆·文化印记”的公共艺术计划。学生能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当地社区,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能通过访谈、摄影等方式收集素材,形成对社区文化的初步认知。随后,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结合所学艺术知识,创作一系列反映社区特色的艺术作品,如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这些作品将被安置在社区公共空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居民与游客的桥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还将与当地居民密切合作,共同策划展览、举办工作坊等活动,促进艺术交流与文化传承。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学会用艺术的语言去讲述社区的故事,传递文化的价值。
(二)结合高职专业特色,创新“五育”教学新模式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进入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新阶段,它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根本遵循、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中,“五育融合”不是单纯的五育合一,而是要以“立德为本”的理念,立足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围绕“培智固本”“健体强基”“尚美培元”“以劳立身”,把“立德铸魂”作为重点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把艺术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五育融合”的育人底色打牢基础,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效应。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在“五育融合”的框架下,应深入探索各专业领域的独特魅力,精心挖掘并提炼其中的艺术元素,进而在日常教学中巧妙融入,构建既具专业性又富含艺术氛围的教育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成长平台。例如,在工科类专业中,如机械设计、电子工程等,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工业设计美学”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内容。该课程涵盖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如何将美学原理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案例分析、设计实践、美学讲座等形式,学生能够学会从用户体验、视觉美感、材料质感等多个维度出发,提升产品的整体艺术价值与市场吸引力。跨学科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在解决技术难题时也能考虑到艺术层面的需求,培养出既有深厚技术功底又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商科类专业中,如市场营销、广告学等,可以将“商业广告设计”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创意思维、色彩搭配、构图技巧等广告设计的基本元素,结合市场调研、品牌定位等商业知识,创作出既符合客户需求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广告作品。积极开展模拟广告策划、团队协作、客户沟通等实战演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广告创意大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成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
(三)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现代化艺术教育平台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理念,以“德”“美”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劳”队伍。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学校中开展美育教学,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原则促进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弥补学生发展中的不足,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健全学生的评价体系。从中可以看出,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促进“五育并举”思想在学校中贯彻和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它在审美教育中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启善”“以美怡情”的功能。但是,目前我国高职艺术教学中德育与审美教育的整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融合意识”淡薄、“融合措施”缺失,以及其在整合中的“融而不合”。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构筑“以美育德”的高职艺术教育新生态,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的“融而不合”问题。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还需着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打造现代化、高效能的艺术教育平台。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艺术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高职院校应首先进行全面的资源盘点与评估,明确现有艺术教育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发展目标,制订针对性的资源配置方案。一方面,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入更多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如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行业背景的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引进先进的艺术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提升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确保各项资源能够高效、有序地服务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在“五育融合”的深入实践中,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平台不仅是技艺传授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的沃土。以“校园戏剧节”为例,校园戏剧节从策划到呈现整个过程都紧密围绕“五育融合”的目标展开。在德育方面,戏剧节能够选取具有正面价值观和教育意义的剧本,如反映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诚信友善等主题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排练和表演中深刻体会角色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团队合作、互相尊重、勇于担当等品质也在戏剧节的准备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智育方面,戏剧节的筹备涉及剧本分析、角色理解、表演技巧等层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在体育方面,虽然戏剧节看似与体育无直接关联,但实际上舞台表演对演员的体能和体态有很高的要求。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形体训练、体能训练,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表现力。这些训练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美育方面,戏剧节本身就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盛宴。学生通过参与化妆造型、服装设计、舞台布景等环节,学会了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空间等艺术元素来营造氛围、塑造形象。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则用声音、表情、动作等手段传达情感、展现人物性格,实现了对美的创造和欣赏。在劳动教育方面,戏剧节的筹备和呈现过程充满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剧本的挑选、改编到舞台的搭建、道具的制作,再到最终的表演呈现,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辛勤付出和团结协作,体现了艺术教育中的“五育融合”。
五、结束语
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应注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五育融合”理念的广泛传播,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期待本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瑶钿.“五育并举”视域下湖湘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学规范化路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24):229-231.
[2] 邓萍.“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加强美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22(4):21-24.
[3] 张文婷.“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C]//广东教育学会2022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八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二),2022.
[4] 刘鲁宁.“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研究与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10):104-107.
[5] 潘霞.“五育融合”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美育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22):103-10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