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
2024-11-14李大伟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然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起到关键作用,而高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塑造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更应重视并加快信息化教学的落地。以“互联网+”为背景,从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困境,提出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133-04
信息化高速发展下,互联网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显著加快了我国各大领域的升级发展。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全民参与、全面健身,提升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1]。为实现这一目标,《纲要》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使其成为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教育政策指导下,体育信息化随之应运而生。通过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体育领域各项活动进行优化和改造,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当然,高校体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更需紧跟时代步伐,拥抱信息化大潮,积极拓展体育教育事业,不断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和手段,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为培养一大批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一、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提升教学质量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往往局限于某个固定场地和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不同的是,信息化教学则能够打破这一局限性的影响,通过引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令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手段更多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体育教学活动从传统线下转为线上,令教学过程的实时性、互动性、反馈性更强,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和调整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海量爆发,体育教学资源呈现出丰富多样性特征,其中不乏有大量的教学视频、讲座课件以及经典案例,从而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教师可充分结合体育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引入信息化教学资源,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改善以往体育教学枯燥单一的局面,令体育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度。
(三)促进教育公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不同的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可借力网络的高效便捷性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丰富、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域,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体育学习和训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受益,从而更好地体现国家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四)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体育场景,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中感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和魅力;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运动轨迹和数据展开深入分析,为体育教学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信息支持。综上,这些先进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显著提高了日常体育教学的效率,还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二、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一)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与局限
在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似乎总处于学科边缘地位。与专业课程相比而言,体育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辅助性”存在,其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种对体育的轻视,不单体现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更体现在教育理念与价值认知的偏差层面。从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往往被压缩在有限课时内,甚至可能被其他专业课程所侵占,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教师难以深入细致地展开讲解。在短暂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往往只能习得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而无法真正领略体育运动的内涵与魅力[2]。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这些高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仍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他们往往将体育课程简单视为一种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康身心、优秀品质、团队能力及其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学很难真正占据高等教育的主体位置,更难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转型和升级。
(二)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比重不足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无疑也迎来了信息化的深刻变革。但尽管如此,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比重却并非理想,这也直接反映出当前体育教学信息化进程的滞后性。众所周知,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对于场地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如体育场馆的设施、场地的尺寸等都是高校所考虑的客观因素。所以,相对其他学科,教师在实施体育信息化教学时的难度更大,有待高校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投入。但据了解,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专业、轻体育”的倾向。在资金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它们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专业课程和科研领域,以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办学声誉;相反,体育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其信息化建设往往被退而求其次考虑,甚至一度被高校所忽视,导致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3]。一方面,体育信息化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例如,一些高校虽然配备了体育信息化教学设备,但由于设备老化、功能单一等原因,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较为薄弱。尽管很多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但缺乏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其教学层次。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缺失
在当今“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与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这势必会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明白信息化教学并非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然而,许多体育教师往往将信息化教学简单理解为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课件、视频等工具,而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即如何通过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手段的变革却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在面对新技术和新方法时往往持观望态度,甚至产生抵触心理。特别是一些老资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更习惯于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展开灌输式教学,这与信息化教学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明显相悖。而此种教学观念上的颠覆性转变,对于许多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恐于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担心自身课堂教学地位受到影响,故而更易对信息化教学产生抗拒。
(四)学生信息化素养差异显著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是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体育信息化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受地域、经济、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影响,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4]。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普遍能够接触到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家庭和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网络世界也有着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快速适应和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从而在体育信息化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情况则大相径庭。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缺乏接触和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在体育信息化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如此,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差异化,也会给体育信息化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一部分学生适应信息化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设计还需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一)提高体育教学地位,明确教学目标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为此,高校需将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将其放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核心位置之上,这也就意味着体育教学不再只是课表中的一个简单选项,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5]。首先,高校应给予体育课程合理化的配置。不仅要确保足够的课时量,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拓展,还应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需求,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并体验体育运动的内涵与魅力,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由衷热爱。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身体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对他们进行优秀品质、体育精神的塑造。这意味着,体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强身健体、增强运动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唯有将体育教学目标全面化,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更具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二)加大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投入,丰富教学资源
在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下,体育信息化教学显然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适应“互联网+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加大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投入,全面丰富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此,高校应着眼于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建立智慧体育校园。通过购置各种运动监测设备,比如智能手环等信息穿戴工具,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包括心率、步数、体力消耗等,并上传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平台,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我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化的体育训练。通过配置一些先进的智能体育设施,比如智能跑步机、智能篮球架、智能健身车等,用以计算学生的运动消耗强度,然后教师再结合其身体数据指标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运动方案,帮助他们循序提高身体素质。当然,一些经济基础雄厚的高校还可引进智能场馆管理系统,学生仅需登录系统即可进行场馆预约,并可通过身份识别自动开门,从而避免排队等候,提高场馆利用率。而且,高校还可配置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比如智能体温计、智能血压表等,方便学生实时监测健康状态。一旦学生身体存在异常,监测设备可及时发出预警,确保其运动安全。此外,在高校智慧体育校园中还应构建一个云计算平台,针对学生平时的运动数据、健康数据等进行汇总、分析,进而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和健康指导[6]。更重要的是,高校还应积极与其他高校、体育机构等展开深入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开发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如此不仅可降低其自身的教学成本,还能促进校际之间的互通合作,推动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共同发展。
(三)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推动体育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高校作为培养体育领域人才的摇篮,首先应肩负起这一重任,积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通过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全面且深入,不仅要包括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等这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涵盖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线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能,帮助他们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合理设计信息化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和实效性[7]。
其次,高校应大力鼓动教师参与信息化体育教学项目的开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有必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之共同分享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和平台,如此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推动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快速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差异愈发显著,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充分适应这一趋势,高校应积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需求。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评估,包括对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考察,然后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8]。针对信息化素养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推荐一些优质的在线体育课程、体育学术网站和体育学习论坛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同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各种网络协作项目,通过团队协作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体育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而针对信息化素养较低的学生,教师则需通过课堂教学、重点辅导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一些更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此外,教师可提供一些基础的网络应用技能培训,如搜索引擎使用、文献检索等,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化素养。必要的情况下,高校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辅导和答疑服务。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或利用已有的社交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体育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学生也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学习体育的心得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教学质量
在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全面评估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出发,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首先,高校在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需求。除了传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评价外,高校还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的指标范畴,以全面评估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鼓励他们发挥个人运动所长,培养自身综合素质[9]。而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高校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除传统体育考试项目和体能测评之外,还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智能体育器材、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就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训练、合作情况、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精准分析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高校还应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分析。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评价结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同时,还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师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高校还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估和监督。通常,外部评价机构更具专业化、经验化的评估能力,可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估和监督。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高校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在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中的优劣势,从而为今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提高体育教学地位以明确教学目标,加大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投入以完善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差异以实施个性化教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教学质量,高校有望突破当前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困境,推动自身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符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6):80-81.
[2] 龙桂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措施初探[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7):41-42.
[3] 邵语平,李宏.基于“互联网+”高校大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J].办公自动化,2023,28(9):14-16.
[4] 王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思路[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7):104-105.
[5] 朱小军.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科技风,2020(14):73-74.
[6] 刘从梅,李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4):102-103.
[7] 周冰青.“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思考[J].拳击与格斗,2020(24):148-149.
[8] 曾彬锋,王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路径探索[J].文渊(中学版),2019(8):106.
[9] 朱海涛,程亮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智慧体育教学的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3-10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