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与突围
2024-11-14曾融彭锔
[摘 要] 在新时代环境中,有效地运用“大思政课”概念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实践教学构成了“大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以宏大目标为导向,开阔视野,并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然而,目前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参与者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教学资源未能有效聚合、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以及教学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都制约着“大思政课”的建设发展,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在“大思政课”的理念引领下,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应强化使命感,树立全局观,扩展广阔的教学视角。我们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建综合性的教学平台,组织大规模的实践活动,同时建立健全的教学机制,以此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和开创崭新的局面。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97-04
“大思政课”的理念创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也是激发其活力的关键手段。为充分挖掘这一理念的潜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实生活,扩展课堂边界至社会环境。这强调了实践教学在当下教育场景中的核心作用,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升级设定了高标准和新期待,也为未来发展铺就了道路。面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我们需要深度分析并寻找创新解决方案,这对增强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成熟与完善,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构建“大思政课”是中共中央为深化思政课创新提出的新思路。这个新观念主张,思政课应当在社会现实中教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其本质特征就是突出实践性,核心要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强调的是实践性,而其实践教学环节正是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它起到了桥梁作用,沟通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所以,当我们提倡以“大思政课”的视角来推进课程改革时,实际上我们是在呼吁更深层次、更高标准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部分,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明确目标理想,培养爱国情怀
要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我们必须将这一科目放入全球百年罕见的变化格局以及国家和党的全面发展战略之中来考量。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到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宏大的目标为我们构建“大思政课”提供了战略指导。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和完善“大思政课”的概念显得尤为必要且适时。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树立大世界观和大历史观,以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历史眼光进行布局。在横向上,我们要胸怀全球视野,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在构思和实施思政课程时,我们必须将其放在全球格局变革以及国家和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宏观视角下考虑。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角度出发,构建“大思政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对国内外重大议题的关注点和困惑,引导他们理解和评价中国在全球的角色,理智分析国际形势,并清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重任和历史定位。在实践中,我们要拓宽教学视野,深入探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人民与时代的联动。通过深植于历史的教学,将中国的历史深度和当前的活力生动展示给学生,使历史成为鲜活的教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突出“四史”教育,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重现历史情境,让学习者能够亲身感受历史,从而使过去与现在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远大理想,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感,坚定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坚韧性和自豪感。
(二)多方面育人,深化思想深度
“大思政课”的概念强调跨越学校围墙、打破学科界限的全面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实践场所和方式,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育人目标。为此,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首要任务是融合课内与课外,让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构建一个统一的教学框架,确保其在校内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加强校内与校外的联动,不仅要在校园内营造富有思政内涵的文化氛围,还要与社会紧密结合,利用社区资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感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科技的应用也不可忽视,应当创新性地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打破地域限制,使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深入体验和学习,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实践教学改革,旨在塑造具有全球视野、坚定信念的新一代青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优秀青年
在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讨会上,重点提出:“有效地进行思政课程,首要的任务在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晰我们希望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去塑造他们以及塑造这些人才的意义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培养怎样的人才’构成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在倡导‘大思政课’的理念中,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在于品德塑造与人才培养,旨在造就一批有能力担起民族振兴重责的青年。一方面,品德塑造与人才培养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石。这是确保党代代相传,确保国家持续繁荣的关键。”品德塑造应当渗透进德育、智育乃至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是落实品德塑造目标的关键途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培养新时代的民族复兴者,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终极追求。教育始终致力于培养出能够在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制度完善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贡献力量的人才。特别是在当前的新时期,思政课的目标就是塑造这样的时代新人。因此,实践教学改革需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传授知识、引导价值观、塑造行为的作用,全力支持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业的新一代。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
在全国范围内,高校积极响应并推行“大思政课”理念,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力求整合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形成全面的“大思政课”教育模式,这一举措已经在新时代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中仍然相对薄弱。“大思政课”倡导的创新教育理念尚未完全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表现为实践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不足、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有待加强,以及支撑体系的建立健全仍需努力完善。这些问题急需解决,以确保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并体现“大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一)资源利用不足,忽视核心目标
推进全面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关键在于开放思想,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激发青年学生的思维发展。遵循“大思政课”的指导原则,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主动将教学场景拓展到生动的社会现实中,创造出了“移动式思政课”,开辟了新的育人途径。不过,实践中对资源的开发仍有待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对现实生活资源的发掘不够充分。校外实践平台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出现管理不当、校地协作欠缺等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过于侧重“实践”形式,而忽视了“育人”的核心目标,有时过分注重举办活动,而轻视了价值观的引导。此外,校企合作中,虽然已有一些企业和机构建立了临时性的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的长期合作,使大部分单位只能接纳少数学生实习,提供的岗位往往局限于文档处理、后勤支持等,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节,偏离了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
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科技赋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当前,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尖端技术为教学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然而,部分教师对这些新兴技术的认知和采纳程度有限,有的甚至表现出保守态度,这不仅阻碍了先进教学工具的广泛应用,还可能导致教师与善于数字化沟通的学生群体之间产生代沟,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广泛覆盖,降低了数字教育工具的使用效能,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因此,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有效整合并运用数字化资源,成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一环。
(二)师资能力欠缺,协作能力较弱
“大思政课”的核心是使教学跨越教室,融入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责任感。目前实践教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反映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引领实践育人方面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一方面,教师在处理时事议题时可能反应不够及时,未能充分借助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和接纳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足够的价值观引领。另一方面,非思政课教师在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中还需增强,以共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课”建设,当前这种协作的水平仍有提高空间。“大思政课”强调所有参与者全面投入、积极行动,共同肩负起构建宏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在实践教学的实际运作中,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效应仍有待增强。目前,虽然大学的党组织、辅导老师和其他学科教师都朝着全面教育学生的方向迈进,但他们之间往往缺乏深度协作,各自独立行动,形成了一个分散的功能区块。学校党委、学生事务部门、各个学院党总支、辅导员及专职教师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管理体系并未充分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从而在应对新的教学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机制建设不全,忽视教育本质
实践中发现,“大思政课”的运行框架尚存短板,主要体现在资源统筹与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层面。首先,实践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虽为重要教育资源,却因管理和合作机制不畅,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活动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价值引导。同时,企业合作多为短期协议,实习机会有限,且与学术学习脱节,未能有效服务于实践教育的目标。其次,教师团队的协作与专业化发展有待加强。思政课教师对社会热点的融入和响应不够,未能通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时代认知和责任感。此外,非思政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不足,影响了“大思政课”的整体效果。尽管各部门都在尝试“全员育人”,但由于协调机制不完善,各方并未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这些问题暴露出实践教学的制度支持存在缺陷。一是指导机制不全,上级党组织对实践教学的介入不够,导致教师和学生缺乏持续的引导和支持。二是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如教学质量监控不严,学时学分安排不合理,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三是考核机制尚待优化,当前的评价方式尚未充分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应更多地基于“知行合一”的原则进行考核。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突围路径
(一)整合多方资源,激发爱国情怀
在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实与虚拟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信息平台。首先,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现实资源,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实践资源,如红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名人纪念馆等,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让他们亲身体验并理解我国的辉煌历程和民族精神。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此外,大学应积极推动与企业、社区、劳动教育中心乃至创业孵化器等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创建持续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社会各界形成长期合作,创新协同教育的方式,克服孤立开展实践教学的难题。倡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与学术机构联动,共建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以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实践学习机会。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虚拟资源,建设好实践教学信息平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VR虚拟现实技术等,改进实践教学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支持系统,如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精准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互动参与,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建设好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拓宽实践教学空间。综上所述,通过使用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信息平台,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培养师资能力,推进教学改革
在构建“大思政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这一群体的力量,这包括全体思政课教师、其他教育工作者,乃至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确保“大思政课”的实效,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多样化教学方法、扎实理论基础和强大实践能力的优质教学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指导技能,对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如开展专门的研修项目,支持教师参加顶级学术机构的研习活动,以及提供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实地工作的机会,以此增强教师对社会实际的洞察力和实践经验。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强化教师的理论根基,还能帮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入现实案例,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经验丰富的教师或领导应发挥指导作用,为年轻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
比如,在实施“大思政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倡导专职与兼职教师间的深度融合。通过充分利用社会的多元教育资源,打造出一支复合型的教学团队,让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是能触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这样一来,不仅包括校内的行政人员、辅导员、心理咨询专家,还有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指导员,以及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都能参与到教学中。他们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项目或者毕业活动中扮演指导角色,能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三)完善教学机制,适应时代需求
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所有教学人员到位,并使实践活动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需要不 断改进实践教学机制。首要任务是强化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领导系统。在中国,党的作用至关重要。各级党组织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在构建“大思政课”框架内的实践教学改革中,体制与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应强化党的领导作用,建立以党委书记为主导的工作小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得到有力的组织保障。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可以克服过去各自为战的现象,统一调配资源,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此外,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同样重要,需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使其运行顺畅。这涉及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践环节的规范性以及学时学分的规定,以确保教育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规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鼓励多元角色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如辅导员、行政人员、社会导师等,共同助力“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深入人心。另外,将评估机制作为指导,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对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在推行“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革新教学评价方式,侧重全面性评价,坚持多维度整合的综合评价原则,强调对实践教学的动态评估及实际成效的验证。这样的改动能够确保“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有效地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期望的新一代人才,切实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的目标。
例如,构建与实践教学评估相符的激励制度。对在实践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应当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和荣誉表彰,以此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另外,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也应在评价体系中占有显著位置。通过评价推动建设,树立典范,对那些在实践教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思政课教师在考核及职务晋升方面应适当优先考虑,从而激发他们更高效地投入实践教学工作中。这样的机制能有力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构建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大思政课”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鉴于它的长期性、基础性和全面性,有效运用“大思政课”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克服多重挑战并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我们需要贯彻“教育源于生活”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这个生动的教学资源,打造动态的思政学习环境。通过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符合时代的需求,从而培育出能够承担重任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苗苗.新时代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创新[J].安徽教育科研,2024(9):85-87.
[2] 周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为例[J].大学,2024(9):76-79.
[3] 殷雪.“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困境与纾解[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1):26-30.
[4] 秦晓华.“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70-74.
[5] 鲁超.“大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24, 34(1):72-73,76.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