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全要素全过程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
2024-11-14幸岱微张奇志
[摘 要] 为了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全要素全过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索。首先,体系构建了全要素覆盖、注重增值性的评价系统,确保评价与教育目标紧密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建立健全常态化、过程性的评价机制,打破终结性评价的局限,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与动态评估。同时,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构建需求驱动的评价体系,增强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最后,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与专业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坚实的评价基础。希望这一改革和实践探索能够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学生成长成才和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评价改革;质量诊断;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89-04
2020年10月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深化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性评价改革,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学习情况常态化监测体系。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本文主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全要素全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主要目标
响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改革,建立客观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全要素、分年级、全过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常态化、过程性的评价机制,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学习情况常态化监测体系,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优化评价体系三大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2]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求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但应掌握高级技能,能够轻松完成其职业领域内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非常规的所有任务,还应掌握较为宽厚的现代科技知识,能解决和胜任较为复杂的前沿性的技术实践难题,应具备高超的人机协同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3]这种人才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不能把学生的知识拥有量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纵观当前的高职教育,受传统“知识本位”教育理念的影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针对学生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各种测试成绩来进行评价。这种标准化的测试简便易行,在某种意义上能体现评价的公平、公正,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状态及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
(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增值性评价缺失的问题
前已述及,高职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而技术技能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纵观当前的高职教育,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基本上属于终结性、结果性评价。终结性、结果性的测试虽然能体现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利于有效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真正起到以评促学、以评导学的作用。[5]
随着高职教育招生形式日趋开放和多元,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参加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也有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的学生,还有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试点、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等学生,更多低起点的学生进入高职教育。这些多样化的生源,其知识准备、能力、身心成熟程度和学习动力等各方面参差不齐,采取统一的、结果性的“知识本位”的评价,不能很好地体现通过学习使其知识、能力、素养得到增值的情况,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常态化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开展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等工作,各高职院校建立了诸如教学督导等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监测制度[6],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的学习情况评价的相关制度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个别学校即使有,也不够全面、科学。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以任课教师给出的课程考试成绩、辅导员(班主任)给出的评语为主,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评价缺乏企业参与,也没有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评价,因此影响评价的客观、全面和公正,当然也就难以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应用。
三、问题解决思路:重塑教育评价体系,强化职业导向与公信力
(一)解决评价与教育目标脱节
为了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构建客观科学、全要素覆盖、注重增值性、分年级实施且高度综合性的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体系。该体系紧密对接学校培养目标,旨在解决当前评价体系与教育目标脱节问题,确保评价过程既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与成效,又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打破终结性评价局限
为全面优化高职教学评价生态,致力于建立健全常态化、过程性的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旨在打破传统以终结性、结果性评价为主导的局限,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与动态评估。通过日常表现、项目参与、阶段测试等多维度评价手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长轨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双提升。
(三)增强职业导向与市场需求对接
为提升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需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需求驱动的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体系。[7]该体系汇聚企业、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多方力量,确保评价视角的全面性与针对性。通过紧密对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有效解决评价主体单一及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为学生顺利步入职场、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升评价专业性与公信力
为增强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与专业性,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与学校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这一合作模式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优势与独立视角,对评价体系进行深度优化与监督,确保评价标准的严谨性与评价结果的公信力。[8]同时,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有效提升评价工作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四、多元协同机制,以信息化为翼深化教育教学诊改与督导
(一)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明确建设思路与目标
根据“质保理念引领、目标标准对接、制度流程明晰、数据信息联通”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思路,坚持紧紧围绕目标链和标准链,全面覆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对象,突出决策指挥、监督控制、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五个维度[9],持续优化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的诊改平台,完善“目标分类、标准量化、主体多元、平台支撑、改进有效”的诊改运行机制。多元协同第三方专业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要素、增值性、分年级、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协助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在校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专业性。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熟练程度、职业道德素养、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价[10],评价结果对评价主体进行反馈。具体“多元协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全要素全过程评价体系”见图1。
第三方机构基于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价内容研究、数据分析领域的深厚经验,将先进的教育监测体系咨询方法与数据收集、分析、呈现技术相结合,从迎接外部评估需求和满足高校内部改进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平台+咨询+报告”的教育监测与评价业务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机构自主研发教育监测与评价“U型理论”。“U型理论”从高职院校相应的建设目标出发,自上而下设计教育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指标体系和智能化数据技术搭建数据平台、呈现数据结果、反映教育质量。教育监测与评价“U型理论”模型见图2。
(二)以信息化为引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教育教学方面,搭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在行政管理方面,推广电子政务系统,实现管理流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在学生教职工服务方面,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查询和服务支持,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通过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重视行业组织作用、精准调整专业布局、推进信息化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三方机构自主研发“大数据技术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帮助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其中,“大数据技术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以第三方调研数据、学校客观数据、外部数据等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与呈现技术,实现数据图形化直观呈现;多级指标可逐层下钻,指标体系全面覆盖并深入学校、教师、学生、专业(群)、课程等维度;可实现多年数据的积累,进行纵向对比,了解变化趋势;提供部分全国数据横向对比,帮助了解本校、本专业(群)在全国同类对比中所处的位置,了解优势,发现差距,从而针对性地改进提高。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平台打通教务系统、科研系统、招生与就业系统、门禁管理系统[11]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从招生到就业、从学生到师资、从专业到课程的各教学指标的数据分析与预警。在此基础上,改进数据清洗策略,提升平台数据质量。
(三)聚焦专业与课程,深化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
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学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一举措不仅弥补了内部评估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还通过专业的视角和标准化的流程,为学校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与改进建议。第三方机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系统评估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应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为学校的专业调整与课程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紧密配合省教育研究院,针对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大规模的学生网上调查。这一调查覆盖全校所有年级、专业的学生,通过匿名方式收集他们对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真实反馈。调查结果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现状,调整教学策略,还为学校管理层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的企业满意度、在校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调查中,我们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广泛评价。以企业满意度调查为例,某次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优异,但同时在某些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储备稍显不足。针对这一反馈,学校迅速响应,调整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增设了前沿技术课程,并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四)强化督导检查力度,确保诊改工作有效落实
为了构建一套高效、全面且持续优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性地推行“全员参与、内外结合、多方联动、持续改进”的督查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管理中单一主体、单向监督的局限,转而形成一个多元共治、互动反馈的生态系统,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这一框架下,校领导作为引领者,高屋建瓴地规划督查工作的总体方向,确保政策导向的正确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学校专兼职督导人员作为专业监督角色,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定期听课、随机抽查课件与作业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堂实施及作业布置与批改等关键环节进行细致评估,确保教学活动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
同时,二级学院领导和督导团队作为中坚力量,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结合本学院特色,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既保证了督查工作的普遍适用性,又体现了学科差异性。他们不仅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和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测,力求从多维度、多层面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而学生信息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其声音尤为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微信群调研等手段,学生能够便捷地表达自己对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的看法与建议。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督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使得改进措施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某专业课程组织了由督导人员、二级学院领导及学生信息员共同参与的联合督查小组。通过连续的随堂听课,发现该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督查小组立即与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建议增加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利用微信群向学生征集改进意见,结合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支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2]而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增值性评价缺失、常态化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构建客观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要素、增值性、分年级、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过程性评价体制机制,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还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影响力,从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2020-10.
[2]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01-24.
[3] 张奇志,幸岱微,尹缀缀.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基点与策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3):28-31.
[4] 曹海英,杜威.关于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0(9):196-197.
[5] 陈文江.简论“评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24-26.
[6] 冯润.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7] 乔凤凤,丁增辉.基于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职全过程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25):112-114.
[8] 田险峰,陈伟,闫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探索: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08-209.
[9] 幸岱微.“五质”导向下“五纵”“五横”教育评价改革体系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22(1):26-30.
[10] 高智华,齐雪茹,王飒爽.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7(1):21-25.
[11] 李梅.基于MEPRH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11):85-90.
[12] 熊丙奇.“四个评价”的意义与前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1):21-24.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