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德智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11-14马国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9期

[摘 要]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应将德育渗透进智育中,并始终贯穿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德智融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参考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智融合成功经验,分析职业院校影响德智融合实施成效的因素,探寻职业院校德智融合育人成功路径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德智融合;现状;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77-0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在德智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职业院校德智融合的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此次实践研究调查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为对象,调查方式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其中,教师版150份,有效回收133份,有效回收率达88.67%;学生版950份,有效回收929份,有效回收率达97.79%。问卷涉及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环境艺术系、计算机管理系、基础教学部4系1部共17个专业。教师版样本特征包括:任教学科类型、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学科比例为思政课6.02%,文化基础课31.58%,专业课(理工类)56.39%,专业课(人文社科类)0.75%,体育3.01%,其他2.26%;男36.84%,女63.16%;年龄比例:25岁及以下2.26%,26~35岁46.62%,36~50岁43.61%,51岁及以上7.52%;教龄比例:3年11.28%,3~5年17.29%,6~15年46.62%,16~30年21.05%,30年以上3.76%;职称比例:初级36.09%,中级40.6%,副高22.56%,正高0.75%。学生样本特征包括:专业、性别、年级。专业比例为文科类2.91%,理工科类66.2%,其他类30.89%;男71.04%,女28.96%;年级比例为:一年级27.21%,二年级23.78%,三年级28.87%,四年级19.69%,五年级0.44%。

(二)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分别设置25道题和18道题。教师版单选题共有22题,多选题1题,排序题1题,填空题1题。问卷结构如下:(1)单选题:性别、年龄、所在单位、任教学科类型、教龄、职称、对课程德育的了解程度、任教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任教学科德育渗透的适合度、是否参加过德育融合课程相关培训、是否认同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渗透作用、讲授课程是否蕴含德育价值、德育渗透在学校工作中地位怎样、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进行德育渗透、备课时是否会渗透德育内容和手段、教学过程是否有较多德育方法与手段、习惯采用的德育渗透方式、对当前学校课程德育渗透工作实效性的看法、自己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重智轻德”的观念、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投入的精力、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程度、是否将学生学习过程的道德表现计入学生考核,共计22道题。(2)多选题:你认为课程存在的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排序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由高至低排序。(4)填空题: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渗透做法举例说明。学生版单选题共有14题,多选题2题,排序题1题,填空题1题。问卷结构如下:(1)单选题:性别、学校、就读年级是否是中职、是否五年制高职、目前就读年级是否高职高专、就读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结合教学内容对你进行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正面引导或教育、方式有哪些、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会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及赞同并内化教师的思想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对你的公平意识及道德意识等价值观念具有重塑影响、教师是否有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你的任课教师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将道德表现计入成绩考核、教师能否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违国家大政方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进行管理、任课教师德育时常用的方式,共计14题。(2)多选题:哪些学科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你进行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正面引导或教育,影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效果的主要原因,共计2题。(3)排序题:请将影响你的道德品质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选项按照由高至低进行排序。(4)填空题:你对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有哪些好的建议。统计调查结果发现职业学校实施德智融合势在必行。

二、职业院校德智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对德智融合教育认识不足。新时代背景下应将德育渗透进智育中,并始终贯穿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必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确立职业理想信念、拥有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它是价值性和科学性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为实现培养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打好基础。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方面做得比较领先,但是个别职业学校,德育和智育各自形成了毫无关联的学科体系,承担着独立的职责,难以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教育教学逐渐趋向智育化。

我国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德育为首,但在部分职业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德育往往被忽视。还有个别职业学校在招生和就业的竞争压力中逐渐淡化了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业课教学呈现应试化、智育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枯燥灌输知识,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承受,认为考出好成绩就能找到好工作,重智轻德。有的学校也意识到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智育中渗透德育,但由于对德育长期性、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认识不清,未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也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此外,即便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由于形式主义影响也是不伦不类,德育内容抽象空洞,不足以解释当前简单的社会现象隐藏的复杂而深刻的德育道理,根本无法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既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又不能使其认同,更难促其内化。此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受社会上功利主义影响,在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中严重缺失,大大削减了德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对学生的吸引力。长此以往,重智轻德,恶性循环。

(二)教师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6~15年教龄的教师,因其能自觉关注学生,会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要出发,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他们更能注重教育过程的德智融合。实施德智融合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如果不能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德智融合教育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能充分发挥德智融合作用的主要表现有:

职业学校中部分教师对课程德育的了解程度不深,对所任教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任教学科德育渗透的适合度缺乏认知,甚至有人质疑德智融合的地位。个别教师认为自己所授课程并不蕴含德育价值,不认同所有课程都具有渗透德育的作用,还有极个别教师认为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并不重要,从而极少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备课时更不会把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手段写进教学设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进行德育渗透,或无从下手。

德智融合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这些特殊性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素养,还要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等能力素质。然而,在有些职业学校中教育教学队伍是由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构成的,教育者素质不一。首先,兼职教师缺少德育融入课程的相关培训,大多数是由相关专业转化来的。其次,有些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有比较多的德育渗透方法和手段,会用潜移默化、寓意于景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但仍有部分教师简单直白地说教,加之与德智融合相关的学科课程建设不完善,使德智融合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三)学生方面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德智融合教育的对象,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德智融合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是德智融合实施内容、方法和政策的基础要素,而在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脱离了德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多学生只是忙于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闲暇时间则被各种“快餐式娱乐活动”占据。在教育教学中,希望教育者可以尊重他们的思想,自由、民主地交流,而不是简单直白地机械说教。

职业学校理工科学生较多,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是职校学生逐步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和具备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不能解决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冲击。当代职校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迅猛81591f01a1ded5ba2d1700e53cc1f07122dda4fbee01571a066c0ead303c9108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为其扩大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少职校学生也因缺乏自制而沉迷网络,迷失方向。他们被数字、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包围,网络上各种社会现象、观点、观念让其眼花缭乱。职校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构成、思维能力所限,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念影响。

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模糊不清,缺乏专业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和渗透过程。传统的德育课程内容具有思想化、格式化、政治化特点,单调乏味的机械说教容易使充满青春气息和勃勃生机的职校学生产生排斥或旁观者心态,不能将德智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迫切希望教师结合学科内容,结合职业发展、课堂管理、操作方法、氛围营造进行入脑入心的德育。

(四)家庭方面

职校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观点极易受其家庭影响。很多时候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其在学校逐渐接受的德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父母清楚地知道知识和人才竞争的重要性,他们希望子女掌握更多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因而对孩子的智育水平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样的标准和要求下,父母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进而使很多家庭教育走入误区: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和分数,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学科上花费的精力。重智育,轻德育,反映出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有些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得分数者得天下”,为了让孩子得到高分,盲目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提分辅导机构,完全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往往造成孩子“重智育重成绩”“有成绩无理想”或“高分低能”或“高分失德”。家庭德智融合教育意识淡薄,有很多职校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行,品德问题可以毕业后走向社会学、慢慢学;教育内容有失偏颇,重视知识学习,缺乏思想品德、政治、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上,缺少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孩子不沟通则已,一沟通就冲突。很多家长也重视家庭中的德育,但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既过分溺爱,又简单粗暴。这种方法忽视了“德育”“智育”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协同发力。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私、孤僻、任性、多疑,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有可能阻碍孩子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五)社会方面

首先,新时代,信息“爆炸”,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受“高知识意味着高收入,精技术意味着高报酬”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一些企业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人才的获得,轻视了品德的重要性。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社会上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社会失衡教育,势必造成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这些高分低能的职校生出现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其次,在社会转型期的环境下,各种制度和法规还处在完善之中,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寡德却能大行其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很多职校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部分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职校学生受到这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会动摇自己已制定的目标及心中的道德理想。

最后,新媒体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突破了时空的障碍。鱼龙混杂的自媒体平台信息使职校学生获得信息方式更多、更快、更便捷,接触的信息面更宽,获得的不同观点也越多,而职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加之新媒体强大的渗透性,这无疑增强了职业学校德智融合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三、职业院校德智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提升德智融合教育教学发展水平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逐渐增多,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得以彰显。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充分挖掘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从就业质量、人才培养、社会价值、职业定位等内容出发,明确自身办学定位,为国家培养“德智融合”型人才,创建拥有美好理想,能够服务社会的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德智融合教育教学和发展水平,培养较好适应社会工作和岗位需求的职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德智融合教育教学相关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德智融合”工作能否取得实施成效,关键在于教师。要重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德智融合”育人能力的提升。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和使命——立德树人。职业学校应该通过邀请相关职业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开展各种师资培训,不断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德智融合”的能力,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的教育教学应该将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知识的转化,深入发掘德育元素,把育德与价值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赋予全部课程以育人功能。同时要贯彻落实“三教改革”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通过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会、集体备课会等活动,实现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新路径,真正将“德智融合”渗透到职业学校日常工作中。

(三)深化教学实践改革,激发德智融合教育教学新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创新改革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德智融合”育人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观念。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教书和育人齐头并进。教师要善于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生活问题引入课堂,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无论是增强学生体验感的VR(虚拟现实),还是可以适时传达新信息的公众号,或者可以进行互动讨论的微信和QQ群、智慧学习通等相关学习软件,都可以大胆地采用,努力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亲和力,激发出学科教学中“德智融合”新的活力。同时,教学形式的选择要灵活多样。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德育仅靠灌输是无法取得有效性的,学科教师进行德智融合应注意营造良好氛围,寻找师生彼此沟通的契合点,增强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和效果。教学过程中,切忌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更好地实现“德智融合”育人目标。

(四)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探索德智融合教育教学新模式

只有通过理论与实际分析,探索职业学校德智融合教学模式,促进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向思想体系转化、从思想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才能为加快职业学校德智融合教学模式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改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使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强化和践行工匠精神和养成精益求精习惯。从目前各职业学校的德智融合教学效果来看,要在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教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精心设计和组织,加快德智融合教学模式探索,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我相互联系的整体,力求寻找一种普适性的、行之有效的、切实解决当前德智融合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五)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德智融合教育教学评价反馈系统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评价系统要么是不完善的道德教育评价系统,要么是单一的专业教学与学习评价体系,目前已不适应新的德智融合式教学改革。当前道德教育的评价系统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德智融合的健康发展。往往以“优、良、中、差”几等评价学生,而且大多数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对学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大部分评价个人主观成分比较多,往往对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所以,相对而言,德育评价比智育评价更具难度。要使德育“深入生心”,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关键。教育者应该明确,学校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全方面、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实施评价的同时,尊重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德智融合评价系统的建立健全,应该体现在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目标体系和评估体系中。这样,不但教师的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有所遵循,学校工作、教学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也就有了依据。德智融合评价系统应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向着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的方向延展,并建立具有本校德智融合特色的共享学习机制,引导全体教师积极自觉地投入德智融合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 傅徐翼.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立体化育人之路探析[J].科技资讯,2017(34):209-210.

[3] 李智.“德智和谐”教育观念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