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育人创新实践模式研究
2024-11-14张小鹏龚旭杨娜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在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高铁通信与信号设备构造与维护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育人改革,探索课程育人创新实践模式。综合论述科任教师的关键性,充分挖掘教学设计的高效性,概括分析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形成科任教师育人“2融合”提升策略、教学设计育人“3结合”实施方案、课程评价育人“2混合”改革思路,同步融入“四新”技术,探索出课程育人“232”创新实践模式,完成课程育人建设的实践研究。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课程育人;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45-04
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育人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科任教师、教学设计、评价考核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文化传承、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教学越来越注重育人功效,探索出课程育人“232”创新实践模式,如图1所示。
一、科任教师育人“2融合”
科任教师是专业知识的讲解员,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原理,能够准确、清晰地为学生讲解。同时,需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科任教师更是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者,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要求科任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有力推动产教融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聘请现场专家担任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实现“教师+导师2融合”(如图2所示)。学校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素养开展言传与身教活动,重在以身作则;企业导师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重在生产应用。
(一)学校教师为主导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教师要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永恒不变的职责,这是一份岗位要求,更是一份社会责任。要认真讲解理论知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1.言传讲授知识
当前,在校学生有多种学习途径,包括线上学习、实践练习、自主复习等,相对而言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中言语讲述的授课过程,教师将自己所学、所知、所看、所想以言语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以资料的形式传递给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捕捉信息、学习知识。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结合当前教学内容,及时走进企业,积极开展企业实践活动,争取将现场新技术、新工艺带到课堂上,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对接。
2.身教传递素养
学校教师自身就是一本移动的教科书,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认可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走进教室之前,调整自己的心态,梳理自己的状态,优化自己的形态,将精、气、神提至最佳姿态,展现出对课程内容的自信、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学生学习的关心,将学生的焦点成功转移至学习上,为课堂学习氛围增添热情的活力,对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企业导师为辅助
学生毕业之后将会走向各个企业,为企业发展增添新鲜力量和源源动力。为了提高学生入职上岗所需的必备技能,在学校阶段就开始接触学习企业生产案例,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实践操作,在实践验证下掌握理论知识。在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进程中,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实际生产案例,创设真实的生产情境,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1.理论知识精确
企业导师长期从事现场实际工作,遇见过很多生产案例,包括设备状况运维养护、机械故障分析处理、电路故障分析处理等情况,在每一次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用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作为精确支撑和指导。因此,企业导师更加清楚在生产中用到的关键理论知识,这些关键点就是学校学习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的关键知识。
2.实践经验丰富
企业导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生产经验,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本领,可以将现场生产案例、最新施工工艺带进课堂,结合自身职业素养,在企业文化渲染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导师结合既有实训设备,根据现场真实案例,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充分体现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操作,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共同提升。企业导师开展的实践教学指导,可以克服既有教材内容的陈旧性问题和过时性缺点,真正实现学习知识和生产应用实时匹配,全面推进产学一体化,努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二、教学设计育人“3结合”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和决策过程,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设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效果。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都紧密围绕主题展开,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服务企业实际生产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落脚点,规划“课前+课中+课后3结合”(如图3所示),挖掘潜在育人点,设计课程育人实施方案。在预习过程中以工匠精神导入,渗入育人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产案例深入,融入育人元素;在作业布置中以岗位情境代入,注入育人功效,综合实现教学设计环节全覆盖的育人大格局。
(一)课前以工匠精神导入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尽心尽责的技术能手、大国工匠,他们呈现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传颂,他们体现的工匠精神在四处闪耀。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预习任务,包括高铁通信设备的网络安全防护、高铁信号设备的日常运用维护等,搜集特征鲜明的事例,以工匠精神的宣扬与传承为切入点。从认识工匠开始,走进工匠事迹,体会工匠思想,感悟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工作。
(二)课中以生产案例深入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实际生产案例为载体,通过现场设备维护案例的分享,在真实生产过程中切实感受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在具体操k2hNDtIW3W8ohHrtk5XM9g+P5ZeLtTltUwng0K3srKI=作步骤中深刻认识标准化作业的关键性,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一方面,选取现场标准化作业样板工程,以精湛、高超的检修技艺激发心中的向往,以整齐、美观的施工工艺激活视觉的愉悦,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一颗严谨、细致的珍贵种子,经过持续引导、培养,终将生根发芽,伴其一生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另一方面,选取违章作业引起的安全事故,通过事故分析,以惨痛的代价敲响安全的警钟,以疏忽的细节反衬规范的操作,在反思与总结中深化规则意识,强化安全理念。
(三)课后以岗位情境代入
高铁通信与信号设备构造与维护课程内容是铁路工电供一体化职工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坚实理论基础。将工作岗位职责巧妙地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课后复习阶段,搜集或创设岗位情境,学生以一名合格职工的身份自主代入,在时间限制和能力要求的双重压力下,感受岗位任务的艰巨,认清岗位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责任意识,塑造爱岗敬业的高尚品质。在交通i9qvd6jailDjuVDeUtABcYw9yorkheEYU43WaD9vABQ=强国的发展进程中,在学校脚踏实地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而努力学习,岗位上再接再厉为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而持续奋斗。具备岗位能力、胜任岗位工作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源,可以形成使学习更加主动、更加努力的内生动力,有利于持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将岗位情境代入作为复习任务,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明确对岗位要求的认识,更有助于岗位胜任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评价育人“2混合”
课程评价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至关重要,能够收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包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这些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有助于促进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教师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完善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在课程评价中融入育人元素,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评价工作,将育人效果纳入评价范畴,对育人增值进行梳理和评价。采用“线上+线下2混合”的评价手段(如图4所示),通过线上信息化平台记录日常持续学习的过程性数据,结合线下学习成果的实际演练考核,形成导向明确、过程明了、效果明显的评价育人方案。
(一)线上过程性评价
线上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度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以“超星学习通”线上平台为例,通过线上信息化学习的数据记录,做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积少成多的学习态度,养成持续学习的好习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好品格,共同打造学习型社会。
教师可以给课程班级发通知,用于课前预习通知、上课通知、课后测验通知等场景,可以通过已读、未读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可以针对某个班级布置讨论或者面向全部班级布置特定的话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讨论区进行问题交流和分享,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对课后学习积极性做出评价,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提取学生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可以设置签到标题,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的签到方式,学习通平台共有四种签到方式,分别是普通签到、手势签到、位置签到、二维码签到。可以发放问卷,问卷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三种题型,可以设置多道题,每道题也可以自主设置选项数量,以设置“奖励积分”的方式进行过程记录和答题结果评价,问卷数据实时反馈,可搭配学习通App投屏进行统计结果展示,可以将数据导出作为综合分析依据。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随堂练习编辑和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题库进行选题,每个题型单独设置答对得分,得分计入课堂积分,作为评价记录。通过线上教学视频的学习进度、学习频次、单次学习持续时间等数据,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做出公开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预习或者复习。通过线上单元测试题的作答情况,包括答题及时性、答题总时长、正确率等数据,对阶段学习效果做出自动评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它强调努力和付出与回报之间的直接关系。在学习上,如果花更多的时间复习和做练习题,那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就会增强;在职业发展中,如果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职位、更好的薪酬或更多的机会。只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才会收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调整,是保证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线上平台自动储存的学习记录数据,对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做出客观评价,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注重过程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线下成果性评价
以现场实际生产过程为背景,设计考核项目,开展成果展示考核。通过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岗位意识的体现对岗位责任心进行评价,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对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进行评价,通过标准化作业的实施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行评价。线下成果评价既是对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的考核,又是对课程育人增值的评价,进而反思整个教学设计,不断优化和改进,构成闭环控制,确保课程育人建设走到实处、走在心处、走向深处。
四、“四新”技术进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在生产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现场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得到改善,新工艺使设备安装与施工过程更加安全、高效,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促进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学校教师进企业开展现场实践学习,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和管理活动,学习“四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从而将这些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知识的现场同步性;可以收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案例素材,这些真实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场职工担任课程教学企业导师,充分利用自身实践经验和工作技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实用性的学习内容,有助于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经过长期的企业工作,职工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运营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认识,可以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高铁通信与信号设备构造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通信部分的教学需要与现场通信部门多交流,学习当前网络传输新技术,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可靠,邀请高铁网络管理方面的职工一起完成高铁通信的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高铁信号部分的教学需要与现场信号部门多联系,学习最新的高铁信号设备和技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邀请高铁信号设备维护方面的职工共同完成高铁信号的教学任务,在实训过程中实现标准化作业。以实际案例为背景,直接引出对“四新”技术的描述、分析和应用,确保学生清晰地认识和学习现场新技术,提高学校教学的生产性,缩短企业岗前培训期,提高公司生产效率。
五、结束语
在课程育人改革过程中,从科任教师的行业构成出发,形成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担任、相互合作的建设路径;从教学设计的组织开展出发,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生产案例为突破、以岗位情境为拓展的建设路径;从课程评价的全面实施出发,形成了线上过程性评价、线下成果性评价的建设路径。立足科任教师育人“2融合”,紧扣教学设计育人“3结合”,注重课程评价育人“2混合”,通过“232”综合分析,探索出课程育人创新实践模式,为课程育人建设提供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2):61-64.
[2] 应良波,徐飞跃.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3(28):105-108.
[3] 陈明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158-160.
[4] 张月,吴兆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在线课程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23):87-94.
[5] 陈岗,秦文胜,辛继胜.产教深度融合 协同“三教”改革 共育创新人才:广轻—华为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4(6):180-182.
[6] 陈拴.基于OBE理念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13):73-76.
[7] 王建洲.基于系统思维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立法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2):13-1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