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格特质及岗位能力方向培养的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探索
2024-11-14黄娟李里覃姗姗王颖黄宏思
[摘 要] 目的:探讨基于就业岗位方向的校企融合育人模式在高职智慧康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应用。方法:以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借助产业学院平台,对2023级共180名学生进行研究。90名学生进行性格特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个人意愿确定康养照护方向(n=32)、康养康复方向(n=30)、康养管理方向(n=28)三个方向班级,三个班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同,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根据培养方向由企业设定。另外90名学生采取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两个年级专业核心知识掌握度以及岗位胜任能力。结果:岗位方向组基础课程在理论测试与操作考核方面的表现均显著优于对比组,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高度的显著性(P<0.001)。同时,岗位方向组的人格特质、健康照护能力、人际沟通与支持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比组,且这种差异同样在统计学上具有极高的显著性(P<0.001)。结论:岗位方向校企融合育人模式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技能型应用人才优势明显,能够在人才需求目标、学校教学内容、课业内容结构、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有效融合,企业主导,学校辅导,带动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 键 词] 性格特质;校企融合;岗位能力方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41-04
当前,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体系变革,我国进入注重技能的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1]。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积极应对这一趋势,以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通过校企密切合作,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评价体系。依托产业学院平台,深入研究校企联合开发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23年12月,选取某高职院校2023级智慧康养专业学生180名作为研究对象,90名学生为对照组,90名学生作为试验组。试验组学生90名,男生11人,女生79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9.81+0.85)岁;对照组学生90名,男生5人,女生85人。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41+1.1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方面的对比显示,两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在统计意义上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见表1。
(二)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所涉及的课程由相同教师授课,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能力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行动能力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一致,所占比例也相同。对照组不做性格特质测试,不按照岗位能力方向分班,按照入学登记进行传统分班教学。试验组在不同岗位能力方向的基础上分班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项目计划:①入学进行性格特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个人意愿进行面试分班。②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由校内教学团队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由企业制定。③以岗位方向胜任能力为核心[2],我们构建了包含人格性格特质、健康照护能力、支持与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这五个维度的能力模型。这一模型成为两组课程设计及模块化教学实践的基础,确保了我们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岗位方向的实际需求展开。
2.项目实施:①试验组按岗位分班,分为康养照护班、康养康复班、康养管理班;对照组按照入学常规分班,为智慧康养班。②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班由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班由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见表2)③实施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由校内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
(三)观察指标
1.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学生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包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理论知识采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养老护理员(中级)考试模拟题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越好;操作技能采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健康养老照护赛项案例情境进行考核,共有3个场景,包括居家场景、社区场景和医养结合机构场景,每个场景有2~3个任务,每站有相同的评委进行打分,评分标准从评估、实际操作、人文、灵活性、创新性进行打分,两组学生的评分标准统一,满分为100分,得分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为评估两组学生在岗位方向上的能力,我们采用了照护核心胜任力量表作为工具,该量表涵盖人格特质、场景照护能力、支持与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等五个关键维度。学生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意味着其在岗位上的胜任力水平越高。
(四)统计方法
在场景模拟的环境下,我们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健康照护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比较。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场景健康照护技术知识掌握比较
通过对两组学生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的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种差异具有极高的统计学显著性(P<0.001),详见表3。首先,在理论课程知识方面,试验组的学生展现出了更高的学习成效和更深入的知识理解。他们不仅准确掌握了健康照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还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学生在回答理论问题时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且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展现出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加独到的见解。其次,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试验组的学生同样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他们在模拟场景中能够熟练、准确地执行各项健康照护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测量生命体征、执行基本的照护程序以及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等。试验组学生的操作不仅动作规范,而且能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迅速做出判断和应对。相比之下,对照组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虽然也能够完成基本任务,但在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方面仍有待提高。
(二)两组学生岗位方向能力比较
我们对两组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组在人格特质、照护能力、支持与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种差异同样在统计学上极为显著(P<0.001),见表4。这一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在岗位胜任力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首先,在人格特质方面,试验组学生展现出了更为积极、稳定且适应性强的特点。他们具备较高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在面对工作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乐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环境。其次,在照护能力方面,试验组学生表现出了更加专业和细致的特点。他们具备扎实的照护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患者需求和状况制定合适的照护计划,并有效执行。同时,试验组学生还注重照护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能够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效果。在支持与人际沟通能力方面,试验组学生同样表现出色。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倾听能力,能够与模拟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试验组学生能够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有效地促进了团队协作和氛围的营造。此外,在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试验组学生展现出了更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保持清晰的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对应对岗位上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方面,试验组学生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他们关注行业发展和趋势,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沿动态,并愿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试验组学生还能够结合岗位实际,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试验组学生在岗位胜任力方面展现出了多个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试验组学生的优秀表现,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同时,对于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来说,这也为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讨论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院校与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教学主体,并未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育人模式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实现实时、有效的对接与协同。这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和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才发现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3-4]。产业学院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旨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确共同的培养目标是产业学院发展的基础,有助于确保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针对职业院校与岗位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对接问题,产业学院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这一难题。
(一)明确共同的培养目标
产业学院应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及未来人才需求方向。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5],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基于市场需求分析,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详细的培养规格,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这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环节等方面,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掌握所需技能。
(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产业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基础学科优势以及企业的实践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使教学内容既包含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包括师资、设施、技术等方面。企业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校则可以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技术支持,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前沿技术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引入企业前沿技术,将其融入教学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动态,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行业标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将行业标准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并掌握行业标准和规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灵活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往往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产业学院可以构建一种更加灵活、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6]。实践教学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与企业应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等资源,学校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四)创新育人模式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创新课程、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力。产业学院可以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育人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提前适应岗位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五)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为确保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学校与企业应建立联合考核机制。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表现、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定期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产业学院应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院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还可以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产业学院可以有效解决职业院校与岗位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对接问题,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而且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湛的工人[7]。此外,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动教育扶贫工作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与综合治理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双方能够共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就业的优化以及企业创新的推进,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可以实现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创新、融合校企文化,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发展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等。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雷世平,谢盈盈,乐乐,等.从学历社会到技能社会:历史必然与推进策略[J].职教通讯,2022(1):39-46.
[2] 彭玲.基于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2):91-98.
[3] 陈艳,徐咏梅,李晓梅,等.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综合实训教学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 40(9):109-111.
[4] 王家龙,顾迎东.乌拉地尔在高血压危象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16):45-47.
[5] 黄笑.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协同育人的衔接运行机制构建[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5):173-175.
[6] 王璐.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风,2024,(10):41-43.
[7] 柴树洁,孙秀慧.翻转课堂联合TBL教学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3):530-532.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