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究

2024-11-14周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9期

[摘 要] 充分挖掘和运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地方红色资源赋能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面临着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教学活动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教学安排随意、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效果不清、缺乏评估和反馈机制等现实困境。高校要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奠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立足点;统筹课程目标,把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出发点;聚焦教学内容,找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切入点;拓展实践领域,丰富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模式;培育红色师资,提高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搭建网络平台,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与利用。

[关 键 词]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25-04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高校要贯彻“大思政课”理念,遵循“大思政课”的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和运用好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1]。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教育功能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理想和坚定信念,其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其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形态两种文化形态。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战争、革命事件及重要会议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形式存在,遍布全国大江南北,数量丰富、规模庞大。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对红色文化内核的凝练,主要以革命传统和文化、红色精神等形式存在,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充分挖掘和转化地方资源,形成激励学生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活用展示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历程的红色场所,为思政课教学创造丰富的实践载体;善用记录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历史的革命文物,采用多元化教学增强红色资源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课内课外活动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互补、高校与社会协作,形成红色资源教育人、熏陶人、激励人的积极效果。

二、广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概貌

广州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是我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民主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当前广州全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红色史迹)214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112件(套),其中,国家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处,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城市第三,各类红色旅游资源619项,红色史迹11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5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个[3]。其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杨家祠、广东区委旧址、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广东宣传员养成所遗址被认定为广州市第一批学校思政课教学点[4]。各大场馆红色藏品丰富,如广州起义纪念馆的广州起义标志红布带是当年参加起义军民的识别标志,还有藏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藏于海丰县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的农会斗、藏于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的红军碗等,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崇敬和对往昔的缅怀,具有重要的情感意义和历史价值。

《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构建“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全面建成,广州红色品牌效应跻身全国前列[3]。近年来,广州市围绕此目标,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擦亮红色文化品牌。红色史迹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加强了对文物本体修缮保护,加大了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经费的投入。红色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举办各类红色主题展览,如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举办“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展览,在农讲所旧址纪念馆举办“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廉政思想与实践”展览和“复兴之路”广州展,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举办“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早期正风反腐图片展”等。创新宣传方式掀起红色文化学习热潮,如依托中共三大会址和农讲所旧址成立“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开展“六个一”活动(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段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场宣讲辅导),通过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将新思想的“天线”与实际工作的“地线”连接起来。

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如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还需要扩大,当前广州地区除了越秀区以外,其他各区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较散,相互间缺乏有效关联,资源整合力度不高;在宣传策划方面,统筹和创新思考不够,缺少主题性和系统性的深度挖掘和专题研究,特色不鲜明,印象不深刻;红色文化主题场馆在陈列布展方面内容不够丰富,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不充分,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强;部分教育基地的红色史迹由所属街道或村民维护管理,工作人员和讲解人员管理培训不够,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有待提升等。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笔者对广州地区高职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建设职业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师生进行了调研与访谈,获得了1162份数据。数据显示,多数高校立足时代发展需求,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技术不成熟等多方面限制,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

(一)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教学内容缺乏对整个红色文化体系的深度挖掘和系统解读,仅限于简单介绍和宣传某些红色历史事件,停留在表面介绍,没有深度挖掘其中的核心思想、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认知框架,无法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教学内容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比较和思考,红色文化虽然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缺乏对比和思考,学生很难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下理解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教学内容缺乏对当代意义和启示的探讨,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具有当代意义。教学过程中对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启示探讨较少,导致学生难以将其与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无法深刻领会其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二)教学活动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活动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属于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实际参与和体验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但现实中学生实践参与机会较少,仅停留在理论宣传和知识传授层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活动缺乏适当的互动平台和机制,限制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活动局限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个体的差异要求更加个性化的互动方式和教学策略。

(三)教学安排随意,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

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大多是统一的教学安排和活动安排,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现有课程体系下,思政课门类较多,开设时段各异,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提出了较高要求。有的高校实践教学统一实施,将实践教学与具体思政课程分离,独立成课;有的高校则选择分课实施,即多门思政课教师在自身授课班级分别实施实践教学,两者各有利弊。而且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主题零散且分化,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和教育意义不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课程重视不够和建设不足。从课程建设角度看,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缺乏资源整合,缺乏整体设计[5]。

(四)教学效果不清,缺乏评估和反馈机制

做好教学评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当前,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教学活动的效果难以客观评价。诸多高校中红色育人实践大多由教师自行组织,实践教学评估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评估方式大多是粗放式评估,比如将是否制订了教学计划作为评估标准,而不是对教学计划是否合理、科学做细致评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具有特殊性,部分学校将实践结果作为实践教学评估评定指标,缺乏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跟踪评估,并不能准确、客观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评估方式造成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无法及时发现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等存在的偏差。此外,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往往被局限在某一学科范畴,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无法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发挥其综合教育效果。

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深挖文化内涵,奠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立足点

作为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和传统的一部分,红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理论底蕴,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代精神,以此筑牢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广东红色文化为例,广东东江红色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南方革命文化、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港澳侨文化融合的成果,贯穿了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广东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是展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是广东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广东省重要反腐教育基地和党史军史教育基地,是目前广东地区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遗址类抗日战争专题博物馆,其独一无二、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和创新载体。

(二)统筹课程目标,把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出发点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是对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进行总体性把握,厘清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明确融入的出发点,以此筛选合适的红色文化。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该门课程的育人目标聚焦于认知与明理、能力与素质两个方面,旨在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法治基础。其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围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三个方面展开。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在道德教育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在法治教育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就是主要围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三个维度展开。

(三)聚焦教学内容,找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切入点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那到底什么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才适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思政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有效融入,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目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回应“五点”、注重“五性”。回应“五点”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切入点,要做到服务于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和热点,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注重“五性”则是指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操作性、现实性、教育性。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要增强问题意识,从解决教学问题着手,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教学目标。思政教师既要深刻认识理论,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全面理解学生,更要在理论、红色资源和学生之间找到契合点,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模式

从学校整体出发,系统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教学体系,科学制订红色实践教学大纲和评价体系。学校积极与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对接,开展红色研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组建红色文化社团,举办校园红色主题研讨会,以重大纪念日和重要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红色文体活动,如情景剧表演、课堂辩论等[1]。组织校外实践,开展与地方群众的交流互动、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红色文化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与认同。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实践内涵,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进而优化实践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五)培育红色师资,提高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红色资源的传承发展与转化运用,关键在于构建一支“大师资”团队。高校要突破以思政课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政课建设思维,坚持把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邀请地方党政干部、知名学者、劳动模范、知名企业家、道德模范、红色人物家属代表和红色场馆讲解员等共同参与到思政课合作教学。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参与红色文化研究实践,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持续提升。举办红色文化的历史、理论、实践等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搭建研究队伍平台,鼓励教师主动求新、主动求变、主动突破,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研究,深度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价值,推广优秀研究案例,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反馈教师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六)搭建网络平台,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与利用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平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结合多媒体、虚拟实境等技术手段打造生动、立体、互动的线上学习环境。通过网络平台,满足学生可以随时获取红色文化相关的学习资料,参与讨论,实现教学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开展在线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线上授课,拓展资源传播渠道,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搜集推广红色资源的教学案例、专题素材建设资源库,鼓励教师运用各种网络传播媒介在学生喜爱的平台推送红色知识。加强馆校合作,举办云上思政课等活动,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搭建师生之间密切互动机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参考文献:

[1] 许玉久,赵彩萍.融入红色资源 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N].中国青年报,2023-06-27.

[2] 江法.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N].江苏法治报,2024-01-22.

[3] 马晓澄,邓瑞璇,陆浩.英雄花开英雄城[N].新华每日电讯,2023-04-17.

[4] 王麒.广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8):172-175.

[5] 丁春福,杨乃坤,韩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以沈阳工业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61-65.

[6] 程曼漫,黄文林.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好融入干部培训教育[N].惠州日报,2023-01-2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