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版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024-11-09王碧梅郭怡睿张琦

基础教育参考 2024年10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核心依据,而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深入分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发现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继承了2017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30个学习内容,合并了10个,表述上精简了11个,新增了18个,概念描述上进行精准修改的有14个,调整了学习内容所属概念的有15个,删除了39个,知识上体现进阶的有31个。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版课标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难度上,2022年版相较于2017年版有所提升。因此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可以从核心概念统帅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加强核心素养教学,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突出探究实践,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育;内容结构;核心素养;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10.004

一、问题提出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实现课程方案要求的关键支撑。2022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旨在实现国家蓝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于制定教学目标、完成学习目标、实现教育任务,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确保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是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话题。目前,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主要以分析与比较为主。其中,分析研究是从不同视角探讨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对不同国家的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启示[1,2],或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3,4]。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则从发现规律、建构素养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或同一学科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此建构学科核心素养[5,6];或是对某一学科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此分析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7,8]。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于推进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极为重要,目前针对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研究较为丰富,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研究较少,尤其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之后,科学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决策部署,因此有很大的探索空间。2022年版科学新课标与2017年版相比,在课程内容方面做了哪些变革、怎样变革、变革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变革所体现的人才培养要求是什么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对两版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分析找到答案。

基于此,本研究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6年级)(以下简称新课标)①中的课程内容作为样本,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两版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结构变化,探究新课标的内容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做了哪些调整,以及二者的一致性水平,以期能够明晰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核心概念并理清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为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路径。

二、课程内容结构和数量变化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9],且将其作为课程性质的第一条,既明确了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也阐释了科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科学课程需担负起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的课程最高理念。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6年级)(以下简称“新课标”)较之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在概念和学习内容的数量上,都明显减少,这些精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内容维度上,新课标针对同一核心概念的描述更加精准;在内容结构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新增了一些学习内容,调整了2017年版课标中原有的核心概念;在内容编排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进阶,体现了科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性作用,完善了知识结构和框架,使学生知识进阶的路径更加可视化。基于此,本研究对两版科学课标的对比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继承、合并、精简、新增、精准、调整、进阶、删除。继承,表示新课标延续上一版课标原有的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合并,表示新课标在上一版课标的基础上把哪些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合并到一起;精简,表示新课标在上一版课标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进行的删减;新增,表示新课标在上一版课标的基础上增加的学习内容;精准,表示新课标在上一版课标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的描述进行的修改;调整,表示新课标在上一版课标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所属的核心概念进行的调整;进阶,表示新课标在上一版课标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删除,表示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进行的去除。

通过对两版科学课标的比较分析,发现2017年版课标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四大领域,包括18个核心概念和76项学习内容。2022年版新课标则取消了四大领域的划分,转为按照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组,包含13个核心概念和48项学习内容,并在13个核心概念中融入了4个跨学科概念。2022年版新课标虽然取消了四大领域的划分,但概念之间的关系仍旧围绕四大领域进行组织。因此,本研究仍按照2017年版本所划分的四个相关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进行梳理,从而分析新课标在核心概念和学习内容上的变化。

(一)物质与能量相关领域核心概念修订情况

新课标的13个核心概念中涉及物质与能量相关领域的概念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四个核心概念。这四个核心概念的修订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知,2022年版新课标1—6年级阶段的学习内容在四个核心概念上均有调整,而学习内容的进阶是主要趋势。除进阶外,核心概念1和核心概念2的修订主要体现在新增学习内容;核心概念3和核心概念4的修订主要体现出继承、合并和精简原有学习内容的特点。两版课标在核心概念下学习内容的修订对比情况详见表2。

由表2可知,2022年版新课标的学习内容有所减少,有合并、有继承、有新增,也有调整学习内容所属核心概念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征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组织学科知识,使之更符合知识建构的机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新课标中的学习内容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继承、合并和调整了旧课标的核心概念2“水是一种常见而简单的单一物质”和核心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混合物质”,并在概念上进行了精准修改,突显水和空气的特质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内容1.3“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是新增内容,分布在1—2年级和7—9年级,该学习内容的增加主要是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金属和合金做铺垫;学习内容2.1“物质的三态变化”原为旧课标中核心概念1的相关内容,在新课标中将其所归属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调整,并将原3—4年级的学习内容“物质一般由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修改为3—6年级的“物质的三态变化”,既调整了知识学习的时间进程从而体现了知识的进阶,又修改了概念表述,突显了物质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增强了概念之间的关联。

较之于2017年版课标,“物质与能量相关领域”删除的17项学习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习内容虽然没在科学新课标的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中,但并非简单删除,而是根据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内容要求里进行了重组和调整。例如2017年版课标核心概念3中的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在2022年版新课标1—6年级中将其调整到了核心概念1中学习内容1.2的内容要求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从该条学习内容的变化可知,2022年版新课标在内容结构、科学概念的表述等方面有更明显的科学性、精准性的特征。这一变化,既强调了作为基础知识的精准性的意义,也明确了学生在不同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属性,以及相关教学策略。

(二)生命相关领域核心概念修订情况

生命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有“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四个核心概念。该部分的修订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核心概念8新增学习内容较多,且突出了知识的进阶性。核心概念7无新增内容,但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结构调整、学段划分、概念表达的优化。核心概念5和6主要以继承、进阶为主。两版课程标准在上述四个核心概念下学习内容的修订对比情况详见表4。

由表4可知,该部分核心概念的修改凸显了知识点的综合、学段上的调整、内容领域与表述的调整等特征,这一修订在科学性、综合性的基础上,还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新增学习内容5.4(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和5.6(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是为7—9年级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知识做铺垫,帮助学生更好地进阶。新增学习内容6.3(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的学段安排在5—6年级,是为7—9年级人体机制做铺垫。新增学习内容8.2(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发育方式)、8.3(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8.5(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传递,可发生改变)、8.6(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是为7—9年级遗传学知识打基础。

较之于2017年版课标,2022年版科学新课标1—6年级中生命相关领域删除的15个学习内容。这15个学习内容虽然并未出现在2022年新课标1—6年级的学习内容部分,而是被调整到内容要求里。如2017年版课标中的学习内容9.2(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被调整到新课标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中的内容要求②(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三)地球与宇宙相关领域核心概念修订情况

地球与宇宙相关领域有“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三个核心概念。该部分的修订情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本部分延续了上一版课标中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在核心概念9(宇宙中的地球)和10(地球系统)中新增了学习内容,且进阶性较为突出。该阶段学习内容的修订情况详见表6。

由表6可知,本部分的修订情况主要延续了2017版小学科学课标的核心概念,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精准表述,并在学段上有所调整,新增内容也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阶,更符合学科知识的规律。如学习内容9.4—9.6都属于新增内容,从学习时段上可以看出,9.4是作为基础性知识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掌握的核心内容,而9.5和9.6则是为初中阶段“宇宙”的学习打基础的。

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对比2017年版课标,该部分删除的学习内容只有1个,即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被调整到2022年版新课标1—6年级学习内容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内容要求(学会运用三球仪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四)技术与工程相关领域核心概念修订情况

技术与工程相关领域有“技术、工程与社会”和“工程设计与物化”两个核心概念。该部分的修订情况详见表7。

由表7可知,本部分的修改主要集中于知识进阶,在延续上一版课标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技术、工程与社会”新增了内容。本部分学习内容的变化见表8。

本部分的修改与整体修改保持一致,仍旧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学习内容等进行调整,在内容的表述上进行了精简和精准的表达,如将“工程的核心是设计”改为“工程的核心是物化”。

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对比2017年版课标在该部分删除了6个学习内容,分别是: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17.1(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18.1(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和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学习内容水平变化及一致性程度

通过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的对比发现,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在2017年版大部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显著的修改与扩充。学习内容的变化也会引起内容水平的变化,故将两版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从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的广度(G)是指核心概念所涉及的知识类型的条目个数之和的赋值总和。按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要素将知识类型分为科学观念(G1)、探究实践(G2)、科学思维(G3)、态度责任(G4)四类,并分别赋值1、2、3、4。广度匹配值(α)为“广度值小的一方与广度值大的一方之比乘以100%”[10],若α≤50%为不一致,α≥80%为高度一致,α处于50%~80%之间为相对一致。

深度(S)是指核心概念中指向的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深度,“涉及概念的抽象程度及概念之间的关联程度,可用抽象度(deg)刻画”[11],计算方法为所有概念抽象度的总和,抽象度的确定采用“目标动词赋值法”①。深度一致性(β)计算方式为不同版本同一概念的深度水平差的绝对值除以100,若β≤0.2为高度一致,β≥0.5为不一致,β处于0.2~0.5之间为相对一致。

难度(N)是指核心概念所涉及的内容要素的学习水平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难度和广度、深度、学习时间②都有关,其计算方式参考史宁中教授构建的难度模型[12]:N=α+ (1-α)。

以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为例,该核心概念在2022年版新课标中涉及20条知识类目,其中G1有5条,G2有6条,G3有4条,G4有5条,赋值后该核心概念的广度为5×1+6×2+4×3+5×4=49。对于深度的计算,如内容要求1.1.2“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目标动词“识别”为认知性目标的“区分”层面,赋值为3;1.2.1“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中的目标动词为“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的“了解”层面,赋值为1,以此类推,计算出核心概念1的学习内容深度。根据三个维度对两版课标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得到两版课标内容的水平变化及一致性程度如表9所示。

通过对比一致性程度发现,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两版科学课标相对一致,具体为:在广度上,“物质与能量”和“地球与宇宙”相关领域相对一致(α>50%),“技术与工程”和“生命”相关领域高度一致(α>80%)。在深度上,“技术与工程领域”相关领域为高度一致(β<0.2),“物质与能量”“生命”和“地球与宇宙”相关领域为相对一致(β<0.5)。但在学习内容的难度水平上,2022年版新课标高于2017年版课标,这主要与学习内容要求的水平相关。

在物质与能量相关领域,2017年版课标涉及6个核心概念,21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12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50个,深度为3的知识点18个。2022年版新课标则涉及10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19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48个,深度为3的知识点17个。

在生命相关领域,2017年版课标涉及6个核心概念,24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11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22个,深度为3的知47d7bc5f004c86f387afa3840bbeee59识点21个。2022年版新课标则涉及19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15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15个,深度为3的知识点31个。

在地球与宇宙相关领域,2017年版课标涉及3个核心概念,12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20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33个,深度为3的知识点11个。2022年版新课标则涉及25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10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27个,深度为3的知识点23个。

在技术与工程相关领域,2017年版课标涉及3个核心概念,8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1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16个,深度为3的知识点17个。2022年版新课标则涉及6个学习内容,其中深度为1的知识点14个,深度为2的知识点5个,深度为3的知识点22个。

综上,对四大领域内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发现,2022版新课标中相关核心概念所涉及内容要求的数量少于旧课标,概念指向的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高于旧课标,核心概念所涉及的内容要素的学习水平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较之于2017年版课标更加复杂。

四、基于两版小学科学课标比较研究的教学建议

2022年版科学新课标中的1-6年级部分较之2017年版小学科学课标的核心概念在内容广度上有所降低,但在内容深度和难度上都有所上升,该一趋势符合新课标中内容结构“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两版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的分析,发现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更加聚焦核心素养,关注知识进阶,关注知识的学科逻辑,关注知识的结构。

2022版新课标在学习内容上的修订,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学习规律,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有机整合,根据学生知识经验规划出适合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使其形成有序递进的结构。从学习内容能看出知识的进阶,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逐步过渡到化学性质,从简单表象过渡到复杂概念,从宏观描述过渡到微观探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核心概念以及大概念有整体性的认识,从知识的逻辑结构入手设计教学活动,从知识内容的进阶性上实施教学活动。

(一)以核心概念统帅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6年级)修订的特色之一是取消学科领域,精简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进阶,按照核心概念设计课程,突出综合课程的特点,并要求“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实现对跨学科概念的学习和对核心素养的培育”[13]。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理解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科概念的综合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围绕学科核心概念,以核心概念统帅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在核心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大概念,以大概念的形成作为单元教学目标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单元教学内容为课程实施依据,基于核心概念为学生创设大问题情境,以大问题情境统领每个概念对应的小问题情境,学生在小问题情境中解决小任务,进而通过小任务的解决,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科思维和培育学科素养。在评价过程中,要树立“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及其同学”的意识,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观点和表现进行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对于观点是否新颖、论据是否充分等开展互评,倡导学生对自己在讨论与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反思,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转向核心素养教学,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6年级)修订的另一特色是“突出育人价值”,在学习内容的目标描述中可以发现,新课标的修订强调“树立”“养成”“关注”“关心”等行为动词,在内容上强调“人地协调”“家国情怀”“健康生活”等课程育人价值。此外,较之于2017年版课标而言,在内容广度上有所减少,在内容深度和难度上有所增加,更强调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养成。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为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组织教学实施、开发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科技节、科学实验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具体而言,可以在团体活动中,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团队作战的力量与集体荣誉感,进而在核心素养培育中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加强跨学科主题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14],而科学作为综合性学科,在内容上能够和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以此推动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形成,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如一年级科学课程内容中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就能和道德与法治中的“水资源”、数学课程中的“数据思维”、语文课程中的“饮水思源”等学习主题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普遍但又经典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跨学科主题知识进行问题解决,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四)教学突出探究实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6年级)将“科学探究”修订为“探究实践”,强调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既要求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概念,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和工程带来的便利,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故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科内容的特色、学生学段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合,以实现方法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进阶,提升科学素养。例如,在“水”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大量事实和自然现象帮助学生梳理出“水”概念的基本内涵,再通过正例、反例帮助学生识别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描述等方式进一步认识“水”和“液体”的关系;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了解生物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物质转化,能量如何在不同生物间以物理方式(如热能、光能等)传递,同时设计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利娟,周小粒. “历史解释”的远洋掠影——基于英国历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分析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9):137-143.

[2]唐朋,王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研究——以加拿大魁北克省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3):79-84.

[3]胡久华,刘洋. 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9):101-107.

[4]徐金雷,顾建军.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于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8):123-129.

[5]朱晨菲,鲍建生.十国现行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比较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136-143.

[6]王碧梅.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及指标体系建构——基于15个国家课程标准和38位教师深度访谈内容的编码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09):43-56.

[7]崔允漷,郭洪瑞.试论我国学科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时期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9):3-14.

[8]王幡,刘在良.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07):87-100.

[9]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2-04-08)[2024-04-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55009892.pdf.

[10]刘岗,牛慧宁.教师教育政策目标的一致性研究——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比较分析[S].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1):25-29.

[11]李高峰. 课程难度模型运用中的偏差及其修正[J].上海教育科研,2010(3):46-49.

[12]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51-155.

[13]胡卫平.在探究实践中培育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39-45.

[14]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EB/OL].(2022-04-08)[2024-09-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43217634.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2017 Edition and 2022 Edition

WANG Bimei1,2 GUO Yirui1 ZHANG Qi1

(1.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1;

2.Shaanxi Teacher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710062)

Abstrac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he national guiding document for the training of future talents and is the core basis for teachers’ teaching, while scienc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By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deeply analyzed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of the 2017 and 2022 editions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found that the 2022 edi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herited 30 learning contents of the 2017 edi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merged 10, and simplified 11 in terms of expression. 18 were added, 14 were accurately modified in the concept description, 15 were adjusted in the concept of the learning content, 39 were deleted, and 31 were reflected in the advanced knowledg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depth, breadth and difficulty of the content found that the two editions of the course standard were relatively consistent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content, but in terms of difficulty,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the 2022 edition was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f the 2017 edition.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 to command the teaching design of large units; Turn to core literacy teaching and deep learn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Science education; Content structure; Core competencies; Core concepts

(编辑 张又文 校对 郭向和)

①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涉及范围为1—9年级,取代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故在学习内容对比上,选取2022年版1—6年级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①根据目标动词赋值法,将认知性目标(S1)“了解(知道、描述)、比较(说明、理解)、区别(分类、应用)”分别赋值1、2、3;将技能性目标(S2)“观察(测量、记录)、使用(调查、估测)、制作(设计、优化)”分别赋值1、2、3;将体验性目标(S3)“关注(感受、体验)、关心(感知、领悟)、树立(养成、质疑)”分别赋值1、2、3。

②学习时间(T)为该概念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时长,由于课标并未规定内容学时,故根据内容分布年级进行估算,估算方法为知识点分布年级段的赋值总和。赋值按照年级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分别赋值1、2、3。

作者简介:王碧梅,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西安,710061);郭怡睿,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710061);张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西安,710061)

基金项目:陕西省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部地方院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3BY167);陕西2022年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优师计划’师范生师德养成策略研究”(编号:2022JSY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