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与“第二个决裂”的辩证关系

2024-11-09马越

荆楚学刊 2024年5期

摘要:“第二个决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趋势的深刻洞察。“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两个结合”与“第二个决裂”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由于推进“第二个决裂”的条件要求了“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的中心环节中蕴含了“两个结合”,以及“第二个决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了“两个结合”,因而“两个结合”科学确证了“第二个决裂”的现在进行时。另一方面,“两个结合”为推进“第二个决裂”提供了基本方法、民族品格和目标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两个结合”;“第二个决裂”;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5-0067-07

收稿日期:2024-01-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18AKS014);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及经验研究”(2021YJSB137)

作者简介:马越(1996-),男,山东临沂人,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1 ] 457这一论断,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经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同时,也明确指出“两个结合”是理解与把握新旧思想、新旧文化、新旧观念间关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党人理解并把握新旧思想、新旧文化、新旧观念间的辩证关系,追本溯源不能忽视《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思想解放演进趋势的深入剖析,对“第二个决裂”的科学预期,即“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2 ] 421。

一、为什么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

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变化是理论创新的立足点。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不是没有依据的“浮萍”,其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两个结合”是对“第二个决裂”的具体演绎

“第二个决裂”是无产阶级思想解放的历史趋势,而“两个结合”则是这一历史趋势在中国的具体表现。这是“两个结合”与“第二个决裂”相结合的契合点,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第二个决裂”的中国化看,“第二个决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趋势进行的深刻分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并吸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经由历史与实践检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两个结合”代表了无产阶级把握新旧观念关系问题的理性思维和工作方法,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从“第二个决裂”的具体化看。共产主义运动构成了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的有机统一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展开。党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第二个决裂”在中国具体实践的过程。“两个结合”是“第二个决裂”的历史趋势在中国的具体演绎。因而,就共产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而言,“第二个决裂”与“两个结合”之间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二)“两个结合”是对“第二个决裂”现在进行时的科学确证

“第二个决裂”虽是一种科学预期,但其并非空洞的,也非绝对的,不是彻底地抛弃和割裂传统观念。这一科学观点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构和重塑传统观念,进而利用传统观念中的积极元素树立,以推进理论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鉴于这一过程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差异性,以及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第二个决裂”目前仍是一种科学的历史预期。经过百年接续奋斗,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建设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本质也是一个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且持续发生的“第二个决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并提出了“两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两个结合”,党把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辩证关系,并科学地把握了新旧文化间的辩证统一。与此同时,新旧文化的关系问题又构成了“第二个决裂”的基本问题。因而,“两个结合”是对“第二个决裂”正在进行时的科学确证。

(三)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是客观现实需要

从重要性和现实性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统一体的关键部分;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亦随之增强。同时,错误思潮与乱象依然不时出现。这不仅反映出新旧文化、新旧观念间的斗争依然突出,而且强调了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过程的长期性,以及处理新旧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因而,需要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

就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而言,学界围绕“两个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和实践基础的阐述上。把“两个结合”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联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切入的研究鲜有。把“两个结合”和“第二个决裂”相联系,一方面,有助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中,总结与提炼“第二个决裂”的普遍性规律,丰富“第二个决裂”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阐述“两个结合”的内容与原则,有助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与创新,彰显“两个结合”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二、“第二个决裂”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逻辑起点

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也是探索与推进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历程。这是无产阶级推进思想解放的实践范例。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两个结合”也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重要法宝。

(一)推进“第二个决裂”的条件要求了“两个结合”

“第二个决裂”这一科学研判,是《共产党宣言》在阐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及目标使命时,用以驳斥资产阶级对共产党及共产主义运动所持有的各种偏见,所作出的历史性预期与趋势分析。鉴于“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2 ] 420,所以“第二个决裂”的实践推进应以旧生活条件的瓦解为基础。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共同构成了思想解放的基础与条件。从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角度看,无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从自为到自发、再到自觉的渐进发展,其斗争焦点从生产工具和个别资本家逐步转向工资以及整个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开始追求经济上的公有制和政治上的“当家作主”。为满足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需要,无产阶级需要从思想上觉醒,意识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显然,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推进及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思想解放。在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后,首先进入的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精神领域仍带有旧社会的烙印,这些旧思想和旧观念并不会因失去经济与政治方面的主导地位而自动退出意识形态的舞台。因此,在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后的特定阶段内,新旧文化、新旧观念间的较量和斗争仍旧持续存在。换言之,思想解放同经济解放、政治解放间既要相互协调、又不完全一致。因而,如何在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进程中,以及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妥善把握新旧文化、新旧观念间的关系,是共产主义思想解放需要回答与解决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和解决新旧文化、新旧观念关系问题的重要法宝,“两个结合”同样是推进共产主义思想解放的重要法宝。可见,推进“第二个决裂”的条件要求了“两个结合”。

(二)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过程蕴含了“两个结合”

“第二个决裂”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在运动中的统一,这一过程要求在新旧观念的对立中,实现新观念对旧观念的批评与超越,从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并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个决裂”的过程并非简单且绝对的决裂,也亦非“毕其功于一役”的机械决裂。厘清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过程,是掌握“两个结合”与“第二个决裂”关系的中心环节。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新旧事物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的阶段。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经济的解放不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的解放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旧有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系已被无产阶级及共产主义运动从“统治地位”驱逐,但它们不会就此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以各种形态,尤其是转化为各种社会思潮继续存在,并输出其异质的价值观念。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新旧文化、新旧观念的矛盾运动依然存在。虽然“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惯性力,是消极的”[ 3 ],但不是彻底地ewjUmPWBTACcgOI7iaUWvw==消灭传统,而是“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4 ] 229。批判地消灭,既要求确立新文化、新观念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又要求解构和重塑旧观念、旧文化,挖掘其中的优秀因子,为新文化与新观念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具体而言,在共产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具体实际推进“第二个决裂”。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构与重塑传统观念并进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处理好新旧文化、新旧观念的关系问题。显然,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过程蕴含了“两个结合”。

(三)“第二个决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了“两个结合”

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过程,既是实现“人”的思想解放的历程,也是以个体的思想解放推进作为整体的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指出:“由于各种陈旧的传统观念以及缺乏能把这种本能变成自觉行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把它联合起来的人,运动停滞在思想不明确和各地分散行动的早期阶段上。”[ 4 ] 653换言之,推进“第二个决裂”,不仅使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自身的阶级力量和遭受剥削的现实,以及这一症结的根源,而且通过思想解放促进了无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斗争,进而以思想解放推动了共产主义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运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共产主义运动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结合共产主义运动所处的时代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条件。显然,共产主义运动和“第二个决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实现“两个结合”。“第二个决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强调了“两个结合”。

三、“两个结合”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科学方法

共产主义运动是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的有机统一。作为推进思想解放的科学方法,“两个结合”也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科学方法以及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两个结合”为“第二个决裂”的实践推进注入了具体化、民族化和创新化的新活力和新空间。

(一)“两个结合”为推进“第二个决裂”找到了具体依据

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应与实际具体情况相结合,明确指出:“如果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理论,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应付一切。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 4 ] 583。“第二个决裂”的具体过程亦是如此。“两个结合”为“第二个决裂”提供了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道路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从而为推进“第二个决裂”提供了具体依据。

一是结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这是把握“第二个决裂”具体实际的时空维度。“第二个决裂”始终位于共产主义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从空间维度审视,鉴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作为决裂对象的传统观念亦存在显著差别。从时间维度分析,即便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阶级状况亦会有所区别,导致传统观念的类型和性质各异。甚至在同一历史背景的时空内,传统观念也展现出鲜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历史背景的差异决定了“第二个决裂”对象和内容的社会历史性,推进“第二个决裂”的策略也要随历史背景的演变而动态调整。

二是结合社会主要矛盾。这是把握“第二个决裂”具体实际的本质维度。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基本国情、分析发展阶段、确立目标任务的主要依据。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其表现形式多样,但究其本质这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演绎。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但由于共产主义运动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因而,解决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共产主义运动在这一阶段的最低纲领。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开展。因而,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进度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同时,“第二个决裂”能动性的发挥也要遵循社会主要矛盾。

三是结合发展道路。这是把握“第二个决裂”具体实际的实践维度。立足历史坐标、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共产主义运动的关键,在于探索一条富有本国特色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具体产物。作为实践方略,富有本国特色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共产党人对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构成了本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路线。同时,这也是具体国家推进“第二个决裂”的基本路线和基本道路。因而,推进“第二个决裂”还要遵循本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道路。

“两个结合”为“第二个决裂”搭建了与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道路相结合的桥梁与方法,并提供了具体方法。“两个结合”为推进“第二个决裂”赋予了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道路的方法论。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审视和把握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科学研判和定位了“第二个决裂”的历史坐标,明确了“第二个决裂”的阶段性与程度。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客观地分析和掌握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要矛盾,深入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代表社会主要矛盾的传统观念,确定“第二个决裂”的对象及其未来走向。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第二个决裂”面对的具体情况,拨清传统观念中的“污浊”与“清流”,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具体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而以“两个结合”赋予“第二个决裂”具体化,使“第二个决裂”的推进既不超前决裂,超越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也不滞后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演进,为推进“第二个决裂”提供了明确参照。

(二)“两个结合”为推进“第二个决裂”赋予了民族品格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地理分布、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看,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一种“外来”文化形态的形式出现的。然而,这仅是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出场而言。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化。在这一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扎根并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品格的重要法宝。恩格斯指出:“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4 ] 605在思想解放进程中,把民族感情、民族气派、民族风格融入新文化和新观念,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基本要求。

首先,寻找契合一致性。这是赋予“第二个决裂”民族特质的前提条件,包括价值契合和主体契合。价值契合指不同事物在价值观方面的统一性。价值观是指导一个民族思考和判断事物是非曲直时的思维倾向。它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展现了民族的性格特征。主体契合指不同事物在文化主体层面上的统一性。文化主体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人民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创作主体和享有主体。鉴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不同民族的文化主体在范围和性质上既存在差异,又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可见,探寻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在价值体系和文化主体上的契合性,是为“第二个决裂”赋予民族特质的重要前提。

其次,批判解构传统文化。这是赋予“第二个决裂”民族特质的中心环节,包括批判解读和批判解构。批判解读旨在对事物的起源背景、基本内涵、价值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强调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和客观的复原。批评解构则是在批评解读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提炼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然而,批判解读和批判解构是主体依据特定理论和原则,基于特定需要进行的活动。因此,在不同的理论和原则指导下,主体对事物的批判解读和批判重构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资产阶级视自由为天赋人权,而封建地主阶级则认为自由是对“秩序”的破坏,无产阶级则指出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本质是剥削。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地解读民族传统文化,全面和客观地还原和解构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契合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优秀因子和积极元素,是赋予“第二个决裂”民族特征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环节。

最后,把民族基因融入马克思主义。这是赋予“第二个决裂”民族特质的重要环节。融合是指在新观念的框架内,通过新理念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转化创新。因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融入新事物,关键在于指导解构、重塑和融入的思想是否具备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换言之,融入是在批判解读和批判重构基础上实现的,解读和重构是影响融入的重要因素。此外,融入的内容选择和程度的把握同样是影响融入成效的重要因素。

“两个结合”为推进“第二个决裂”赋予了民族感情、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2 ] 168物质生活亦是如此,精神生活更是如此。“两个结合”为推进“第二个决裂”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以深入理解民族传统文化。首先,“两个结合”为“第二个决裂”坚持了人民立场。“两个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代表“人民立场”的优秀因子和积极元素,为“第二个决裂”的民族化寻找契合点。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和解读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最后,既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不无条件地肯定和吸收传统文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经由解构和重塑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新观念民族化,为推进“第二个决裂”赋予民族特质。

(三)“两个结合”为推进“第二个决裂”找到了目标方向

推进“第二个决裂”既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改造旧文化和传统观念,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又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趋势与发展形势,进一步推进“第二个决裂”。

一是尊重文化发展的优胜劣汰规律,这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自然法则。在先进生产力的支撑下,先进文化不仅会冲击旧的文化体系,即使遭遇比较野蛮民族的征服时,先进文化亦不会被野蛮民族征服,反而能够实现对野蛮民族的同化。因此,建立在先进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新文化,必然对旧文化产生“征服”效应,这体现了文化发展的丛林法则和客观规律。然而实践情况是,旧思想和旧文化并不会轻易地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它们持续地演变和转化,以新的形式继续对新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施加影响。因此,推进“第二个决裂”是社会主义社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要求,也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新旧思想、新旧文化的共存和博弈,以及旧思想和旧文化的持续演化,同样是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二是尊重文化发展的不断上升趋势,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社会法则。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的思想认识的演变,文化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变革、社会的接续发展以及实践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处于动态演进状态。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始终遵循从低阶到高阶的上升路径,尽管偶尔会出现短暂或阶段性的停滞,但这些现象是总体前进趋势中的偶然。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进,其发展趋势始终是向前的。推进“第二个决裂”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持续性的思想决裂和思想解放的过程。换言之,“第二个决裂”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是从决裂到新的决裂的螺旋式发展。

三是尊重文化发展的世界拓展形势。这是文化发展的客观现象,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世界维度。文化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演变的产物。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文化的地理独立性已被消解。地理独立性的打破,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与交流,也要求各民族文化日益展现开放性。同时,也加剧了文化间的优胜劣汰,内在要求各民族文化持续地与时俱进、增强时代化。这表明发展创新是民族文化保持其独立性、活力性以及适应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式。可见,推进“第二个决裂”不是INBhVtz9Ofc0K46XXu2bjQ==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决裂、解放和创新。

优胜劣汰、上升趋势以及世界拓展的形势,既是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客观规律和亟待应对的客观挑战。无论从哪个方面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都是尊重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成功实践范例。马克思主义不仅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顺应了文化发展的上升趋势,而且强调与各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民族的特定特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民族化,不仅促进了其自身的理论创新,推动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而且有效顺应了文化发展的世界拓展形势,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受了文化发展的优胜劣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实质就是同传统观念决裂的历程,是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进程。

四、在推进“第二个决裂”过程中坚持做到“两个结合”

坚持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科学路径和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在推进“第二个决裂”上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结合”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两个结合”的中心环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两个结合”的根本前提。作为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发展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随历史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就是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的进程,是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的理论品质,“两个结合”得以在时空统一的视角下审视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实际,深入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回答了推进“第二个决裂”的时代课题;得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第二个决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了“第二个决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促进了“第二个决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得以在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阐明了文化复古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模糊性,在“第二个决裂”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及坚持和维护了党的文化领导权,巩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发掘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肃清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

(二)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推进“第二个决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应然之义。同时,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是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领导主体和组织主体,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必然要求。最后,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时的继承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再到新时代的“转化创新”,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的演化。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文化自强的坚定决心。处理新旧观念关系是推进“第二个决裂”的中心环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的必由之路。

(三)准确把握“魂”和“根”的辩证关系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历史阶段下,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更好地推动理论创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辉煌,而且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解决在国际上“挨骂”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对理论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挑战,对推进“第二个决裂”提出了新课题。面对新挑战,在推进“第二个决裂”进程中,“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6 ]。正确处理“魂”与“根”的关系,强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的根本地位,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是对“魂”的积极补充,不能把“魂”和“根”并列,要有主次之分。以“两个结合”推进“第二个决裂”,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找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高度和历史厚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1 ] 488,以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3.

[6]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01).

[责任编辑: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