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4-11-09郭巧云韩涛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符合三重逻辑:从价值逻辑看,拓宽“两个结合”、坚守“根”“魂”的理论视野,厚植一脉相承、接续发展的历史底蕴,筑牢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从内容逻辑看,要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工作,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内含的原创性贡献;从实践逻辑看,要从课程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课程教材一体化等方面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思政课一体化;价值意蕴;核心要义;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5-0026-05
收稿日期:2024-05-24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十批)项目“《费尔巴哈论》的汉译传播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3ZD007);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汉译传播研究”(23Z102);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服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实践及其改进研究”(22Z065);2023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大中小学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一体化研究”(23Z118);荆楚理工学院教学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巧云(1977-),女,湖北潜江人,荆楚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韩涛(1982-)男,湖北荆州人,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立各学段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思政课非常迫切,更是一个重要工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更好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达成各学段育人目标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一体化链条,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于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中,使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各有侧重,有机衔接,形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共同体,进而协同推进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深刻领悟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理顺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逻辑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拓宽“两Zkqa++V3sdJD+YXtL8nUuuHMYTxut1G9Cz1eZ4kv5W8=个结合”、坚守“根”“魂”的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大中小学思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两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1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成果和典范,又推动“两个结合”深入发展,拓宽了“两个结合”、坚守“根”“魂”的理论视野,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好理论底色。
其一,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勾勒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从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鲜明呈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政治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标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高度。
其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民族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而在世界占一席之地;中国古人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强调民族文化的特点、禀赋和精神,注重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习近平文化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自发“契合”转化为自觉“结合”,经由熔铸古今中外的“化学反应”,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厚植一脉相承、接续发展的历史底蕴
历史是思想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厚植一脉相承、接续发展的历史底蕴,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铺就历史底色。
其一,一脉相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厘清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定位、革命文艺正确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后探索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繁荣文艺、发展学术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成了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使文化发展方向由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建设思路,并鲜明地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收以往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文化发展实际,在一脉相承中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
其二,接续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性势不可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大势,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在风云激荡、暗礁激流的国际形势中行稳致远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三)筑牢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绘就精神底色。
其一,标志着党的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立足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从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其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沉渣泛起的风险挑战,着眼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擘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人类文明的美好图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实际,着眼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工作导向、创作导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深刻演进,着眼回答“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描绘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蓝图,特别是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一系列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必将引领我们更好地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论述深刻,要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凸显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重大原创性成果,呈阶梯状层层递进,渐次展开,进而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大中小学螺旋上升地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工作,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要不断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通过推广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文化课程,将文化自信深植于学生内心深处,深切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磅礴伟力;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不断凝聚文化力量,引导青年学生涵养道德情操,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其二,激励学生勇于担当责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 ],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担当。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青年学生敢于担当责任,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让青春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其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文化建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国家目标、社会理想与个人修养,是个体成功、社会进步与国家富强的有机统一。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规律和现实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 [ 4 ]。这“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也是我们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一,坚持人民至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要进一步凝聚各部门各方面思想共识与利益诉求,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优势,有效激发思政教育的内生力和创造力,形成权为学生所系、情为学生所依、利为学生所谋的思政教育向心力,促进思政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
其二,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日出,照亮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运用好、传承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经验,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新高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其三,坚持守正创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守正”的实质是“因正确而坚守”,“正”就是方向、道路、性质、立场之正;“创新”的特质是“说新话”“干新事”,“新”就是以“说新话”“干新事”为特质的“新”。要坚持守正为本、创新为要,从根本上确保守正不变质,创新不跑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涵育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其四,坚持问题导向,探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问题导向,深刻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聚焦一体化建设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奋力谱写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华章。
其五,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坚持系统观念,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需要把握各个学段、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科学统筹各个步骤和环节,为一体化、整体性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其六,坚持胸怀天下,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世界视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观。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延续浸润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然地将天下为公的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结合起来,凝结生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基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拓展世界眼光,要在中西对比中凸显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引导学生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价值、地位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开放胸襟与国际视野。
(三)始终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工作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要将其内含的原创性贡献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始终。
其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前提。文明认同、文化自信对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意义重大,铸就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必将能够创造出更多人间奇迹、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5 ],深植中华广袤土地,聚合14多亿人口的磅礴伟力,吸吮深厚的文化养分,我们所处的时代愈来愈接近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担当。
其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继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提出的又一全新政治术语,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兼具世界各民族文明精华的文明,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理想、文明追求,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为谱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和为全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其三,坚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两个结合”既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揭示了文化发展规律,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高度契合性是“两个结合”之所以发生的前提;二者内涵相通,彼此能够互相支撑;“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其四,“四个共同倡导”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谋划人类文明发展,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6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和发展方法,极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历史已经证明,任何阻挡多元文明发展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中才能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一体化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赋能课程目标一体化
《意见》明确提出“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要求。构建层次分明的思政课目标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课程总目标一体化意识,并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的要求,形成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具体目标,即从“启蒙道德情感”到“打牢思想基础”到“提升政治素养”再到“增强使命担当”,在种好各学段自身“责任田”的前提下,最终致力于实现课程总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赋能课程体系一体化
要按照《意见》提出的“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完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并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相应阶段的具体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具体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并将这一思想融入其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思政课课程群,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效赋能思政课作用,同时挖掘其他课程的相关思政元素,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
(三)赋能课程内容一体化
思政课内容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是思政课目标的具体化。要严格按照《意见》提出的“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的要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体融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中,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要体现统筹性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体现渐进性,小学阶段注重激发其学习兴趣,初中阶段注重激发其学习内驱力,高中阶段注重激发其学习创造力,大学阶段注重激发其综合探究能力,课程的设置力争合理布局,循序渐进,持续丰富内容供给,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或繁杂,从而实现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更加系统而连贯。
(四)赋能教材体系一体化
教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和关键所在,《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要求。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的统一规划中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力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优化。同时在选修课教材中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彰显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不同学段的教辅资料,如相关文化类书籍、报刊、网络课程等等,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01).
[2]郑敬斌,陈艺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25-33.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6]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1).
[责任编辑:陈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