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荆楚文化,促进长江文化产业发展
2024-11-09王生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5-0001-06
收稿日期:2024-01-15
作者简介:王生铁(1942-),男,湖北仙桃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政协第九届湖北省委员会主席,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于2023年10月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次会议作出的重要指示。与以往相比,这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中,我们今天举行“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学术年会,意义重大。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革命文化富集地。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2022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探究长江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由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举办、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学术研讨会,这是很有卓识的壮举。下面,我谈点学习体会,与同志们共同研究。
一、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非常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文化产业提出了希望,指明了方向,极大鼓舞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的士气,提振了信心,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荆楚文化优秀坚实而底蕴丰厚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是湖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富矿和珍稀宝库。
荆楚文化是指以湖北为中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在荆楚大地上,由荆楚儿女从远古至当今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史工作专家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心血汗水,奋力发掘、精心钻研,展示出的丰硕成果表明:荆楚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包括远古人类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国文化、三国文化、首义文化、巴土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十大文化类型。其中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主干。楚文化就是由楚人、楚族、楚国所创造的文化。从时间上看,历时800余年。从空间上说,极盛时期的楚国是地方五千里,其范围占有当时全国的半壁江山,楚文化的覆盖范围几乎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汉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楚文化创造了卓异的成就,如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精美绝伦的丝织刺绣、巧夺天工的木竹髹漆、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惊采绝艳的屈骚文学、出神入化的美术乐舞等六大支柱,在先秦区域文化中,熠熠生辉,魅力四射。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支撑,从资源禀赋的类型和功能来说,荆楚文化至少包括名人文化资源、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军事文化资源、文化线路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科教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等八大类型,它们是构成繁荣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底气所在,弥足珍贵。
(一)名人文化资源方面
湖北历代名人辈出,灿若星河,光耀华夏,“惟楚有才”。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春秋霸主楚庄王,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音乐家钟仪、钟子期,和平使者王昭君,政治家季梁、子文、孙叔敖、刘秀、张居正,军事家熊侣、熊廷弼、徐海东、王树声,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岑参,茶圣陆羽,佛学大师道信、弘忍、神会,书画双绝的米芾,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医圣李时珍,文学家“公安三袁”“竟陵钟、谭”,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民主斗士闻一多,哲学大师熊十力、汤用彤,经济学家王亚南,国学大师黄侃,作家废名、聂绀弩、张光年,“京剧鼻祖”余三胜,“伶界大王”谭鑫培,剧作家曹禺,思想家殷海光、徐复观,历史学家宋祁、习凿齿、宗懔、王葆心,考古学家李济,天文学家甘德、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涂长望,以及旅鄂名流李白、杜甫、苏轼、岳飞、李贽,督鄂名臣张之洞,特别是红色革命伟人董必武、李先念等等,他们的文治武功、科技创造、理论建树、文采风流,各有千秋,各放异彩,对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光大和推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性重要贡献,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资源。
(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
湖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而具独特魅力。经几代湖北考古人接续努力,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荆楚大地上均得到实证。建始巨猿洞、郧县学堂梁子、长阳龙骨洞、江陵鸡公山等遗址,实证了湖北是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城背溪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建立了湖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序;武汉盘龙城、随州叶家山、义地岗、擂鼓墩,枣阳郭家庙,京山苏家垄、江陵纪南城等地揭示了湖北商周文化的面貌;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揭示古代完整的矿冶生产链条;近年来,全省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考古工作取得亮眼成绩: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各8次;7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再次震惊中外;6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全省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代显陵、恩施唐崖土司城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万里茶道(湖北省牵头、联合8省份共同申报)、中国荆州襄阳古城墙、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容美土司遗址4处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拥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6个中国传统村落;拥有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20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23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博物馆15家,三级博物馆34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中部地区第二;全省有馆藏文物及标本250.4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三级以上)11.27万件(套),一级文物超过1万件,位居全国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重要革命遗址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中共“八七”会议会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党的五大会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等。重要近现代遗址有大智门火车站、詹天佑旧居、江汉关大楼、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等。这些文物和遗址,多方面展示了湖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
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荆楚千百年民间乡土文化的记忆,是湖北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和遗存。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拥有星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81项,省级名录312项,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69人,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9个。
(四)军事文化资源方面
湖北为南北东西之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素有“四战之地”之称。夏商时期禹征三苗、武丁南伐楚,东周时期吴楚之战、秦楚之战,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西晋灭吴之战,宋元襄樊之战……辛亥阳夏之战,北伐时期贺胜桥、汀泗桥战役,抗日战争时期气壮山河的武汉会战,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千里挺进大别山、襄樊战役,皆在此展开,荆山楚水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总有一股英雄豪气在纵横驰骋。武汉、襄阳、荆州、鄂州等城市的最初发展,均是“因武而昌”。红安因走出了230多位共和国将军,被誉为“将军县”。
(五)文化线路资源方面
文化线路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结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不但具有遗传价值和考古价值,还具有很丰富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线路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路、文化之路、民生之路,而是一条融合之路、产业之路、经济之路、创新之路。作为文化大省,湖北的文化线路资源也极为丰富,其中以施宜古道、川鄂古盐道、中俄万里茶道最为著名。施宜古道是古代宜昌通往恩施的一条官道,分水陆两路,是恩施乃至整个武陵山区通过宜昌中转进行对外交流的大通道;川鄂古盐道,以川盐东输为主,在武陵山区延续千年,被喻为“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它们既是一条交通古道、商贸古道、文化古道、民生古道、和谐之道,同时又是一条资源富集的景观大道,一条历史厚重的人文大道,一条风情浓郁的民俗大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万里茶道是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以赤壁羊楼洞为源头,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联通中俄两国的文化经济交流的“世纪动脉”。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川鄂盐道等的东西走向不同,万里茶道是南北走向,而且纵贯东、中、西三部八省,串起了武陵山、长江、汉江等名山大川和汉口、襄阳等繁华都市,所承载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异常丰富,是联接“一带一路”的南北大动脉,是湖北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接入口,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
(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方面
湖北旅游文化资源富集,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者并存,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差异性强。总体来说,鄂西地区自然景观独特、民俗风情浓郁,鄂中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鄂东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容。概括而言,湖北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全省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个。神农架和武当山被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既有山地型的神农架及九宫山、大别山、大洪山式高山风光,长江三峡及清江、九畹溪、神农溪式峡谷风光,黄仙洞及金狮洞、腾龙洞、太乙洞式溶洞风光,又有东湖及陆水湖、洪湖、木兰湖、漳河水库、梁子湖式湖泊风情,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低山型特色景观。二是文化沉淀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地区仅和三国文化有关的遗迹有140多处,其中有观赏价值的就有70多处。红色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群)有580余处,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广在全国都位居前列。此外,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拥有数量丰富、特色鲜明的茶文化、药文化、鱼文化、竹文化、石文化和花卉文化资源,以及乡村和城镇旅游等资源。
(七)当代科教文化资源方面
湖北是科教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科教力量雄厚。目前全省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20多所,各类科研开发机构20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20多万人,两院院士64人,位居全国第四。全省所拥有的专业科技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在全国均名列前茅。三峡水电文化和武汉光谷文化成为湖北当代科技文化的典型代表。三峡水电文化与神奇浪漫的峡江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武汉光谷文化与独具风采的汉派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荆楚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融合性优势,是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资源依托和资源保障。另外,湖北当代作家影响巨大,“文学鄂军”活跃在中国文坛。这些都为湖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精神文化资源方面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植根于湖北地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特色,如楚文化中体现出的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会精神、崇武卫疆的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和辛亥首义敢为人先的精神等。近代以来,荆楚儿女继续弘扬荆楚文化的优秀特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努力、无私奉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让荆楚儿女倍感自豪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别山精神、老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都与荆楚大地、荆楚儿女、荆楚文化密切相关。如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伟大建党精神的凝练,不仅与荆楚儿女密切相关,也与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等荆楚文化特质相印;荆楚儿女为创建苏区、构建苏区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我党苏区精神的构建中,显示出重要的精神力量;在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过程中,荆楚儿女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下壮丽诗篇,浩气长存。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等荆楚文化特质成为长征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在大别山28年血与火的战斗中,荆楚大地、荆楚儿女弘扬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勇敢地成为大别山精神的亲历者、创造者,为大别山精神的锤炼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荆楚古今民众大多依水而居,因水而兴,自古推崇治水英雄大禹,还涌现了治水先驱孙叔敖,修建了著名的芍陂、期思陂及当代新建的荆江分洪工程、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和丹江水库等古今水利设施,荆楚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蕴含了荆楚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抗洪精神,将永远激励荆楚人民奋力前行,永保安澜。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严峻的斗争中,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称赞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伟大抗疫精神可传千秋。
此外,荆楚大地上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量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为发展湖北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和内容。如屈骚楚辞,庄周文学,荆州学派的学术,唐宋李白、孟浩然、苏轼等的诗词,公安派和竟陵派的独抒性灵,闻一多的诗文,曹禺的戏剧,姚雪垠的小说,碧野的散文,徐迟的报告文学,民族歌剧经典《洪湖赤卫队》,世界民歌经典《龙船调》等,代表了湖北文学艺术的精华,为长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文化基础。同时,荆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是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和发展支撑,堪称文化富矿与珍稀宝库。
三、深入研究开发和壮大文化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促进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技术、模式、业态、场景等融合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业态,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联系湖北实际,应奋力发掘、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荆楚文化,促进长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谈几点建议。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化认识,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认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新时代新征程,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深入研究、广泛宣传,以文化之魂,聚奋斗之力,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只有坚持不忘本来,才能奋力走向未来。包括荆楚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之源,也势必会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强荆楚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加强资源整合,组织专家学者,将荆楚文化研究和历史遗迹发掘工作组织好、统筹好,形成更多实证和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作贡献;同时加大创新宣传力度,以更大力度传播荆楚文化、讲好荆楚故事,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从优秀荆楚历史文化中汲取滋养和智慧,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繁荣发展长江文化产业的热情与智慧。
(三)奋力发掘、充分利用,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域文化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特别是荆楚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且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大力开发、充分利用荆楚文化资源,将荆楚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长江文化产业竞争的实力,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荆楚文化资源“醒”过来、“动”起来,让文化体制机制“活”起来,让文化企业“壮”起来,让文化企业品牌“亮”起来,让文化产业人才“红”起来……最终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促进湖北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战略性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长江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把握政治原则。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必须有利于新时代创新发展,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有利于启迪教育后代,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2.坚持产业化、市场化方向。荆楚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是缺少大而强的文化产业是荆楚文化发展的短板。因而,我们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对荆楚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高度提升,积极培育和做强荆楚文化产业,实现荆楚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
3.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原则。荆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土生土长、生命力强,附加值高,深入挖掘整理,科学开发利用,必能扬长避短,形成地方特色品牌。同时湖北不缺文化资源,缺少的是能够在全国叫得响、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在开发利用荆楚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品牌,以品牌化为价值理念。
4.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荆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富集,我们要坚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双向互动,加快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推出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5.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文化产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因此,要抓住数字化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6.大力培育荆楚文化资源产业化领军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关键要素和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大力培育一支热爱荆楚文化、了解荆楚文化,同时熟悉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专门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各位专家、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已经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在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地处江汉朝宗之所,居于东西南北之中,联结四通八达之会,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荆楚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湖北发展长江文化产业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和极其宝贵的活水源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荆楚文化自信自强,大力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荆楚文化,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壮大全省文化事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