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大单元复习课
2024-11-08刘芳杨峰
地理思维是人们在面对地理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包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解释和预测,如对地理空间、地理过程、地理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大单元复习课倡导在重新思考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以思维线索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以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以思维结构逐步完善为目的设计教学评价,让学生的思维由“记忆、理解、运用”水平逐步向“分析、评价、创造”水平过渡,实现思维进阶。笔者以中图版教材“土壤”为例,阐述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大单元复习课的五个教学步骤。
一、遵循认知规律,确定大单元主题
认知规律指在人类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和模式。大单元主题由核心内容统领的有逻辑联系的多个学习内容决定,所以确定大单元主题时要遵循知识的一般认知规律,用思维线索把多个学习内容按照逻辑联系组织起来,为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思考地理问题提供载体。
如,围绕“土壤”,学生需要思考“土壤是什么,土壤有什么性质,土壤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要怎样利用、养护土壤”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应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所以笔者将“土壤”确定为大单元复习课的主题。
二、利用思维线索,联结课标和教材
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思维培养为主线,科学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三者之中,教材内容是思维起点,课程标准是思维方向,串联两者的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思维线索。
“土壤”大单元复习中,思维起点(教材内容)包括必修一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三个方面,相应的思维方向(课程标准)分别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对应形成的思维线索是“是什么——观察土壤”“为什么——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干什么——土壤的利用”“怎么办——土壤的养护”。
整合过程始终用思维线索联结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该大单元学习涉及的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最终构建由不同教材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三、注重思维过程,推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仅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涵,而是深入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和领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土壤”大单元复习课中,教师在整合大单元复习内容后,以上述思维线索(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办)为主线,以具体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学习目标为统领,设计了4课时的教学活动(如图1),引导学生基于学科本质探究知识的深层结构,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养成科学的思维态度,实现深度学习。
教师在4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注重运用思维方法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学科知识和原理,现以“土壤养护”为例说明。针对土壤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如“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土壤养护”的教学主要围绕“类型分析、原因分析、情境分析”三个环节推进深度学习。在“类型分析”环节,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学校所在地恩施州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分析恩施州的土壤问题,然后分析全国其他地方的土壤问题,最后从土壤成分变化和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土壤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实现思考由点到面的扩展、思维由具体认知到抽象概括的发展。在“原因分析”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以土壤肥力“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为出发点,分析某个要素缺失或者所占比例下降导致的土壤肥力变化,得出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构建土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养护措施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得到发展。在“情境分析”环节,笔者以恩施州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运用思维进阶,实现学习迁移
思维的发展往往随着对知识理解、运用程度的加深而进阶。高中地理教学一般要经过新课教学、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要求是有差别的。新课教学阶段,学生要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形成地理学的基本思维;一轮复习阶段,学生要根据教师创设的较复杂的情境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思维;二轮复习阶段,学生要根据教师创设的复杂生活情境,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复杂问题,实现由“解题”向“解决问题”的学习迁移。
“土壤”大单元复习中,一轮复习阶段,学生构建了土壤相关的知识体系,分析了恩施州石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二轮复习阶段,教学情境的选择视角就要更宽广、结构就要更复杂,所以笔者选取了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的塞罕坝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分析生态脆弱区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给出塞罕坝的位置图、地形图和相关历史资料、气候资料,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水循环原理和人地协调理念,引导学生分析赛罕坝主要的自然环境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治理措施,多角度综合思考塞罕坝生态问题,让学生得出“生态脆弱区存在的普遍环境问题是土地退化,治理时必须抓住这个关键多方施策”的结论,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
五、利用思维结构,设计评价方式
学生对某主题内容的学习效果可以由思维结构反映,思维结构可分为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等。单点结构指能联系单一因素分析问题;多点结构指能联系多个因素或多角度分析问题;关联结构指能把影响问题的几个因素有机关联起来,用清晰的逻辑整体分析问题;拓展抽象结构指能把该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抽象成该类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或能创造性解决问题。
“土壤”大单元复习中,笔者围绕单元核心知识点,结合上述四种思维结构,设计了如下分层目标对照表(如表1)。
表1清晰地显示,“土壤”大单元复习课的思维结构循着“单点—多点—关联—拓展抽象”的路径逐步发展。为了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这种思维进阶,笔者设计了系列检测评价内容,此处仅以“土壤利用过程中的问题”部分对应的测试题目为例进行说明。
恩施州位于北纬30°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恩施州是我国石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682km2,占州域面积的17.09%,潜在石漠化土地5741.7km2,占全州总面积的23.86%。请从土壤肥力下降的角度分析该地产生石漠化的原因。
从土壤肥力下降的角度分析,恩施州产生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易下渗,土壤水分较少;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坡面土壤不稳定,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对土壤的侵蚀力强,土壤肥力低;过度樵采、开垦、放牧,不合理耕作等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基岩是石灰岩,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且易溶解,土壤破坏后难恢复。在分析这些原因时,学生以土壤肥力的四要素为出发点,思考“气候、地形、人类活动对土壤水分、肥力(土壤侵蚀、土层薄、缺少有机质)的影响”,进而得出答案,这就是培养学生从单点思维到多点思维再到关联思维的过程。
(作者单位:刘芳,恩施州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峰,宣恩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