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五育融合育人自觉
2024-11-08魏善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小学教育系主任,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及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魏善春
激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五育融合育人自觉,是推进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关键,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五育融合育人使命的价值认同和深度理解决定了五育融合育人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唯有深刻理解五育融合育人的本质、规律和特点,认同其价值,树立五育融合育人意识,自觉投入五育融合育人的学习与实践中,并成长为五育融合的自育者,才能真正落实高品质的五育融合。
一、学习做自觉的五育融合育人者
成为自觉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教师,首要任务是实现自觉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觉学习指个体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发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进而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主动学习的行为过程。这一概念不仅描述了一种学习状态,还将学习视为一种过程,说明学习不仅涉及对新知的探索,还涉及对自身学习习惯、方法的反思与优化,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责任意识。这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视角对自觉学习的理解。在日常生活语境中,自觉学习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自己愿意学习、主动学习,而非因外在压力而被动地学习(班华,《享受自觉学习者的幸福》,《人民教育》2018年第6期)。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理解,还是理论化的阐述,自觉学习都凸显学习者的主动性及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反思。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和语境下,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已非常明确。这一育人目标隐含着一个假设,即教师自发地具备五育融合育人的能力,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天然地拥有这个能力。因此,要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教师同样需要作为学习者自觉学习、深刻理解并认同五育融合的理念、内涵、价值、方法,为五育融合育人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一,自觉学习五育融合的相关理论。单就德智体美劳中的任何一育而言,教师通常都会有自己的体悟和理解,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将五育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却常常存在很多挑战与误区。事实上,无论是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提到的“五育融合”,还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倡导的五育融合,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关于五育本身及其融合的研究成果,都不可能自动融入教师的认知。教师对德智体美劳“各育”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对理论研究者界定的“育间”融合及“育内”融合的理解,以及对五育融合在知识、课程、课堂教学等方面从形式到实质的识别,都依赖教师的自觉学习。教师对五育融合相关理论的自觉学习不仅是开展育人实践的前提,还是确保五育融合理念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其二,自觉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与价值逻辑。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执行的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分科教学模式,教师备课、磨课、各种名目的赛课及教研活动多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内容。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这种知识结构虽然能确保教师在某一学科内的专业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教师的强学科性致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传授本学科知识,而忽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习者形成片面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复杂的真实问题时缺乏整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知识结构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和灵活性,使教师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度研读、理解并把握本学科课程标准内容(如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等)的同时,自觉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体悟不同学科知识的价值逻辑。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助力教师发现、挖掘不同学科的育人元素及其具备的统一的育人价值,并自觉地将其合理融入和渗透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及对多学科课程标准的了解,有助于其形成跨学科思维,更好地理解五育融合的精髓并付诸实践。
二、做自觉的五育融合育人实践者
当学习者通过自觉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并理解相关理念后,下一步便是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在行动中更深层次地体认并落实相关理念。自觉践行意味着学习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并发展所学知识。此阶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从显性实践和隐性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教师如何自觉进行五育融合实践。显性五育融合实践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等教育元素融合在一起,或者在一个特定的真实教育情境中合理整合多方面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明显表现出五育融合发展的特征。譬如,笔者在专栏文章中提到的指向五育融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想象力,有选择地平衡相关学科的关系,实施具体的跨学科教学并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实践任务,使学生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德智体美劳素养发展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通,从而在完整且真实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
隐性五育融合实践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课内外交流共处中不经意间实施的一种五育融合教育。这种教育是间接的、内隐的、无形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更常态的五育融合教育。尽管隐性五育融合教育看起来是无意识的,但于教师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尤其需要教师的自觉意识支持。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中的言行举止,在看似不经意间传播五育融合的精神。隐性的五育融合实践同样需要教师自觉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包括审美素养、劳动素养等在内的综合素养,创设五育融合的学校环境、班级氛围、奖惩方式,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有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这样的课堂教学天然地成为教师自觉实现五育融合育人的过程。因此,隐性的五育融合育人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因素,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化的自觉行为。
三、成长为自觉的五育融合自育者
自觉自育(self-cultivation)指个体在认识到自我发展的需求之后,主动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自觉自育不仅涉及知识的积累,还涉及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和提升。如果将学习做自觉的五育融合育人者视为初始阶段,此阶段的教师通过学习、理解五育融合的理念和知识,为将其内化为自觉行为做准备,那么成为自觉的五育融合育人实践者是将学习到的知识和理念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日常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标志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而成长为自觉的五育融合自育者,则可被视为教师五育融合育人自觉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关注自身的发展及个人修养的提升。自觉自育是教师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持续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贯彻者,教师不仅要在个人专业技能上术业有专攻,还要通过自觉自育使自身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育融合育人过程中的“人”不是单一的人,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育人目标指向亦不只是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成长,更是教师出于专业发展自觉的自我发展。如此,投注于学生身上的五育融合教育亦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个人成长的满足感以及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这是师生“教学相长”“彼此互摄”的应有之义。
教师如何成长为自觉的五育融合自育者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现成的方法可以遵循,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发展逻辑,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径。五育融合自觉自育的教师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持续学习的态度。持续学习是教师成为五育融合自育者的首要特征。他们始终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深化上,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汲取。二是自觉反思的意识与能力。如果说经验总结是教师基于日常教学的感性认知,那么自觉反思则是教师在日常总结基础上对问题的反省和对规律的把握,是教师超越教学知识生成教学智慧的重要环节。自觉反思使教师能够不断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的目标。三是丰富的生活志趣。教师要成长为五育融合自育者,在日常生活中需主动开拓个人的生活领域和研究经历,使自己成为情感丰富、能够敏锐体味生活的完整和奇妙的个体,如此才能促进心智习性的发展(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才有可能具备更多元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并给予学生五育融合的教育。四是卓越的自我管理能力。五育融合自育教师具备卓越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在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取得平衡,他们会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同时注重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这种平衡使教师保有良好的心态,更有动力和激情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
唯有当教师本身能够自然而然地实践五育融合的自我修养时,其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本能地”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无论个人先天禀赋如何,教师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坚守五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并且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