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化弹力训练对居家病人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及运动疲乏感的影响
2024-11-08李金花姜林花王静
Effects of rhythmic elastic training on PICC catheterization-related thrombosis and exercise fatigue in patients at home
LI Jinhua,JIANG Linhua,WANG Jing*Qidong People′s Hospital/Qidong Liver Cancer Institute/Affiliated Qidong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Jiangsu 2262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Jing,E-mail:13167486785@163.com
Keywords PICC catheterization;thrombosis;exercise fatigue;grip strength training;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讨节奏化弹力训练对居家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及运动疲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8例PICC置管居家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节奏化弹力训练,比较两组病人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及运动疲乏感。结果:观察组病人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3.70%)低于对照组(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维度疲乏症状简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奏化弹力训练在PICC置管居家病人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降低相关性血栓风险,缓解运动疲乏感。
关键词 PICC置管;血栓;运动疲乏;握力训练;护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21.03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是病人高发的并发症[1-2]。白延霞等[3]调查显示,PICC置管病人血栓发生率为22.50%,而日常活动时间是病人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应加强置管肢体活动管理。既往有关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训练的研究局限于住院治疗病人[4-6],缺乏对居家病人关注,且其所提出的训练项目或方案未考虑到身心适应性问题,导致病人产生运动疲乏,训练依从性降低。节奏化弹力训练强调根据病人耐受表现、运动频率确定训练节奏,按确定节奏借助弹力器材开展训练。本研究在PICC置管居家病人中应用节奏化弹力训练,探究其对病人相关性血栓及运动疲乏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PICC置管居家病人共10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因治疗需要行PICC置管,且出院带管病人;2)置管时间超过1个月;3)置管前肢体无功能障碍;4)可正常认知、沟通;5)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精神疾病史;2)有抗凝药物服药史;3)置管前有血栓或疲乏病人;4)无法耐受或中途退出;5)未按要求实施PICC维护与监测;6)临床资料缺失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52.08±10.74)岁;合并糖尿病:是19例,否35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2例,高中以上22例;置管肢体:左侧30例,右侧24例;置管静脉:贵要静脉27例,肘正中静脉17例,头静脉10例;置管操作时间(1.28±0.37)h。观察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51.62±10.90)岁;合并糖尿病:是17例,否37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4例,高中以上20例;置管肢体:左侧28例,右侧26例;置管静脉:贵要静脉25例,肘正中静脉18例,头静脉11例;置管操作时间(1.32±0.33)h。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文化程度、置管肢体、置管静脉、置管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常规宣教:护理宣教分为院内、院外两部分。院内宣教,置管前1 d,护理人员面向病人开展视频宣教,引导病人观看视频,同步介绍相关知识,如PICC型号、置管静脉选取、置管操作等,时长30 min;院外宣教,病人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微信群开展宣教,通过网络搜集、整理PICC导管居家维护管理知识,如PICC导管维护、监测、并发症风险、并发症预防、置管侧肢体活动等,以图文或视频形式分享至微信群,并提醒群内成员查收、阅读,每周推送1次,共4次[7]。2)常规肢体运动:置管第1天,指导病人练习置管侧肢体运动,护理人员现场演示,指导病人跟随学习、练习,直至完全掌握,出院后,通过电话或微信督促病人按要求开展肢体运动,包括手指屈伸、握拳运动、旋腕运动、抬肢运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8~10 min,连续运动30 d[8-9]。3)“线上”病友交流。通过微信搭建病友线上交流平台,邀请既往收治PICC置管病人5例进入“病友交流群”,与治疗期病人进行病情、PICC维护经验交流;护理人员确定每周交流主题,如“PICC维护”“置管肢体运动”“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等,指导既往收治病人围绕主题介绍自身经验、分享管理心得,时长20 min;结束后,治疗期病人根据自身情况提问,每人1个问题,由护理人员与既往收治病人解答,线上交流活动每周1次,每次40 min,共4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节奏化弹力训练,具体过程如下。
1.2.1 组建护理小组
1)组员筛选。护理小组成员均来自科室护理队伍,共4人。组员筛选要求:工作年限>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良好护患沟通能力;非进修护士;熟悉PICC置管护理;可全程参与研究。从纳入组员中选出工作年限最长、职称最高的护士担任护理小组组长,由其统筹安排小组成员工作,包括收集病人资料、PICC置管护理方案设计、开展PICC置管护理、观察指标测评等。2)组员培训。由科室护士长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主题包含PICC置管护理、沟通协调技巧、病人资料收集等,培训方式为现场演示法,即现场演示规范操作,如演示PICC维护、置管肢体运动、节奏化弹力训练,说明操作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引导组员跟随练习,以规范、统一组员操作,培训共2课时。
1.2.2 节奏化弹力训练
1.2.2.1 测定握力训练节奏
1)测定训练节律。正式开展握力训练前,研究人员随机抽取9例病人开展预试验,以测定病人训练节律,包括训练强度、动作频率等。研究人员指导病人借助橡皮筋、弹力带、握力圈开展指关节活动、腕关节活动、握力圈训练、肘关节活动,统计病人持续活动时间、单个动作耗时、2个动作间隔时间,间隔10 min测量1次,连续测量3次,取均值为测定结果,以明确4种活动对应训练节律。2)设计音乐节拍。研究人员为病人发放运动指导音频,取代图文指导,向病人说明握球运动方法,每次在运动音频指导下开展握球运动操作。
1.2.2.2 节奏化弹力训练
节奏化弹力训练分为院内、居家2个阶段。院内阶段(置管后第1天起):护理人员引导病人学习、练习节奏化弹力训练,促使其掌握训练动作、流程,居家期间通过微信视频打卡形式督促病人开展训练,持续干预1个月。1)橡皮筋指张合训练。取1条橡皮筋固定,长度为12 cm,以置管侧上肢小指至拇指第一关节勾住橡皮筋一端维持初始长度,根据音乐节奏屈曲、伸直手指,屈伸动作与音乐节奏一致,早晚各训练1次,每次2 min,50/min。另取1条橡皮筋自置管侧上肢小指缠绕至拇指,每个手指缠绕1圈,五指并拢状态下开始播放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张开、合拢手指,每次手指张开至最大限度匀速合拢,早晚各训练1次,每次2 min,50/min。2)弹力带固定旋腕。取1条长度为30 cm的弹力带,在墙面设置一长度为30~50 cm的横向杆,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其上并缠绕5圈,指导病人以置管侧上肢紧握弹力带另一端使其处于紧绷状态,根据音乐节奏在横向杆上继续缠绕弹力带,每拍缠绕1圈,早晚各训练1次,每次1 min,缠绕60圈。3)握力圈节奏训练。指导病人采用不同规格的握力圈[6 .0 cm(20 kg)、6.7 cm(30 kg)、7.0 cm(40 kg)、7.7 cm(50 kg)]开展握力训练,统计病人每分钟训练组数,如某一规格握力圈抓握次数接近30/min,则病人适用该规格弹力圈。引导病人以置管侧上肢持握弹力圈,播放音乐,根据音乐节拍握紧弹力圈1 s后放开,30/min,间歇8~10 s后继续训练,每次2 min,早晚各训练1次。4)弹力带屈伸训练。指导病人借助理疗弹力带开展训练(长120 cm,宽5 cm),弹力带自背后向前绕,双手握住弹力带两端以固定置于胸前,双肩下沉、背部直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播放节奏性音乐,根据音乐节拍外推双手与地面平行,维持2拍后收回,每次2 min,早晚各训练1次。指导病人双足踩在弹力带上,双手紧握弹力带两端,手臂呈90°,播放节奏性音乐,根据音乐节拍向上拉使手臂侧面呈V字形,维持2拍后回到90°位置,每次2 min,早晚各1次。
1.3 观察指标
1.3.1 相关性血栓
护理人员统计置管1个月内置管侧肢体并发PICC相关性血栓的病人例数,使用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诊断病人是否并发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与下述标准中≥3项相符,则可诊断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诊断标准:1)静脉管腔无压瘪情况;2)静脉管腔内有实性回声;3)静脉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4)出现乏氏反应减弱或消失情况;5)存在血流频谱失去期相性改变;6)对置管侧肢体远端实施挤压作用,有血流增强减弱、消失情况[10-11]。
1.3.2 运动疲乏感
干预1个月后,采用中文版多维度疲乏症状简表测定病人运动疲乏感水平,量表包括一般疲乏(5个条目)、身体疲乏(6个条目)、情绪疲乏(5个条目)、心理疲乏(5个条目)、活力(6个条目)5个维度,共2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一点也不”至“完全一致”分别计0~4分,量表总分为0~108分。评分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严重。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0[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病人运动疲乏感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节奏化弹力训练可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本研究在PICC置管居家病人中应用节奏化弹力训练,观察组病人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节奏化弹力训练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究其原因,本研究指导病人在音乐节奏引导下开展弹力训练,包括橡皮筋指张合训练、弹力带固定旋腕、握力圈节奏训练、弹力带屈伸训练,实现对PICC置管肢体各部位关节、肌群的有效锻炼,通过节律性的肌肉舒张、收缩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降低PICC置管肢体相关性血栓形成率[13]。丁如梅[4]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贵要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上肢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能为本研究结论提供支持;但本研究借助弹力性器材开展训练,能形成有效的抗阻作用,有助于强化训练效果。黄彪进等[14]针对上肢抗阻运动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通过上肢抗阻运动能增加手臂血流速率,改善因置管受损的静脉内膜的修复效果,有效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风险,证实了本研究结论,但鉴于运动方式、运动频率及强度不同,对应预防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
3.2 节奏化弹力训练可缓解运动疲乏感
本研究在PICC置管居家病人中应用节奏化弹力训练,观察组多维度疲乏症状简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节奏化弹力训练可缓解运动疲乏感。究其原因,本研究在正式训练前,通过小样本预测试了解病人训练耐受表现、训练节奏,根据测试结果设置相应的音乐节拍,并将其作为训练背景音,指导病人根据音乐节拍开展训练,能保证病人对弹力训练耐受,避免因过度训练引起躯体疲乏;同时,节奏化训练模式下,通过音乐节奏营造轻松活跃的训练氛围,避免了传统口令训练的枯燥无味,能激发病人训练兴趣,有助于缓解训练期间的情绪疲乏与心理疲乏,增强其训练活力。庞志明等[15]研究发现,不同握球时长对PICC导管病人握球依从性有影响,且单次主动握球2 s病人依从性高于单次主动握球10 s病人,提示训练节奏应与病人身心耐受程度保持一致,能侧面支持本研究结论。陈抒婕等[16]针对PICC置管病人实施不同模式的踝泵运动,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踝泵运动均能缓解疲乏,且最大角度踝泵运动缓解疲乏效果最佳,而本研究通过节奏化弹力训练引导PICC置管居家病人开展踝泵运动,能起到相同作用,为本研究结论提供了支持。
综上所述,节奏化弹力训练在PICC置管居家病人中的应用,能改善肢体血流状态,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缓解病人运动疲乏感。
参考文献:
[1] 冯群妍,潘晓丹,李欣亭.PDCA护理管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5):119-122.
[2] 王晓颜,隋伟巍,范新春,等.PICC居家患者选择“互联网+护理”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9-12.
[3] 白延霞,何玉琴,霍丹,等.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贵州医药,2021,45(5):816-817.
[4] 丁如梅.运动锻炼操联合握拳训练对PICC置管者贵要静脉血流与血管内径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8):153-155.
[5] 张婷,张燕燕,谢兴,等.力量训练联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对PICC置管病人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21):3727-3731.
[6] 张烨,钦晓英,项小燕,等.基于APP的趣味握力球对PICC置管患者握球锻炼效果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21,20(10):66-69.
[7] 吕静,石洋.视频宣教在PICC置管阶段式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5):150-152.
[8] 李苓,毋涛,张永华,等.间歇充气加压联合运动训练预防肺癌患者PICC后DVT风险的价值[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2,24(3):179-181.
[9] 王晓敏,陈晓燕,邓芳容.自编握力训练操在淋巴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124-126.
[10] 王卉,龙小丽,曹佳.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预防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疗效评价[J].护理研究,2023,37(2):359-362.
[11] 沈宏雯,徐晓翌,吴旭敏.超声诊断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血栓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5):941-942.
[12] 薛秀娟,许翠萍,薛琳,等.中文版多维度疲乏症状量表-简表应用于癌症患者信效度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7):43-45.
[13] 王玲莉,王琳.握力圈抓握训练对胃肠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流及相关性血栓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3):4327-4329.
[14] 黄彪进,应燕萍,卢婷,等.上肢抗阻运动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2):137-140.
[15] 庞志明,何少丽,邓伟英,等.不同握球时长对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鼻咽癌患者握球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8):31-36.
[16] 陈抒婕,张京慧,候剑媚,等.不同模式踝泵运动预防肺癌患者股静脉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12):1547-1551.
(收稿日期:2024-01-30;修回日期:2024-10-10)
(本文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