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护理学“三锻造、五融合”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4-11-08肖雪军赵向峰

循证护理 2024年21期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hree forgings and five integr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of pediatric nursing

XIAO Xuejun1,ZHAO Xiangfeng2*1.Nursing College of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xi 541001 China;2.Basic Medicine College,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Xiangfeng,E-mail:64056974@qq.com

Keywords pediatric nursing;three forgings;five integrations;humanistic care;empath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nursing education

摘要 为落实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提高护理本科生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以课前、课时和课后3个时间节点为基础,通过构建“三锻造、五融合”思政教学模式,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更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护生理论与思政教育的双向统一,以期为护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 儿科护理学;三锻造;五融合;人文关怀;共情;课程思政;护理教学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21.019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1]。儿科护理学是护理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承载着构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培养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2]。传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侧重提升护生对患儿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也同样重要[3]。此外,护生在繁重的学业任务中很难对属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政教育提起兴趣、引起重视,往往会对专业课程流于形式的思政融入疲于应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4-5]。如何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产生影响,达到溶盐于水的育人效果,是护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6]。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本科儿科护理学“三锻造、五融合”思政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真正育人的目的。

1 本科儿科护理学课程概况

护理本科儿科护理学在第5学期开课,共63学时,其中理论39学时,实验18学时,指导性学习6学时,共3.5个学分。教材选用的是崔焱、张玉侠主编的《儿科护理学》第7版[7],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材。理论课涵盖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各系统疾病护理和儿童保健,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辅以雨课堂慕课、案例式教学(CBL)、问题式教学(PBL)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实验课内容主要是儿科的基本护理操作与常用专科护理操作,以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和回示方法教学。为了加强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增加了病房见习问诊、小组病例汇报和书写个案护理,并在学期末以情景病例角色扮演的方法考核学生对护理操作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作为总评成绩的组成之一。指导性学习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政故事比赛和个案护理病历汇报,重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可,构筑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2 本科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课程团队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纲领,结合我校“弘德善医”的校训以及《某医学院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通过共同探讨和护教协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明确以下几点大纲要求:1)掌握牢固的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儿科护理技术,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儿和家长的痛苦,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增加家长的知识储备,保障患儿的身心健康,做好患儿健康的“守护人”;2)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构建医患间的和谐“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患儿的“代理人”;3)解除广大患儿的病痛,培养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践行医学生“救死扶伤、积德行善”的光荣使命,做好护理学专业的“坚定拥护者”;4)实现“四个爱”,即爱病人、爱本职工作、爱祖国的医学事业、爱祖国。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努力弘扬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做好祖国健康事业的坚定基石。

3 儿科护理学“三锻造、五融合”思政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

3.1 儿科护理学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

根据学校2022版本科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规定,课程内容涵盖理论、实验和指导性学习三部分。以教学大纲为指引,从路径、方法和思政教学案例3个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具体见表1。

3.2 儿科护理学各章节中的思政元素

本科儿科护理学各章节的内容要点、思政目标、思政材料、教学资源和方法见表2。

4 儿科护理学“三锻造、五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融合线上线下、课堂内外资源,锻造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课前,教师运用中国大学慕课儿科护理学布置教学任务,结合雨课堂推送相关学习资料,融合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良性发展;锻造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自学课程知识,把握重、难点,通过小组讨论病例的方式,激发其求知欲望,促进团队协作精神。

4.2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情境和不同的教学主体,锻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中,为了锻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过程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通过融合讲授、PBL、CBL、视频和图片赏析、病例讨论、情境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课堂、临床现场、社区等多样化的情景教学环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现场环境,提高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促使教师适应不同角色的灵活转换,起到决策者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授课对象,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合不同的教学主体,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教学的过程,从而加强了师生双方的职业满意度。

4.3 融合多种教学评价机制,锻造课程知识延续性体系

课后,教师通过融合不同的教学评价机制,如师生互评、学生满意度评价和同行评价等制度,检查和审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反思和修改相应的环节,改进教师的教学进程和决策,从而锻造课程知识的延续性体系,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儿科护理学“三锻造、五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图见图1。

5 课程考核方式

儿科护理学为考试科目,总评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核(占50%)组成。

5.1 过程性考核

包括3个部分。1)情景病例演练,成绩占15%,主要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临床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体现对患儿和家长的理解和共情能力,突出人文关怀和对专业的热爱;2)个案护理汇报,成绩占15%,考查学生制作课件、查阅资料和演讲能力,凸显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论结合临床的能力;3)思政故事比赛,成绩占20%,鼓励学生明确是非观念,以优秀的榜样和典型为学习楷模,树立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理念,努力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奋斗终身。

5.2 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全程闭卷考核。题型由选择题(40分)、简答题(30分)和病例分析题(30分)组成。特别增设思考题(10分),设置的临床案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当今社会热点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谈论对某一事件的感想或建议。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了解其对祖国未来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未来事业的构想,突出整体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主题,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6 小结

本研究以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时间节点为基础,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通过以下的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理论教学的融合:课前导入课程思政相关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学;课中通过讲授、引导、组织案例讨论、情境角色扮演、音视频赏析和讲故事比赛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共情和理解”等思政理念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课后融入多种教学评估机制,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儿科护理学“三锻造、五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我校2019级护理本科近400名学生中经过初试,通过学生书写的个案护理体会的反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动方面对思政育人的观念上有了极大的改观,也能够为相应的专业认知和“爱国、爱岗、爱家”的理念提供清晰的借鉴;同时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也为儿科护理学的思政案例库建设奠定了前期基础,更为冲击区级思政课程做了一定的铺垫。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和培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常态化机制,为实现教师和学生“双向育人”的目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3-1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高海霞,张华,康健,等.三位一体线上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1,36(8):59-61.

[3] 张华,高海霞,董银凤.移动PBL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8,33(9):73-76.

[4] 林欣,秦明芳,黎琴,等.课程思政改革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1(45):83-86.

[5] 赵华,杨晓婷,梁夏,等.高职院校儿童护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10):881-885.

[6] 马孟伟.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蚌埠:蚌埠医学院,2022.

[7] 崔焱,张玉侠.儿科护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

(收稿日期:2024-01-08;修回日期:2024-08-15)

(本文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