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2024-11-08许如雪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为目的,结合《鸿门宴》教学设计与实施展开研究,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明确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并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把握文言特点,奠定语言基础;利用问题引导,强化思维训练;引导欣赏品鉴,培养审美能力;突出文化内涵,发展文化素养。
一、把握文言特点,奠定语言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体性概念之一,理解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是打开文本的最佳方式,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从语言建构角度讲,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本、与人交流等途径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其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通过语言建构,学生可以积累古文学习经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进而为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奠定基础。从语言运用角度讲,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教师通过这些信息的解读和讲解,能够促使学生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发展文化交际能力,进而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来优化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语言平实晓畅、情节张弛有致、人物刻画鲜明生动,同时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针对此,教师在第一课时重点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的培育展开教学活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其中在“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图示介绍司马迁和《史记》,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背景,引出刘项之争,明确鸿门宴背后激烈的斗争;讲解题目,并结合其引申含义讨论在现代语境中的运用情况,普及文中的文化常识,如山东、关中、参乘、竖子、司马、跽,着重区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了解文言文的独特表达。在“初读感悟”这一环节,教师进行预习检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认读飨、鲰、卮、玦、瞋、戮、哙、眦、跽、俎等生字,保证朗读的流畅性,初步感知文言文在语言上的特点。在“再读探究”环节,教师结合具体段落引导学生解释词语、疏通文义。如在第一段的解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军(驻扎)”“王(称王)”“飨(犒劳)”“说(劝说)”等重点词语,完成对整段内容的梳理。同时针对“项羽大怒”这一人物行为设计问题:“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其中包含哪些内容。通过组织讨论和启发点拨,学生深入解读“怒”的含义,并表示:就楚汉矛盾而言,项羽在军事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又是楚王后裔,不能容忍“市井小人”刘邦称王关中,因而发怒;就项羽的个性而言,这也恰恰展现了其直率、火爆的性格特点,为鸿门宴中的种种行为作了铺垫。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重点围绕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和指导。通过疏通文言文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充分了解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矛盾冲突,认识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也运用语言表达了观点,进而为后续解读分析人物语言、行为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问题引导,强化思维训练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二个维度,在语言构建与运用的基础上展开思维训练,是针对学生生理成长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识记、理解等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长期运用低阶思维来记忆理解知识,缺乏思维提升与进阶的机会,影响了思维品质的发展。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将思维发展与提升融入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还能够有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所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师应立足文言文特点,巧妙设计启发性、探索性问题,有针对地展开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为锻炼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教师围绕“樊哙闯帐”这一高潮情节设计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从语言、外貌、行为等三个方面归纳作者对樊哙形象的塑造,其中通过“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样短促急迫的语句突出了紧张的形势,以及人物急迫的心态和忠勇的性格;通过“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等行为突出樊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英武果敢的形象;通过“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等语句展现出樊哙勇武之士的独特样貌。在完成樊哙形象分析后,教师追问:作者这样浓墨重彩地描述目的是什么?通过新一轮的讨论,学生推断:作者通过塑造樊哙的形象想要刘邦的信而用之,想要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表现项羽直率的性格,更是为了突出张良这个幕后操盘者的运筹帷幄。
在这一环节,教师找准文言文的切入点,设计了分析推理问题,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透过凝练古朴的文字感知历史人物形象,同时也在推理中对整个宴会中人物的功能地位以及彼此的关系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对比分析问题,如“具体对比分析张良和范增、项伯和项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设计归纳总结题目,如“整个《鸿门宴》的故事是按照怎样的路径发展的?”;还可以设计发散联想题目,如“在《鸿门宴》上项羽如果没有优柔寡断而是决心杀掉刘邦,这时刘邦集团应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对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发散性、批判性等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深入研究、巧妙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引导欣赏品鉴,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个维度。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是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语文新课标对“审美”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审美鉴赏”,还进一步提出了“创造”的层面。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还需将这些感悟和理解内化为自己的创造力,从而表达美、创造美。这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作为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其在语言设计、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情感表达等方面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熏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深挖文本中蕴含的美学元素,并通过启发和引导加以渗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作者司马迁根据历史资料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作为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其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极具鉴赏价值,也很好地体现了《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为此,教师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引导学生赏析《鸿门宴》中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理解作者的叙事艺术。其中在文本分析环节,教师结合故事情节设问:在宴会开始时,刘邦来到项羽军营,态度谦恭并说了一番好话,暂时缓解了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但是,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就此化解,反而在接下来的鸿门宴上得到了进一步激化。纵观整个宴会过程可谓是杀机四伏、变幻莫测,表现在情节上就是“三起三落”。你能结合故事情节对宴会的“三起三落”做具体分析吗?在教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学生分组讨论,梳理故事情节,并进行赏析和陈述:三起: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三落:一落,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二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以身翼蔽沛公;三落,樊哙闯帐,项羽赐给酒肉。
根据陈述,教师对这场鸿门宴的“三起三落”进行总结,并继续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如此叙事能够让故事变得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此外,教师还围绕“人物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深刻认识刘邦、项羽、张良、樊哙等人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写作练笔表达对人物塑造的认识,从而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追求。
四、突出文化内涵,发展文化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四个维度,它是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上文已提到,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还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哲学、道德等方面,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由此可见,高中文言文教学必然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具体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讲,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体现在对古代文献的深入解读和对古代智慧的现代诠释。在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古训的字面意义,还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勇于批判和创新,推动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鸿门宴》中英雄众多,而关于“何为英雄”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基于此,教师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展开任务教学,设计“你们说:阐述人物形象特点,辩证认识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他们说:联读几首诗词,赏析评价他们眼中的刘邦和项羽”“说当下:连接现实,如何做才可称为真正的英雄”三项活动任务,驱动学生回顾历史、探索文化、联系现实,深入对“英雄”这一含义的理解。其中在“你们说”这一任务中,两大阵营学生选择各自支持的人物对象,结合文本以及相关历史资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并在课堂上自由辩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在“他们说”这一任务中,学生根据学案指导,诵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的《题乌江亭》、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和相关历史材料,并在组内赏析诗词、解读材料,进一步了解名人名家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在“说当下”这一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东汉刘劭《人物志·英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关于英雄的论述,并立足当下,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教学设计以“英雄”这一关键词进行切入,通过任务融合了历史资料、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的定义,进而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理解扩充“英雄”的内涵,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理解与创新。
总之,根据核心素养指导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从语言发展、思维训练、审美培养、文化教育等角度制定有效措施,让不同维度的核心素养要求真正落实到课堂。当然,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文言文教学实践依然有许多问题有待突破,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运用,等等。在未来,教师应继续以“立足教学改革,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改革探索,不断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编辑:曾彦慧